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國際法課程的方法
時間:2022-01-07 09:17:47
導語:思政教育融入國際法課程的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國際法課程教學,是衛生法專業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學內容中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作為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的基礎和核心內容,以國際法治為主題實現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并重,圍繞“新時代”的國際定位構建課程思政從理論到現實的橋梁。編寫融入充足思政元素的國際法課程配套案例集,轉變國際法教師隊伍課程思政的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完善對國際法課程思政的教學考核評價。
【關鍵詞】國際法;課程思政;醫學教育
1衛生法學專業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困境
1.1國際法課程教材中思政元素缺乏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以下簡稱“馬工程”教材)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系列教材,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與學科基礎內容相融合,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的理論成果[6]。作為衛生法學專業課程之一的國際法課程的教材也包含在內,它幫助學生掌握國際法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是一套實用優秀的教材。但“馬工程”教材中思政相關內容主要集中于前言或緒論,契合國際法學科特點的思政元素較為缺乏。從目前教材的使用情況看,衛生法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國際法時,更關注于對教材正文法學理論的學習,前言與緒論中所述內容理論性強且較為刻板抽象,與衛生法學專業以及國際法學具體內容的聯系較弱,學生對其關注度不高,無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1.2國際法教師隊伍缺乏思政理念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固有思想會認為思政與衛生法學教育并沒有什么交集。國際法教師本身沒有經過系統專門的思政教育培訓,即使大多教師認同在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有必要的,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受課時由于客觀條件所限,部分教師的教學重點仍在于對學生國際法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原理概念的講授。加之國際法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關系,理論性較強,教師將理論內容與學生自行實踐相聯系有一定的困難。
1.3教學考核評價缺失,學生缺乏對課程思政的關注和熱情
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由于大學有專門開設的思政必修課,因此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政的學習僅限于思政課上老師的講解以及對于思政課本的背誦考試。加之國際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考核指標不夠明確,期末試卷的考核主要是對國際法專業知識的考察,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目前處于缺失狀態。即使課堂上教師將課程思政融入國際法,學生聽后也會覺得和本專業考試的關系不大,不關注或學習自己認為更為重要的知識,缺乏主動接受課程思政的積極性。
2衛生法學專業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策略
2.1編寫融入充足思政元素的國際法課程配套案例集
國際法教師可以以目前“馬工程”國際法教材為依據,配套編寫國際法思政教育的案例集,提供與思政教育相關的故事、音視頻材料等,作為教材的輔助學習資料,供衛生法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參考。在國際法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解讀,加深對專業知識理解的同時,提升對課程思政的學習熱情。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對專業知識的講授,找到與國際法專業知識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并生動呈現,同時也要避免國際法課程完全思政化,偏離衛生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2.2轉變國際法教師隊伍課程思政的理念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要推動者和引領者。首先國際法教師自身要轉變固有的“思政教育只是體現在思政課上”“思政教育是輔導員、思政教師的任務”的觀念[7]。通過定期參加培訓,外出參加思政學習班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思政水平,探索將國際法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8]。其次教師要認識到思政教育融入國際法課程對于衛生法學專業學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衛生法學專業主要為社會輸送一批具有醫學基礎知識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既需要有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又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當下國際格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國際法教師要幫助學生認清國際和國內的現實,堅定政治立場,培養學生將衛生法學專業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家國情懷[9],為社會主義衛生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2.3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關注度
學生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對象和根本目標[10],培養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學習興趣是國際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師可以在國際法課程中運用情景模擬和案例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教學情景,如以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為背景,在學生了解事件發生背景的基礎上,以模擬法庭的形式將案例重現課堂,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仲裁案中所涉及到的國際條約以及所參與國之間的復雜法律關系,使學生真正理解我國如何正確利用國際法的知識,維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國家的合法權益。案例教學中教師結合國際組織法的知識點,以國際衛生援助為主題,讓學生了解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初援助越南、朝鮮以來,對外衛生援助60年的發展歷程[11]并以中國援助非洲作為典型案例,了解我國不附加援助條件,在派遣醫護人員的同時,幫助非洲國家建立衛生基礎設施[12],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到我們黨和政府在國際衛生援助中體現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4完善對國際法課程思政教學的考核評價
科學有效的教學考核評價會對教師和學生起到雙向激勵作用,既能激發教師教學的熱情,也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課程思政的考核形式,教師應當建立筆試加面試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如教師在國際法期末考試中,設置由國際法案例故事集所引發的開放性思政問題,通過卷面筆試考核學生的思政動態。同時將平時授課過程中學生對于國際法思政問題的面試回答及相關思考作為過程性考核,將思政教育的考核貫穿國際法課程始終,對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情況進行整體把握。在對國際法課程的授課評價方面,學校教務部門要對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情況全方位監督,加強教務督導。將思政元素在課堂上的運用情況納入學生對教師的評教內容,并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優的重要內容[13]。
作者:海洋 孟彥辰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 上一篇:水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方法
- 下一篇:民法典時代法治社會建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