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經濟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9 05:11:00

導語: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經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經濟分析論文

1影響企業規模的主要因素

從宏觀上講,在一定時期,企業的規模大小受制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當時的整體技術發展狀況這一經濟力量。從微觀上講,企業的規模大小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經濟發展力量。在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技術發展狀況一定的條件下,企業規模會隨著企業資本積累的增加、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擴大。

行業特性。不同的行業,生產工藝特點也不同。有的行業需要巨額投資、資本有機構成比較高,或生產大型及成套設備,或均勻而大量的生產的行業。更適合于進行大規模生產,如采掘業、化工等這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行業。第三產業及產品由大量零部件組成的產業(如塑料制品及金屬制品等行業),這類產業企業的規模大小與效益關系不大,一般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小企業的主戰場。

市場規模和需求狀況。在某一工業中,能以最低效率規模經營的工廠數目,是受市場需要該工業產品的規模限制的,只有當產品的數量達到值得設置相當龐大的生產組織時,這些經濟效果才能完全體現。市場需求變化快、品種多樣的產品,以及主要是滿足地方需要的產品,其生產規模應以中小型為主。市場需求大、品種較單一、需求變化較小且面向全國的產品,條件可能的話應把規模搞大些。

生產要素的供給狀況。資源、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供給規模是決定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重要因素。供應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業。對采掘工業來說,資源情況是制約企業規模的決定性因素。資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業;資源少而分散,則只能建立小企業。對加工業來說,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狀況對企業規模有較大影響。

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論上的最佳經濟規模,由于受到現有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約往往不能實現,或者在別國能實現,在我國卻不能實現。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考察,技術因素對企業規模的大小具有決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產業政策傾向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規模結構的狀況,是傾向于反壟斷還是鼓勵企業規模經營,企業規模結構顯然也會有差別。

2規模的生存技術法

在確定企業的經濟規模有許多方法,成本比較法、利潤比較法、工程法等。這些方法各有特點,它們的應用條件和對數據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這里運用的是生存技術法(又叫適者生存法)。

適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說,在激烈競爭中能夠生存并且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的公司或企業的規模就是最優的,因此,判斷企業最佳規模經濟,就是考察企業在以往全部時間內規模分布狀況。這種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競爭將趨向于清除那些規模效率相對較低的企業,只留下那些具有較低的平均成本從而在一定時間內生存下來的那類規模的企業。

生存技術與研究規模經濟的其他方法相比,應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簡單,它避開了許多統計與會計方面的困難,對許多行業的規模經濟得出了有價值的經驗研究結論。應該說這種方法包含了比工藝設備所決定的經濟規模更多的因素,在實踐中具有更大的應用價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廠商使用種類不同、質量不同的資源,最佳廠商規模必有多個,呈現某種頻率分布,生存技術能對這一分布做出估計。”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時應注意的是,企業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且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規模經濟這一條。生存技術法的計算過程如下:1.用銷售收入指標把某一產業的企業按其規模分作不同的層次。2.選擇兩個時點,不能間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這樣,才能使采集的有關數據能體現出某種趨向性。然后對每一類規模的企業所占行業產量的份額進行計算,如果某類規模的產出份額在一定時間內下降,那么就認為該規模企業的效率相對較低,一般地說,效率越低,則份額下降得越快。通過長期的統計分析某一行業中生產某種產品不同生產規模的變化趨勢,就可能看出該行業的規模與成本之間的關系。4運用生存技術法分析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經濟

電子信息產業包括微電子、光電子、電子元器件、軟件、計算機、通訊、網絡、消費電子以及信息服務等眾多行業,涉及制造業和服務業兩大領域,分為投資、消費和元器件三類。信息經濟時代,信息渠道的暢通無阻、信息化建設的推廣、新一輪國際電子信息產業的轉移,為電子信息產業在中國快速發展創造了絕好的市場環境,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不斷突顯。

根據統計資料,采用上述生存技術法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1991~2006年間的最佳規模范圍進行測度。根據生存技術法的思想,時間間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統計數據資料,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較晚,但規模變化較大,所以時間間隔取為3年,以體現變化情況。

用于規模生存技術法研究的企業,一般取有相當規模的,這里取前100強,根據各個企業的銷售額占該年總銷售額的比重的分布情況,劃分為6個等級。并按照規模等級合計企業數量和該等級占100強的銷售額比重。結果如下(見表1):

我們可以發現2%-3%與3%-4%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所以將兩者歸為一類,并繪成圖表如下(見圖1)。

由圖1我們可以發現,4%以上的規模等級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最佳規模范圍(要說明理由),0.5%以下規模等級的銷售額比重比較穩

定。

4%以上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個,而占年百強銷售總額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續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穩定。電子產品適用于均勻而大量的生產,資本技術密度較高,規模比較顯著。而從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來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勞動力等,大的企業也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規模擴張。并且進入的企業相對較穩定,很多由2%-4%規模等級的企業發展而來,說明大規模和企業容易做強做大,發展較快。

2%-4%規模等級以及0.5%-1%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和銷售額比重均呈下降趨勢,說明這兩個規模等級的公司規模有很大的不經濟性。

而1%-2%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和銷售額比重除1994有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動,銷售額比重在14%-19%之間波動,呈不穩定的無趨勢狀態??偟膩碚f,除少數外,大部分中型企業排位在上下波動,沒有很大的變化,說明中型企業還是在市場上占據著一席之地。

0.5%以下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上升較大,由1991年的37個上升到2006年的60個,增加了23個,而銷售額比重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績效并不高。并且我們對比電子百強目錄可以發現,0.5%以下的企業數目增長雖多,但變化很大,幾乎是重新洗牌,重新進入一批新的企業。說明我國電子信息行業處于成長階段,進入壁壘較低,新的公司容易進入,中小企業仍有生存空間,但同理進入公司多,市場競爭激烈,如經營不慎,則易被淘汰。

3結論

總的說來,電子信息產業中大企業容易做大,該行業容易進入,但競爭激烈,也容易被淘汰,尤其是不具規模效益的小企業。中型企業在市場上占據著一席之地。近年來大企業數目較穩定,但規模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當然,我國電子百強與國外的跨國公司相比,在規模上還有巨大的差距,2003年的百強企業營業收入之和尚未超過IBM一家企業的營業收入。以上分析說明我國電子產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尚未達到經濟規模。但要注意做大不等于做強,擴大規模外還要注意加強合作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等。

參考文獻

[1]朱濤.大型連鎖企業最佳規模的測度及其構建[J].江蘇商論,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