電氣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2-05-23 10:20:21
導語:電氣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關鍵之一
許多教師是直接從學生角色轉換為教師角色,由于缺乏工程背景,教師普遍存在工程實踐能力不足、創新意識與能力較低的情況。同時高校存在著重視理論科研、輕視實踐教學的問題。實踐教學常常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使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工作熱情不高。許多青年教師更加注重學歷的提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重視實踐教學。學校及學院要制訂各項激勵政策,充分激發教師從事工程實踐教學的熱情,加強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青年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力軍,學院要有計劃地選送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崗位進行實踐工作和學習,積累工程實踐經驗。積極鼓勵教師從事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使指導教師和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共同提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具有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以學院的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為平臺,為教師提供從事工程能力訓練與創新能力提高的實踐平臺。從企業、科研院所聘請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輔導員,承擔一些專業課程教學和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或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聯合導師,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電氣信息類專業實踐性強,建設一支教學與學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保證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關鍵之一。
二、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本科許多教學環節組成的一個重要環節鏈,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平臺之一,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與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學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形式,構建由基礎層、專業層與綜合、創新層和工程實訓層的多層次、立體化的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1.基礎層基礎層是針對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采取統一管理、細致式的教學方式,以物理實驗、電路實驗、電子技術實驗和電子實習為主的實驗教學。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在學習了專業基礎課程之后,通過實驗加深對所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養成良好的科研作風。基礎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2.專業與綜合層專業與綜合層是針對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采取集中管理、引導教學方式,以開設的專業課程實驗為主,如PLC實驗、單片機實驗、電力系統實驗、過程控制實驗、光纖通訊實驗等等,是專業知識課程內容的應用與實踐。專業與綜合層實踐教學利用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專業實踐技能。3.創新層創新層主要針對大三、大四的學生,采取開放式管理、啟發式教學,以開放性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多功能、系統化實踐教學為主,要求學生專業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通過創新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較系統地掌握選題、方案論證、電路設計、實現以及總結報告等各個環節,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參與實驗室建設、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和學生課外科研立項、參與學科競賽等,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4.工程實訓層面工程實訓是我院依據學校卓越計劃培養方案,遵循工程的集成與創新特征,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加強跨專業、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主要以認識實習、生產實訓和畢業實習為主。根據電氣信息類的不同專業全面結合生產實際、緊密聯系工程應用開設相關實習與實訓,著力推動基于項目的學習和工程實際案例的學習等多實踐性學習方法,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訓練,使學生接觸到“真刀真槍”的實用項目。我院立足于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與“包鋼集團公司”、“達拉特旗電廠”、“一機集團”等企業建立“大學生校外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夠盡早接觸用人單位、掌握實際的工程項目、了解企業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工程實訓環節對培養“上手快、留得住、干勁足”的電氣信息類工程實施型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專業社團組織下進行的,具有組織性、專業性、自發性、開放性的特點。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可以把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具體工程項目、實踐相結合,強化工科學生的工程意識,鍛煉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加深專業知識理解、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實踐平臺并結合社會需求,在創新與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就業、創業的經驗。同時在實踐中能促進不同專業學生的交流,開闊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拓寬專業口徑、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從2006年以來,我院建立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構建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培養體系,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圍繞全國大學生創新類科技競賽開展且成效顯著。近年來,多次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大賽、“飛思卡爾”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國家及地方的重要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學生的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在校期間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認可。
四、建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為了深入貫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提高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單位的檔次、縮短畢業生到企業后的適應時間、盡快達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我院與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開展“藍橋計劃”。該計劃是將企業課程植入計算機相關專業,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是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的一項積極舉措,對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給更多學生創造專業實習與專業技能培訓的機會,學院與北京“達內”IT培訓集團簽訂培訓計劃,結合國內外軟件企業人才結構特點和國內軟件人才培養的現狀,培養企業急需的IT人才,推薦優秀學員就業。學生通過培訓能夠熟練掌握最新的專業工具和應用軟件,熟悉項目實施流程,適應相關企業的專業需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率。2012年,我院與“大連安博教育基地”共同制訂培養目標、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新開設了軟件工程本科專業并與學生簽訂三方聯合培養協議。實施“3+1”教學模式,即學生在學校學習三年的專業基礎課程,然后到企業實習一年的時間,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參與企業工程實踐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多年來,我院在電氣信息類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相互滲透和融合,[4]堅持實驗教學與工程實踐訓練并重,大力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突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外工程訓練基地的建設,創立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機制,為電氣信息類工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并取得較好的成效。
本文作者:張春燕工作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信息學院
- 上一篇:電氣設備的安裝及調試探究
- 下一篇:機房建設的網絡克隆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