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公正

時間:2022-03-14 03:55:00

導語:消費公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公正

一、消費公正的實質

消費是人們借助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所進行的用物品或勞務滿足自己生產和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得以存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馬克思指出,“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由此而言,為了維持生命和生活,人必須進行必要的消費,它是每個人生命存在和生活展開的始源性組成部分。人類的消費是在一個消耗自然資源和社會物品的過程中實現的,這決定了消費的生態依賴性和資源限定性。必須強調的是,人的消費行為與動物的消費行為具有根本的不同。動物的消費活動沒有社會性,僅僅是為了維持自己的自然生命而進行的本能活動,而人的消費則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同時也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中展開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消費目的和意義不僅僅限于感官的滿足和維持生命的需要,而是與人性的豐富和完善,人的自由和發展緊密相連。因此,人的消費是具有意義和價值維度的“屬人”行為。正因為人的消費活動與人的生命存在、生態的依賴性以及人的意義追求本性具有緊密相關性,從而涉及到消費的生態和經濟合理性追問,關聯到消費的社會道德審視,也關涉到對消費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反思。公正作為一個哲學范疇,正是對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目的的哲學審視和價值評判,從而與人類生活的價值維度和人的自由存在本質緊密相連,與人的生命終極關懷密切相關。消費作為人類生存方式的重要內容,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重要環節,邏輯地包含著公正觀的價值拷問。正是消費的這種社會關系屬性以及人對公正追求的存在本性,為消費公正提供了存在論根據。

所謂消費公正,是立足公正觀價值視野,對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消費行為所進行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理性審視和道德正當性評價。其中包括旨在建立合乎人性的消費價值理念和消費模式,而對人們的消費動機、消費方式、消費對象、消費后果等所進行的理性追問和價值評判。這意味著,消費公正是基于對人的生命的價值提升與人之自由存在本質的充分拓展而提出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消費主體的消費行為進行合理性與合目的性的哲學拷問,引導人們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消費價值觀,規約人們的消費行為,從而使人類的消費尺度與自然生態的價值尺度、消費尺度與社會的倫理道德尺度、消費尺度與人之自由存在本質的哲學尺度有機地統一起來,以豐富的生命內涵促進人的自由發展。消費能否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能否促進人的自由增長、能否有利于社會的幸福、能否包含綠色生態關懷等,構成了評判消費公正與否的根本尺度。消費活動的真義,在于消費是一個具體的人的活動,人的感覺、身體的需要和人的美學欣賞能力應該參與這一活動;消費的過程,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有人性的、有創造性的體驗;消費的意義,在于其對人之自由本質的促進和人性的豐富拓展。因此,消費公正包含著這樣的價值主張和哲學訴求,即人類的消費行為必須具有綠色的生態視野、良好的社會道德自覺和追求生命自由存在本質的哲學情懷。

二、消費公正的原則

一是可持續消費原則。人為了發展自己,就必須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活動。自然界資源的有限性,束縛著人的無限需要。工業革命以前,人與自然基本上維持著一種和諧的關系,人的消費基本上未造成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商品經濟以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利潤,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本增值為其內驅力,致使人對自然資源的需要具有了無限性。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滿足,人類在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把發展經濟、提高效率視為人與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把人類幸福簡單等同于物質實利的滿足,夸大了對物質財富追求的價值,因而對自然資源進行貪婪、掠奪性的開發。在科學技術與理性主義的輔助下,在征服自然的激情豪言下,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日益嚴重的對立狀態。當人類自命為地球的主人、大自然的主宰,頌揚著“人類中心主義”,把大自然視為可以任人擺布的客體的同時,已經不止一次地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受損、沙漠化加劇、物種滅絕等等都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人類隨心所欲破壞地球生態、非理性消費自然資源的種種后果。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文明發達程度的標志。面對當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們必須重新考慮自己在地球中的地位和必須承擔的責任,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如綠色消費、環保消費)。可持續消費要求人的消費必須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使人在人與自然協調的基礎上,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既要滿足人類的基本要求,提高生活質量,又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二是適度消費原則。適度消費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節制人的欲望,使人的身心合理發展;二是根據自身的收入水平量入而出。消費是對人的需要、欲望的滿足與實現。其實,人欲在合理限度內的滿足不僅是社會繁榮不可缺少的原動力,而且是人維護自身尊嚴、保持人性的重要條件。因此,人必須節制自己的欲望,既不可放縱,亦不可消極壓抑。節制欲望并不是消滅人的欲望,而是強調人在消費時應考慮自己的真實需要,具有高尚的目標,并以合理手段來滿足欲望,使人的身心發展得到有效契合。消費需要人的金錢、財力與信用的投入,沒有足夠的金錢,人就不可能稱心如意地生活。因而,合理消費應是一種量入而出的消費,消費者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進行消費,切不可盲目地追求時尚、追求高消費,使自己陷入負債累累的窘境。當然,伴隨著社會消費方式的改革,先消費、后付款的借貸消費(如住房、汽車等大宗商品)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消費方式。但是,即便是這種消費也必須要考慮自己的實際償還能力、個人信用及日后的生活質量。消費是否適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首先,從人類總體角度上說,適度消費原則要求人類把消費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既取決于人口的多少,也取決于人均使用或消費能源及其他資源的多少。地球或任何一個生態系統與居民消費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影響就是其承載能力。人類對這種承載能力可以借助于技術而增大(往往是以減少生物多樣性為代價),然而不可能將其無限地增大。除非人口對資源需求的水平能降到地球的承載能力以內,否則,人類生存持續性是不可持續的。其次,從人類個體角度上說,適度消費原則要堅持以人的健康需要作為出發點,以人的健康生存作為目標,逐步減少無意義消費和有害消費,比如,香煙消費以及在發達國家出現的過度營養和在發展中國家廣泛存在的愚昧消費等。

三是公平消費原則。公平消費包括代內公平消費與代際

公平消費兩方面。代內公平消費,就是要求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與消費不能以損害別的國家和地區為代價。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地區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在國際范圍內,國家利益必須服從全球利益。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有發展和消費的自由,但在“只有一個”的地球上,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沒有無限的自由,都必須以不給其他國家和地區帶來危害作為保證。代內公平消費的關鍵是要在地區、國家和全球范圍內防止和消滅貧富兩極分化。代際公平消費,要求當代人自覺擔當起在不同代際之間合理分配與消費資源的責任。因為在資源的代際分配與消費中,本代人同后代人相比,處于一種唯一的和無競爭的地位,后代人只能接受其前輩遺留下來的既成的資源環境。對于不可再生的資源來說,本代人利用了,下代人就無法利用;如果本代人在利用、消費資源的時候,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而對后代人造成遺患,或者由于過量消費,而剝奪了后代人消費資源的權利,對后代人的生存就會造成不應有的消極影響。后代人只能吞下前人留下的“苦果”。無論上述哪一種情況,都存在一個代際消費不公問題。

四是和諧消費原則。和諧消費有三個方面的要求:(1)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沙掷m發展實際上是對人與自然、社會三者相互關系的重新定位,人類社會與自然絕不是單純的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統一的、平等的。從人類消費活動的角度來看,可持續消費就是將消費主體、消費客體、消費環境看成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互相作用的系統。它要求消費主體在其消費活動過程中,應從保護人類共同的消費環境出發,合理消費、科學消費,以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2)榮譽性消費與理性消費的和諧。人總是在不斷地追求完美、追求幸福。榮譽是幸福的表征,是社會、他人及自我對行為主體價值目標實現時的滿足感。榮譽的贏得總是要以某些外部條件來確證,如德性、容貌、才智等。消費也是贏得榮譽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人際接觸面最廣、人口流動性最大的市場經濟中,消費的數量、質量在相當大程度上指示著個體的成就、能力與趣味,是博取榮譽的手段之一。追求榮譽的消費本是人的正常消費心理,但若過分追求就會導致虛榮。虛榮消費不是以人的真實需要來選取消費品,而是以虛榮心、好勝心來評判消費行為的合宜性,其內在邏輯是消費品的數量、檔次與消費者的價值、地位呈正比例關系。理性消費不是虛榮的消費,不是奢侈、浪費,更不是炫耀、攀比、斗富,而是人們自覺地、理性地選擇適合自身實際需要及與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相結合的一種消費,并且是不危害社會風氣的消費。(3)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和諧。在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關系上,盡管物質消費是基礎,但只有精神才體現人的本質。實踐證明,過分增加物質消費,只會有害于生命體——患上各類富貴病。而精神消費對于提高人思想覺悟、道德修養、心理素質、審美觀等起著關鍵作用。一旦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精神消費決定了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現代人體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和心理學都發現,人類的精神潛能是非常巨大的,目前一般人只不過用了人整個潛能的百分之幾。其他處于休眠狀態的各種潛能,如超常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同情心、奉獻精神等,是可以進一步擴大的寶貴資源。增加精神消費,開發這些巨大的精神潛能,將會日益豐富人類對生命意義的體驗,深化人類對生存價值的認識,并且為克服全球性生態危機形成非凡的智慧、強大的道德支柱和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

三、消費公正的價值

第一,消費公正有利于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消費公正要求盡可能地利用本國和本地區的優勢資源,少用、甚至不用短缺資源,合理而謹慎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多渠道開辟短缺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消費品,以保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無論從經濟倫理的角度還是從生態倫理的角度分析,合理地消費自然資源,保持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我們現代人與子孫后代人發展的可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道德問題。

第二,消費公正有利于節約社會勞動,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提高消費行為的社會效益。人的消費行為比動物的覓食行為更高級、更復雜,是屬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經濟行為。消費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實施過程就是一種勞動消費的過程,這是人的消費行為與動物的“消費”行為的根本區別。因此,人們消費勞動時,就不能無視別人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人們的勞動成果總是有一定的社會合目的性:要么滿足人的生理需求,要么滿足人的社會交往需求,要么滿足人的精神發展需求。如果他的勞動成果不講究社會的合目的性,那就無異于蜜蜂采蜜“勞動”——不講目的性的動物性勞動了,人消費勞動成果時也就無異于動物覓食生存的“消費”行為了。因此,公正的消費行為,必須是講究消費效益的消費行為。在現階段,就是使人們對勞動的消費要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有利于勞動者身心健康,有利于社會和諧與文明的發展,這才是合理的健康的消費行為。

第三,消費公正有利于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本質決定了人的發展需求是多方面的。人不但要為自身的生存支付必要的體力和腦力,而且要從事一定的享樂活動和發展活動,去發展自我、塑造自我、表現自我和完善自我。合理的消費行為,應有利于人的個性的全面、協調發展。如果只發展個性的某一方面而忽視或壓抑個性的另一方面,人就會變得畸形而古怪,社會也將由此而蒙受損失和災難。因此,公正的消費行為應是在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有益于人個性的全面而協調發展,這正是經濟公正所追求的最終價值目標。

第四,消費公正有利于促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文明發展,培育和構建中國特色消費模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的消費模式處在過渡性時期,即從過去的以基本生活必需消費(吃、穿)為主,轉向更高層次以滿足多種需求的消費階段。這個消費階段的特征,是以個人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為消費目的,以手段多樣化、目標多元化的消費方式出現。從消費實踐來看,人們在吃、穿、用方面的支出在逐漸減少,而在教育支出、文化消費、健康消費、信息消費、旅游消費等方面的支出正逐漸增加。當然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這種消費的勢態來得比較緩慢而謹慎。因此,我們應突破消費誤區,矯正畸形消費,培育起健康向上、積極合理的消費意識,重新認識和審視我們的消費行為,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費模式營造必要的道德文化氛圍,從而為其形成提供強有力的倫理支撐。

參考文獻:

[1]楊冬梅.消費倫理問題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勒堂.消費正義——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倫理之維[J].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4).

[4][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