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法制意識培養方式研究
時間:2022-09-25 09:23:52
導語:高職生法制意識培養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其法制意識和法律思維的培養,對國家法治化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高職院校法制培養的問題、加強高職學生的法制意識,符合社會與時展所需。
關鍵詞:高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
黨的明確提出:“要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求樹立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將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新高度。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為國家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是國家未來建設的專業性人才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其法制意識和法律思維如何關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當前,高職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社會現實呈現出的新狀況以及高職學生所具備的新特點,對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創新法制教育實施路徑、提高法制教育效果,是值得深思并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加強法制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全面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六個五年規劃》中強調,開展法制宣傳和教育,是建設法治國家、提升公民法律素質的重要舉措,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法制教育工作納入當地發展目標和規劃。在多次講話中也明確指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和國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樹立自信、保持定力的重大課題。高職院校作為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其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二)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建設和諧校園、構建法制環境,對于形成安定團結、和諧友愛的社會環境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也開始積極構建依法治校的方法和途徑,將依法治校的理念付諸于學校的教育管理之中,使我國依法治校的進程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從總體上來看,當前許多高職院校依法治校的進程中仍然充斥著許多矛盾和問題,例如“95后”學生群體以自我為中心、個性鮮明,不能很好地處理個人與學校、師生、自我之間的關系;一旦出現矛盾,容易走向偏激,發生惡意傷害事件。同時,隨著各大院校的連年擴招,高職院校學生素質連年下降,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對于基本的法律常識知之甚少。近年來,高校寢室室友“投毒”“殺害”等事件頻頻發生,嚴重影響校園環境穩定,也給社會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究其原因,都與學生法制意識薄弱有關。因此,加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對于構建和諧校園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三)提升學生素質的需要。英格爾斯曾說:“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組織原則如果沒有其得以運營的社會根基和缺少賦予這些制度與組織原則以真實生命的現在心里基礎,也會變成一堆廢紙或導致畸形發展。”這說明個人素質的高低對于法治進程的建設也有一定影響。不容樂觀的是,當前我國高職學生法制素質和意識并不理想。具體來說,一方面,是因為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大多處于空洞的說教范疇,很少將法制教育作為實踐課程來傳授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學生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思維淡漠、守法意識不強,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當遇到傳銷、侵害或拖欠工資等事件時,不能有利地使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加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對于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升是很有裨益的。
二、高職院校法制意識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課程實效性差?!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程關于法律教學的目標設定為“應當以培養大學生法律觀念,樹立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為主要任務”。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教學目標有所偏頗,往往只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簡單灌輸,而忽視了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熏陶。目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實效性難以保證,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課程設置弱化。根據2005年教育部和聯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共用一本教材,且法制教育只占用其中兩章,這就使得法制教育處于明顯弱化的地位。二是專業教師不足。在法制教育授課方面,教師大多數并不是法律專業出身,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法律知識教育和培訓,法律知識欠缺,法律素養不高。三是教育形式單一。在法制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育形式單一,多采用灌輸式課堂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地位,以至于對法律教育提不起興趣、認同感不強,表現出教育學習過程中精力不集中、上課不認真聽講、應付筆記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制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具體實踐應用課程的缺乏,也導致了學生遇到問題難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二)法律信仰缺失。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重點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高職院校也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法律信仰。然而在現實過程中,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重知識輕信仰的傾向,對法律不能自覺遵守。歸結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從自身原因分析,高職院校學生一般思想較為散漫自由、自控能力差,對于法律,認為離自己生活遙遠,對學習與否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部分學生還對西方的法律文化比較贊同,對學校的法律教育采取輕視的態度。另一方面,從外部原因探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治觀念根深蒂固,加之市場經濟追名逐利的影響,導致了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并不樂觀,嚴重制約著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時,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培養也不夠重視,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學生法律信仰的缺失。結果導致有的學生在簽訂合同時隨意毀約或者違約,有的甚至走上嚴重的犯罪道路,還有部分學生急功近利,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缺乏全盤考慮問題的思維和目光,在校期間只注重鉆研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條例,表現為鉆法律空子、打擦邊球,有著較為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這也是法律信仰缺失的重要方面。(三)校園氛圍不濃校園文化作為強化學生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理想信念的一種方式,在促進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法治校園文化氛圍體現了法治精神和理念,對于大學生法治思維和精神信仰的引領尤為重要。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許多高職院校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卻忽略了法制教育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依法治教的觀念在學生管理過程中不能得以貫徹和強化,難以尊重學生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這也大大影響了學生法制素養的培養。三、高職院校學生優化法制意識培養的創新路徑(一)提升法制教育定位在黨的報告中明確強調“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的要求。新時期,樹立全社會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是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目標上的新定位和思路上的新調整。要提升法制教育的教學成效,高職院校首先應當將法制教育定位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應根據《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以及剛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41號令)等多項有關規章制度,構建系統完善的教育網絡,調整和充實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內容。例如,對于大一的同學,剛步入大學校園,如何擺脫孤獨情緒,與同學相處融洽,這是一個嚴肅和重要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傳授《民法》和《刑法》中的相關內容和案例,使同學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進而深刻理解與他人相處融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要積極構建從學校領導到具體系部的教育管理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教育的實際效果。總之,要力爭讓法制教育與學生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使學生在態度上真正實現從“讓我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轉變,實現法制教育定位的提升。(二)整合教育師資力量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币_展好高職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高職院校教師首先要有較強的個人素質。教師可以利用學習培訓、集體備課等方法取長補短,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主渠道”,即以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通過創新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將教學知識運用到實際過程之中,保證法制教育的現實性、多樣性、滲透性,努力增強思修課法制教育部分的實效性和趣味性,使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廣大師生行動自覺行動,從而落實法制教育的教學實效。(三)創建優良教育氛圍。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構建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營造法制教育的宣傳氛圍,對于提升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具有法律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并充分利用例如櫥窗、廣播等宣傳平臺來弘揚法制教育文化??梢酝ㄟ^學生文藝團體排練演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法治文藝節目,形象生動地宣傳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提高其法治素養。還可以積極主動爭取學校周圍執法機關的配合,例如可以聯合政府、派出所、文娛監管等校外機構,邀請相關公安干警到學校開展法制講座,對校園周邊開展綜合整治工作,查處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侵犯學生權益的事件,爭取群眾支持,消除安全隱患,為學生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圍。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這一背景下,開展法治宣傳活動還應大力依靠網絡作用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切實將法制教育與網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可以建立學校普法微信、微博、QQ、論壇等公眾服務平臺,開設法律網絡辯論、法律新聞專欄等多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進行回復處理。通過合理有效運用網絡媒介開展法制教育,法律知識的普及率一定會有明顯提升。(四)強化法律信仰培養?!胺杀仨毐恍叛?,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备咝魇诜芍R是手段,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才是目的。高職院校要強化學生的守法精神,鼓勵學生參與民主管理學校,將與學生利益相關的多項管理制度和學生講清楚,幫助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時,要大力開展實踐課程,組織學生去法庭、監獄實地體驗法律的價值,從而引導學生從內心尊重法律,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學生只有體會了法律所體現的精神和價值,將法律所追求的平等、自由、人權、公平、正義等價值要求轉化為大學生內在的宗旨規范,才能用法治思維方式去處理問題,使之轉變成為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并真正形成對法律的信仰。
參考文獻:
[1]楊銳榮.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模式研究[J].管理科學文摘,2015(02):2.
[2]郝雪玲.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刻不容緩[J].中國高教研究,2000(02):1.
[3]趙光軍,裴正軒.論法制現代化與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J].巢湖學院學報,2005(04):2.
[4]陳群輝.國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啟示[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01):3.
[5]張俊杰.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3):1.
作者:黃璇 單位:豫章師范學院
- 上一篇:企業財務戰略業績評價
- 下一篇:物資消耗管理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