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探析

時間:2022-04-11 09:29:05

導語: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探析

一、電子信息相關概述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夯實電路知識基礎,同時掌握計算機處理信息的方法。該專業涵蓋電路知識、通信原理、計算機控制原理、信號與系統以及電子技術等多門課程,作為系統性學科,要求學生既掌握數學知識,也掌握物理學知識,并且能熟練處理電學問題。與此同時,學習電子信息工程還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能自主連接一些電路,并運用計算機技術開展實驗活動,如利用計算機設計簡單的通信系統,自己動手設計帶有傳感器的電路,或者還會參觀一些大公司的電子信息處理設備運行情況,了解有線電視的傳輸路徑等等,有機會的情況下還能由老師牽頭參與大型工程設計,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想要學好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就要勤于動手、敢于創新,善于開動腦筋發現問題。

二、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計算機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技術應用領域日益擴大,并且在開發與應用設備過程中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1)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通信干線領域的應用。對于電子信息工程而言,主要用于銜接用戶企業網絡接口與接入線路,它是廣域網通信干線的重要一環;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求技術人員準確區分專用線路和公用線路,然后采取不同的處理技術。(2)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例如在信息查詢、資源共享等方面,信息技術獨具優勢。尤其在當前“媒體熱”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及高校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提升自身業務價值。因此可以說,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是國家核心競爭能力的提升。(3)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網絡瀏覽器領域的應用。借助網絡技術,基于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實現文本閱讀;再有,內部企業借助內部網絡就能獲取有用的網絡信息,確保有序完成工作任務、

三、加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策略

(一)利用現代教學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調動學生的探究學習積極性,自然要從培養興趣為切入點。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高校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非常感興趣,將其用于課堂教學中,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讓學生能夠自主、自發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交流和思考,改變了過去教師“一言堂”的被動學習局面,他們主動探索知識,從中鍛煉思維能力,在輕松、民主、自由、有趣的氛圍中學習,才能提升求知欲望,主動探索信息工程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創新發展能力。(二)加強信息系統安全建設。大力推進電子信息系統安全的完善是國家“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因此,重點圍繞我國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中的對信息安全的重大需求,從戰略、體制機制、宏觀協調、微觀管理、技術、產業、服務等多個層次全面、協調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持續穩定發展,實現我國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安全的協調發展。特別要勇于創新,大力推進不適應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促進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合作,在兩化融合和推動三網融合中,為我國電子信息工程事業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空間。在目前電子信息建設中,系統安全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做到系統的全方位防范。在注重防范外部威脅的同時也要加強內部保密,杜絕內部泄密發生;其次,加大打擊互聯網犯罪的力度。公安機關可以使用相應的技術偵查措施對犯罪源頭進行追查,即使打擊犯罪分子;最后,建立健全系統安全管理制度,培養電子信息人才的安全意識,提高信息安全技術,從根本上加強電子信息系統安全建設。(三)加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培訓。筆者認為進行信息化培訓,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為電子信息工程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還可以通過引進相關專業人才,采取政策傾斜,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筆者認為企業可以加強與科研單位和高校的合作,聘請教授等作為電子政務、電子信息工程顧問,作為企業、政府的“智庫”。同時,進一步加快電子政務一體化、網絡化建設將。

參考文獻

[1]李陽.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電子信息工程中的應用[J/OL].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24):12.

[2]朱文昊.電子信息工程對高中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探討[J].通訊世界,2018(12):265-266.

[3]欒聽月.淺談計算機通信技術在電子信息工程中的應用[J].通訊世界,2018(12):44-45.

[4]孫昱.電子信息工程發展現狀及前景[J].通訊世界,2018(12):65.

[5]黃宣茗.淺析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J].通訊世界,2018(12):68-69.

[6]鄭慶慶,吳謹,朱磊等.美國布里奇波特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4):126-129.

作者:林啟明 單位:三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