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會特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1 10:08:00

導語:我國工會特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工會特色分析論文

特色之一:中國工會是執政黨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

西方各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其工會實際上也是不盡相同的。各國的工會與政黨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或許就是各國工會的共同點。如在法國和意大利就有共產黨影響的工會,還有社會影響的工會,也有基督教政黨影響的工會。但是,各國工會與其社會各政黨之間聯系的程度和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在英國,其工黨則是在英國工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先有工聯后工黨。但是,工黨成立以后作為政黨與工聯的關系則漸行漸遠,各自獨立。

在中國卻是另外一個情形。應當說,在大清帝國末年,中國各色的工會就出現了,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工會對國家而言一直未能發揮較大的影響。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其綱領的核心內容就是領導中國的工人運動,在黨的領導機構中設置了“勞動組合書記部”。勞動組合書記部,就是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機關。此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親自去煤礦、去鐵路等工人集中的產業,以工人夜校、學習俱樂部為掩護,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直至成立工會組織。最典型的就是領導了1923年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打出“勞工神圣”的口號,在1924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同時,中國共產黨深入到形形色色的工會組織中,進行啟蒙教育,改造這些工會組織,如深受無政府主義影響的工會、剃頭師傅工會、碼頭工人工會等等,——這些工會均被改造成為了具有一定工人階級覺悟的工會組織。1925年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的職能機關“勞動組合書記部”撤銷,組織工人運動的使命就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承擔起來了。

由此可見,在中國,是先有中國共產黨后有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一直承擔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運事業的使命。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工會之間的關系是有其歷史根源的,是一種特殊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后,工會與共產黨的關系也一直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中國工會一直是以推動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基本方針的貫徹落實,作為工作的主題。《中國工會章程》規定,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也規定,中國工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工會與中國共產黨的這種關系,是歷史形成的,也是不容改變的。中國工會與一直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這種關系,是任何國家的工會都不具有的特色之一。

特色之二:中國工會是統一的組織

現在也一些人在試圖追求多元化的中國工會。這些人認為,市場經濟是多元化的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導致社會組織的多元化。他們認為,事實上中國的社會階層是多元化,有關學者的研究表明,中國實際上分為十大社會階層,這些階層有著不同的利益追求和社會價值觀,如產業工人和公務人員是不同的利益價值觀,企業的管理者和工人有著不同的利益價值觀,城鎮工人和農民工也有著不同的利益價值觀。諸如此類他們被組織到一個工會當中,那么這個工會就不能真正代表這許多社會階層的利益和維護其合法權益。因此,在中國也必須要像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一樣,成立不同的工會,這些工會之間形成競爭,由此還可以防止工會的官僚化傾向,避免工會成為“工賊”。

其實,工會的組織形式,是由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及文化等決定。我們只能從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中去思考,不能一概而論。即便是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工會也有著不同的組織形式,每個國家的工會組織也不是完全相同的,進一步說,其社會作用和工作的重點也不盡相同。近幾年來,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普遍出現了私有化的傾向,工會被有意或無意的來自政府或其它方面的勢力用不同的方式所打壓。在英國自撒切爾夫人做首相以來,英國工會就受到了極大壓力,在美國布什做總統以來,勞聯產聯也感受到了類似的壓力,工會會員組織率大幅度下降,其作用也開始削弱。面臨這樣的挑戰,一些國家的工會也開始尋求組織的合并以增強工會的力量。日本工會近二十年來就處于一種比較困難的境地,他們也開始尋求團結起來增強力量的道路。

由此可見,工會組織的分散化和集中化,這不是問題的本質,而是形式的問題。不是說人們想怎樣組織工會就怎樣組織工會,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產業文化、甚至是不同的職工素質情況等等,諸多因素決定了工會的組織形式。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有其歷史的必然。中國工會與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淵源,決定了中國工會的組織形式。在共產黨之前,中國也曾經有過五花八門的工會組織,如剃頭師傅工會、無政府主義的工會、自由主義的工會、政府的御用工會、甚至還有那種黑社會性質的工會等等,這些工會的存在都是有其當時的社會背景的,也有其存在的客觀性和必要性。但是,實踐證明,這些工會是不能真正發揮其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很難實現其維護會員利益及權益的目的。中國共產黨的出現以工人階級覺悟和共產主義的理想教化勞工,把形形色色的工會組織統一起來了。統一了的工會越來越成為社會革命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工人當家作主人民解放的理想。

中國工會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是歷史形成的。盡管中國工會是一統的組織形式,但是,也不是沒有區分的。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組織內部,也分為各種不同的產業工會及其他形式的工會如機關工會等等。所以,不能說中國工會的有統一的組織形式就不能代表和維護不同群體的職工利益和合法權益。比如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的出現及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中華全國總工會就及時地提出了“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會要求,把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來堅決維護其合法權益,這就是當前工會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當然,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工會也面臨著各種重大的挑戰,中國工會也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革以適應形勢的要求,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代表職工利益以及參與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工會應當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但是,這不能是一定要成立多元化的工會組織的必然要求,多元化的工會組織形式也未必就能夠比現行的工會組織形式發揮作用更好。在中國成立統一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之時,就組織形式問題也是有過不同意見的,在爭論中大家深刻地領會到這樣一個道理即分散的工會不如統一的工會更有力量,——歷史的實踐也證明了這樣的道理。統一的工會組織,這是中國工會的特色之二。

特色之三,中國工會是人民政府的支柱

工會與政府的關系,其實在不同的國家也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工會是政府的“壓力集團”,工會扮演著第三勢力的角色。在有的國家,工會和政府的關系也是相當特殊的,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德國,史家一般認為,是先有工會即工會首先組織了國家的社會生活,爾后才有政府。因此,在德國,工會的地位和作用就特別大,德國甚至有勞資《共決法》。在以色列也是類似即先有工會,工會來組織人民社會生活,后有政府的成立。所以,以色列的工會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也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工會經濟幾乎成為了國家經濟的基礎。

中國工會和政府的關系則不同于其它國家,盡管工會也是先于新中國政府而存在的,工會不但不是政府的壓力勢力,卻是人民政府的支柱。新中國的政府應當說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而成立的。但是,新生政權成立初期,卻面臨著各種反動勢力的破壞,尤其是基層政權受到的破壞就更是嚴重。工會為新生政權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建國前夕,工會組織領導的工人“護廠運動”,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奠定了物質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工會向政府輸送了大量的干部,建立和鞏固了人民政府的權威。當時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工會是向黨和政府輸送干部的“蓄水池”。所以總司令稱:工會是人民政府的支柱。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在社會主義國家,工會不僅肩負著動員和團結職工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而且還是政府工作的監督者,避免政府侵害職工和人民利益。中國工會法規定,國家保障工會的權益不受侵害,工會有權參與政府的工作。工會還承擔著維護“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之使命。以中華全國總工會為例,人民政府如國家勞動行政部門、國資監管部門的官員,擔任著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副主席。中國工會是中國政府的支柱:依法協助政府工作,同時也是中國政府的行政行為的監督者。最近國務院下發了各級政府貫徹工會法支持工會工作的通知,更加強化了政府和工會的這種特殊關系。

中國工會與政府的這種關系,是其他國家不具有的,這是中國工會的特色之三。

結束語

中國工會的特色還有很多的內容,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工會道路,在是歷史和現實對中國工會的必然要求。但是,也不能因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的道路而拒絕工會的改革和進步。中國工會面臨著時代的挑戰,在當今世界資本全球化產業全球化的大背景中,中國工會也需要走向世界。但是,走向世界也不等于丟失自己迷失方向。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工會也必將對世界工人運動作出巨大的貢獻,中國特色工會道路的理論也將豐富世界工會思想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