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競爭中濫用市場的控制探究
時間:2022-05-10 05:45:00
導語:國際競爭中濫用市場的控制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企業經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際市場上競爭日趨激烈,壟斷現象也日益突出。自從傳統的貿易壁壘逐漸消除后,跨國公司濫用國際市場支配地位的現象更加普遍,嚴重阻礙了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和公平競爭。
區域經濟組織正在積極尋求合作,世界貿易組織也正在考慮將競爭政策納入WTO體系,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國際競爭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具體表現及判斷標準,結合區域經濟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則,探尋對這種濫用行為的控制制度。
關鍵詞:國際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控制制度。
一、國際競爭中壟斷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所帶來的嚴重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迅猛發展,國際領域中的競爭日趨激烈,國際性限制競爭行為也日益增多。卡特爾、縱向限制競爭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力以及具有限制競爭性的企業合并等受國內競爭法規制的主要行為在國際領域不斷凸現,嚴重阻礙了自由貿易的開展。
WTO以條約形式提供了一套國際公認的貿易規則,對各國政府限制競爭的行為實行了嚴格的限制,消除了世界經濟交往中存在的傳統障礙和壁壘,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但是卻為跨國公司在多個國家市場上取得市場支配力提供了可能性,也為跨國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根源。
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主要目的都在于損害或消滅已經存在的競爭者;或者通過提高、強化市場壁壘,阻止和排斥潛在可能的競爭者進入市場,這顯然限制了生產和銷售的擴大,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推廣,嚴重妨礙了社會的發展,最終損害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總體福利。
二、國際競爭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含義和認定標準。
基于上述行為對國際貿易市場的嚴重影響,各國都在積極尋求雙邊或多邊合作以規制各種壟斷行為,如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法合作雙邊協定;一些區域性組織,尤其是歐盟,致力于成員國競爭立法和執法合作。目前最有效的成果是聯合國貿法貿發會議主持下達成的《一套多邊協議的管制限制性商業慣例的多邊原則和規則》。從1980年至今己有20余年歷史,這是競爭法合作領域唯一普遍適用的多邊文書、唯一完全多邊的競爭框架。盡管如此,都沒有對國際競爭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涵義和判斷標準作了統一詳細的詮釋,但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的《競爭法框架》、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相關法律文件以及初具雛形的WTO協議的多邊反壟斷框架中都給出了市場支配地位及其濫用的認定標準和表現形式。
(一)OECD《競爭法框架》對市場支配地位及濫用的認定標準。
OECD的《競爭法框架》明確規定:“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獨立地實質性地限制或者減少市場中的競爭,則該企業就是擁有支配地位的。只有當一個企業在特定市場中所占有的份額超過了35%時,才能被認為處于支配地位。根據一個市場中的經濟形勢,一個占有35%以上市場份額的企業既可以被認定為支配企業,也可以被認定為非支配企業。這種市場形勢主要包括該企業的市場份額、與其競爭的企業的市場份額、他們擴大自己市場份額的能力,以及新企業進入該市場的可能性。”由此可見,OECD認為一個企業在一定市場中只要具備了長期性和危害性兩個因素,就被認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另外,市場份額也是重要的認定標準,35%作為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指標,但并不一概地認為超過35%就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而是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該《框架》第5條規定支配企業的行為包括:“對其他競爭企業的進入或現存競爭者的擴張制造障礙;將競爭企業排擠出市場。其中,禁止那些產生或者可能產生顯著的限制競爭后果的行為。如果一企業對新企業進入市場制造障礙或抑制現存企業的競爭性能夠有利于提高該企業的經濟效益,或者它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利益,則該企業的這類行為不在本款第二節的禁止對象之列。”可以看出,OECD直接從行為方式入手,通過對行為后果進行分析,考慮其最終是否有利于實現競爭法的目的來判斷企業行為的合法性。
(二)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相關法律文件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界定。
1《管制商業性慣例的公平原則和規則的多邊協議》中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限定。1980年聯合國貿發會議通過的《管制商業性慣例的公平原則和規則的多邊協議》,特別是烏拉圭回合達成的WTO體制下的一系列新協議,對限制競爭行為作了明確規定。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該協議明確規定:“企業不得牟取或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其他企業進入市場或以其他方式不適當地限制競爭。不得在市場中采取下述行為:①在市場中采取掠奪行為,如采用低于成本的價格擊垮競爭者;②訂立歧視性的價格或其他交易條件;③以合并或合資經營方式獲取企業的控制權;④采取部分或全部拒絕該企業慣用的交易條件進行交易;⑤限制轉讓競爭性產品或其他產品的銷售;⑥以買方受讓其產品作為賣方供應某種產品的條件等。
2.聯合國貿發會議《競爭法范本》對市場支配地位及濫用的認定標準。聯合國貿發會議《競爭法范本》(以下簡稱《范本》)是聯合國貿發會議有關競爭法和競爭政策問題的系列文件之一,該法律范本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卻為市場支配地位的確定起了指導作用。該《范本》的第一章明確規定:”本法旨在控制或消除企業之間進行的限制進入市場或不適當地限制競爭而對國內和國際貿易或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的限制性協議或安排、合并和收購、以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第二章第1條第2款規定:”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企業單獨或與少數其他企業聯合處于控制某一種或某一類商品或服務的相關市場的狀態。”由此可見,聯合國貿發會議強調了控制性,即對商品或服務具有控制作用,就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沒有提及市場份額等因素。該《范本》在第四章中具體規定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表現形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禁止濫用或者牟取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企業單獨支配市場、企業聯合支配市場和企業限制市場進入自由或不適當地限制競爭;另一類是視為濫用的行為,包括:掠奪性定價行為、歧視性定價、拒絕交易、限定轉售價格、限制專利產品進口等。
綜上所述,聯合國貿發會議《競爭法范本》的規定考慮的比較全面,既規定了直接認定為濫用的行為,又規定了推定為濫用的行為,使立法具有確定性,同時又具有靈活性,是值得借鑒的。
(三)WTO協議的多邊反壟斷框架中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盡管在現有的WTO文本中尚沒有關于國際反壟斷的協議,但是對于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力的行為的規制已初現雛形。根據WTO協議中針對濫用市場支配力行為的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力行為主要表現在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企業、服務貿易壟斷企業如金融行業和電信行業、以及知識產權領域,分別在《關稅貿易總協定》(簡稱GATT)、《服務貿易總協定》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簡稱TRIPS)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規定。
三、國際競爭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法律控制制度。
(一)國際競爭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方法。
對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規制,國際上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制度:結構主義規制方法和行為主義規制方法:
1.結構主義規制方式,是指通過對市場支配地位進行控制使之保持合理的市場結構目標的反壟斷控制制度。這種理論認為,當企業擁有市場支配地位時,說明其所在的市場很可能是一個集中的市場。這種情況下,反壟斷法即確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違法,需要采取分拆企業等手段減少市場集中度,使市場恢復競爭狀態。為了維護有效競爭,反壟斷法不僅規范支配地位企業的行為,而且調整市場結構。
2.行為主義規制方式,是針對企業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進行的不公平或不利于競爭的行為進行控制的制度。根據這種方式,反壟斷法針對的對象是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而不是市場支配地位或者集中的市場結構。
結構主義控制制度以日本為代表,歐盟及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采用了行為主義控制方式,美國在采用結構主義方式的同時也采用行為主義方式,在兩種方式之間搖擺。我們認為,由于國際市場波動性較大,市場結構的衡量標準也很難及時得到確定,因此,行為主義標準更能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
(二)如何控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1.督促WTO各成員國競爭執法。根據GATT第23條的規定,WTO各成員競爭執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在以下兩種情形,將導致WTO爭端解決程序的啟動(:1)如果一個成員國的行為明確違反了GATT或者WTO協定下的義務,其他成員可以對其提起“違法之訴”。對于競爭執法而言,因為處于壟斷地位的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企業、金融服務者、電信服務者所進行的濫用市場支配力的行為,以及作為政府支持下的進出口數量限制手段或者“灰色區域措施”的進出口卡特爾行為,都是WTO規則明確禁止的行為,所以如果成員國對上述行為沒有禁止,造成了其他成員利益的喪失或減損,其他成員可以對其提出“違法之訴”。(2)在有些情況下,盡管成員國的措施沒有與WTO的協定相抵觸,但如果成員國采取的措施造成了其他成員利益的喪失或減損,或者存在其他情況,其他成員仍可以根據GATT的規定提起“非違法之訴”。
2.成員國競爭執法合作的規定。在現行WTO規則中,有一些零散的涉及成員國競爭執法合作的規定,主要是要求各成員在涉及競爭執法中應該進行磋商以及相互提供有關信息。例如,《服務貿易總協定》第9條第1款規定,“各成員認識到,除屬第8條范圍內的商業慣例,服務提供者的某些商業慣例會抑制競爭,從而限制服務貿易。”根據《TRIPS》第40條的規定,當一成員的國民或居民在另一成員領土內被該另一成員指控有濫用知識產權的限制競爭行為時,該另一成員應該給成員磋商的機會。
綜上所述,國際競爭領域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控制制度還不完善。作為最具影響力的WTO規則沒有對國際貿易領域中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進行全面的調整,僅僅只是針對外貿、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三個領域中具有壟斷地位企業的限制競爭行為做出了規定,除此之外沒有涉及。其次,由于目前WTO體制尚無系統的競爭規則。零散的規則無法禁止各種限制競爭行為,必然會導致各方利益在現有規則中得不到全面平衡的保護。另外,WTO作為國際組織,其規則是關于成員方權利義務的框架,不能直接適用成員國境內的個人企業。當企業的限制競爭行為構成貿易壁壘,如果該行為在WTO規則禁止的范圍之外,則很難通過WTO尚無爭端解決機制得以處理。鑒于此,完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控制制度需要各成員國的共同努力、協調和合作,以維護世界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保障各國貿易往來的安全與穩定,促進各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敏榮。國際反壟斷法的現狀及其發展。國際貿易問題。2001(2)。
[2]齊春雷。WTO與國家反壟斷:現狀及前瞻。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2)。
[3]李娟,宋亮。國際反壟斷法對國家壟斷的規制探討。吉首大學學報。2003(9)。
[4]王曉然。論反壟斷法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 上一篇:流域環境綜治策劃書
- 下一篇:深究在從句中虛擬語氣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