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土地征用制度論文

時間:2022-08-03 04:38:00

導語:我國農村土地征用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村土地征用制度論文

提要:我國土地的所有形式包括兩種,一是土地的國家所有制,二是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我國農村土地征用是發(fā)生在國家與農村集體之間所有權的轉移,它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的規(guī)定,在給予了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個人相應的補償后,將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所有的土地轉變?yōu)閲宜小?/p>

我國集體土地征用應遵循的原則包括: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2、保證國家建設用地的原則。3、妥善安置被征地單位和農民的原則。4、誰使用土地誰補償?shù)脑瓌t。

我國征用集體土地的補償范圍和標準包括:1、土地補償費。2、安置補償費3、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助費。

我國土地征用中存在的若干:1、相關法律中“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確界定。2、對非法占地行為的處罰力度過輕。3、征地補償過低導致失地農民生活毫無保障。

我國農村土地征用過程中導致上述問題的成因包括:1、為局部利益故意模糊“公共利益”的概念。2、農村土地征用權的濫用。3、征地程序中欠缺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致使農村土地流失嚴重。4、土地征用補償制度不健全是成為引發(fā)糾紛的爭端的主要原因。

對農村土地征用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問題提出的相應對策。1、要確立規(guī)范的征地制度標準。2、要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3、要規(guī)范政府的征地行為。4、完善農村土地征用程序,加強征地的民主性。5、完善農村土地征用的補償制度,合理安置失地農民。

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土地征用制度概念的理解以及闡述了農村土地征用應遵循的原則和在土地征用時應補償范圍和標準。另外,根據(jù)我國在農村集體土地征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了其存在的原因,并在“公共利益”范圍界定,征用制度完善,補償制度完善,規(guī)范政府征地行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集體土地征用制度“公共利益”范圍農村集體土地征用補償農村集體土地征用程序

我國土地的所有形式包括兩種,一是土地的國家所有制,二是土地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我國農村土地征用是發(fā)生在國家與農村集體之間所有權的轉移,它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在給予了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和農民個人相應的補償后,將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所有的土地轉變?yōu)閲宜小?/p>

一、集體土地征用應遵循的原則。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

我國人口多,耕地少并且在某些地區(qū)耕地又浪費嚴重。隨著人口的逐年增長,耕地將繼續(xù)減少,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全面規(guī)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fā)土地資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為。在國家建設征用土地中要做到這一要求,必須堅持:(1)加強規(guī)劃,嚴格管理,嚴格控制各項建設用地(2)要優(yōu)先利用荒地,非農業(yè)用地,盡量不用耕地(3)要優(yōu)先利用劣地,盡量不用良田(4)加大土地監(jiān)察和土地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制止亂占耕地的濫用土地行為。

2、保證國家建設用地的原則。

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被征地單位必須無條件服從,這不但因為征用土地是國家權力的行使,而且因為國家權力的行使是為了維護的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國的最高利益,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體現(xiàn),私人行使權利不得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而且在與社會公共利益相抵觸時就得對私人利益加以限制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建設即是社會公共利益的體現(xiàn),因此應在貫徹節(jié)約土地,保護土地的前提下保證國家建設用地。

3、妥善安置被征地單位和農民的原則。

集體土地征用意味著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喪失,意味著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收益利益的喪失,故用地單位應當根據(jù)國家法律規(guī)定,妥善安排被征地單位和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一是對被征用土地的生產單位要妥善安排生產,二是對征地范圍內的拆遷戶要妥善安置,三是征用的耕地要適當補償,四是征地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要適當補助。

4、誰使用土地誰補償?shù)脑瓌t。

土地征用的補償并不是由國家支付,而是由用地單位支付,這是因為,國家并不直接使用所征用的土地,也不是使用該被征用土地建設項目的直接受益者,而用地單位則兼具這兩個因素,由其支付征用土地補償是合理的。用地單位的補償是一項法定義務,承擔此項義務是使用被征土地的必要條件。用地單位必須按法定的標準,向被征用土地的集體組織給予補償。

二、征用集體土地的補償范圍和標準。

國家建設征用土地由用地單位支付補償費用。征用土地的補償費用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1、土地補償費,主要是因國家征用土地而對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土地投入和收益損失給予的補償,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6至10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征用耕地的補償費標準規(guī)定。

2、安置補償費是為了安置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并取得生活來源的農業(yè)人口的生活所給予的補助費用。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shù)。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4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標準規(guī)定。

3、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助費,如房屋,水井,林木及正處于生長而未能收獲的農作物等,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規(guī)定。

三、我國土地征用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1、相關法律中“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確界定。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征用”。這些規(guī)定都強調了征用的前提必須是為“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就是說,只為某個或某些經(jīng)濟組織或者個人利益需要,是不能征用集體土地的。但是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明確界定哪些建設項目用地是為了“公共利益需要”,或界定哪些項目用地不是為“公共利益需要”。根據(jù)《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對征地審批程序的規(guī)定,可以間接推斷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規(guī)定的城市用地范圍內,為實施城市規(guī)劃需要占用土地,以及能源、、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確需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土地,應當屬于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而事實上,為實施城市規(guī)劃分批次征用土地后,由哪些具體的建設項目來使用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往往是誰申請使用,就由市、縣人民政府按照規(guī)定出讓或劃撥給誰使用。這里面的“公共利益需要”尺度很難把握。

2、對非法占地行為的處罰力度過輕。目前已查處的大量違法批地占地案

件,往往是未批先征,未批先用,事后再補辦手續(xù)。即使被查處了,也常以“生米煮成熟飯”為由,再補辦手續(xù),做善后工作,最終實現(xiàn)征地占地的“合法化”。今年以來,全國已發(fā)現(xiàn)違法占用土地案件4.69萬件,結案2.78萬件。然而,只有193人受到行政處分,62名違法責任人被移送司法機關,16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受處罰率僅為千分之幾。既破壞了司法的權威性,也沒有使違法者受到震懾。

3、征地補償過低導致失地農民生活毫無保障。在對農村土地進行征用后,政府通常給予四種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前兩種費用是歸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所有的,后兩種費用則是給地上附著物及青苗所有人的。國家在對農村土地征用后,受償?shù)闹黧w主要是集體經(jīng)濟組織,而個人承包經(jīng)營農戶不能作為受償?shù)闹黧w,只能在集體經(jīng)濟組織中受償,失地農民不僅喪失了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而且喪失了集體經(jīng)濟組織成員的身份,成了多余的勞動力。加之沒有配套措施安排其生產和生活,造成農民失地又失業(yè)生活極度困難。

四、農村土地征用過程中導致上述問題的成因。

在土地征用過程中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為局部利益故意模糊“公共利益”的概念。我們并不否認為了公共設施和公益事

業(yè)建設需要犧牲部分人或集體的利益,但不得不對征用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征地適用的范圍、征地的程序和損失補償產生了質疑。國家征用權的濫用和土地所有權的強制轉移,產生了明顯的不公平:政府以低補償從農民手中征用土地,又以拍賣、出讓等形式高價轉移給土地開發(fā)商。把這一行為認定為了“公共利益”,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該行為使農民的私權利受到侵害,另一方面,被征土地的利用率也遠遠不及農民對自己土地的利用率。2、農村土地征用權的濫用。農村土地的征用主要針對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其中也涵蓋了一部分農民個人承包經(jīng)營的集體土地。對農村土地的征用也主要涉及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的利益和農民個人的利益。有的地方政府打著“公共利益”幌子,以較低的補償強行征用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所有的土地,甚至要求村集體單方解除土地承包經(jīng)營合同,強行征用農

民承包的土地。當農村土地被肆意的征用,社會上便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群體-“失地農民”,他們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又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尋求不到新的生存出口,于是,他們不斷地上訪、告狀,成為了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3、征地程序中欠缺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致使農村土地流失嚴重《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第三款規(guī)定:“征用農用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的規(guī)定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其中,經(jīng)國務院批準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xù),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經(jīng)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準權限內批準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xù),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超過征地批準權限的,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另行辦理征地審批。”這是征用農業(yè)用地的基本程序,但在我國農村土地征用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不按審批程序進行。我國的廣大農村中,縣、鄉(xiāng)、鎮(zhèn)政府對農村土地享有著絕對的權力,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屬于村集體所有,但縣、鄉(xiāng)、鎮(zhèn)政府部門卻是所有者主體的代表,同時又是征用土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在涉及農村土地征用的決策上需要聽從于政府,由于在征用程序上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很多時候便會出現(xiàn)政府擅自占用土地、買賣土地等非法轉讓土地和越權審批,或先征后批,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占地的現(xiàn)象。由于農村土地征用費低,很多土地在被征用后由于種種原因被閑置,造成了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致使農村土地流失嚴重。

4、土地征用補償制度不健全是成為引發(fā)糾紛的爭端的主要原因。

首先,行政補償體系不健全。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但未規(guī)定應給予相應的補償。與憲法此規(guī)定相配套的法律規(guī)范對于補償制度的規(guī)定也不完備。如《環(huán)境法》、《水法》、《草原法》中只有各種禁止性、限制性的規(guī)定,但卻未規(guī)定應當給予何種補償?shù)囊?guī)定。其次,補償辦法規(guī)定不合理、不,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較差。《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guī)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征用前三年該地前三年的平均產值的六倍至十倍,對安置費的補償規(guī)定為最高不超過十五倍,兩者相加不超過三十倍。這樣的規(guī)定能否合理體現(xiàn)被征用土地的實際價值令人懷疑。據(jù)權威部門統(tǒng)計,

近三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累計達9100多億元。這其中又有多少真正補償?shù)搅宿r民的手中呢?

五、對土地征用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提出的相應對策。

1、要確立規(guī)范的征地制度標準。

在實際征地過程中,之所以出現(xiàn)損害農民權益和農地非農化失控的現(xiàn)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征地的指導思想有偏差,目的動機不純,往往是出于利用土地做無本買賣,以求盡快實現(xiàn)資本原始積累,加快建設,或者為了體現(xiàn)個人政績。其實,規(guī)范的征地制度應具備兩項基本功能,或者說能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具備保障農民權益的功能,以確保農民在失地的同時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居住、就業(yè)、醫(yī)療和養(yǎng)老的條件;二是具備控制農地非農化趨勢的功能,將農地占用納入合理利用和保護有限土地資源、實現(xiàn)生態(tài)持續(xù)協(xié)調的軌道。這是衡量征地制度是否科學、合理、規(guī)范的唯一標準。只有以此為出發(fā)點,并作為實施征地過程的指導思想,輔以切實措施,才能確保在推進城市化過程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確保農民權益和有效地實現(xiàn)耕地資源的動態(tài)平衡。

2、要科學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

由于“公共利益”概念的抽象性,而我國現(xiàn)行法規(guī)對“公共利益”的范圍未作出明確界定,這為任意解釋“公共利益”、擴大征地范圍留下了空子,以至于出現(xiàn)“公共利益”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可往里裝的情況。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類現(xiàn)象,參照國際上有關國家《征地法》的規(guī)定,有必要對“公共利益”的范圍作出明確限定,主要包括:(1)、國防、軍事需要;(2)、國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修建的鐵路、公路、河川、港灣、供水排水、供電、供氣需要;(3)、國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修建的鐵路、公路、河川、港灣、供水排水、供電、供氣及環(huán)境保護等建設事業(yè);(4)、國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修建的機關,以及以非營利性為目的的機關、、學校等事業(yè)單位。“公共利益”具有動態(tài)性,為如何把握“公共利益”帶來了一定難度。所以,應倡導、重視民眾的參與權、選擇權。對于社會普遍承認的、獨立于社會和國家現(xiàn)行政策之外的公共利益用地項目,如有關國民健康、市政基礎設施等,政府應嚴格按有關土地征收、征用法規(guī)辦事,而對那些由社會發(fā)展不同階段所引發(fā)的符合社會、國家急需要的相對公共利益項目,尤其是有爭議的項目,則應建立特定的制度,即通過采用公開、透明的方式,向社會說明其“公共利益”之所在,提倡由政府和全體民眾討論、認同。

3、要規(guī)范政府的征地行為。

在對農民集體土地的征收、征用過程中,政府始終處于強勢地位,它既是征收、征用的主體,又是補償?shù)闹黧w。雖然,新修改的《憲法》對有關土地征用的條款作了重大修改,突出了對農民利益的保護,但政府在征地過程中的強勢地位并未有多大的改變,對“公共利益”的解釋權仍在政府,征地的程序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對征地如何補償?shù)臎Q定權還是在政府。因此,如何規(guī)范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行為,構成了規(guī)范征地制度,保障農民權益的關鍵。為此,首先要嚴格控制政府的征地權力,理清征收、征用的界限。其次強化平等協(xié)商和監(jiān)督機制。國家因“公共利益”需要而要征收或征用集體土地時,必須尊重農民集體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主體地位。政府在對集體土地征收、征用的決策作出之前,必須與集體農民進行平等的協(xié)商,征得絕大多數(shù)農民的認同。再次要弱化乃至剝離政府與征地行為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現(xiàn)行征地制度下,在征地和供地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利益空間。它構成了濫用征地權力、任意降低補償標準的癥結。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規(guī)范、約束政府行為,弱化乃至剝離政府與征地行為之間的直接利益關系。

4、完善農村土地征用程序,加強征地的民主性。

筆者認為,農村土地征用事關農民的生存,完善農村土地征用程序,在原有的程序上還需要注意完善和增加幾個步驟:其一應該加強對農村土地征用的審批程序。其二,應該增加農村土地征用的聽證程序。在農村土地被征用時,農民往往是最后一個知道自己的土地被征用了。為了提高征用土地的透明度,防止在征用農村土地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應當增加聽證程序以聽取被征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意見,滿足他們的知情權,提高征地的透明度。其三,加強農村土地征用的民主性。雖然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無權決定土地被征用的用途,但對征地補償?shù)拇_定及補償費用的分配及使用,卻有權進行參與,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如果是少數(shù)農民的土地被征用,那么更有必要讓失去土地的農民參與決策,如此才能更好的監(jiān)督征地使用單位對土地使用情況,如果被征土地被閑置,農民當然地有權申請恢復土地的耕種,如此不僅達到了提高被征土地的利用率,還更有利于保護國家有限的土地資源。

5、完善農村土地征用的補償制度,合理安置失地農民。

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如何完善是學者們一直關注的問題,《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的補償標準中的“土地年產值”是個極不易確定的數(shù)值,各地差異也相當大,時主觀性很強,不僅增大了政府自由補償?shù)碾S意性,而且在實踐中征地的雙方多數(shù)時是達不成共識的。因此,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補償標準。現(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的,只有以土地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補償?shù)臉藴什泡^為合理,讓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切實了解土地征用,參與討價還價,如此才能滿足、保障土地所有人和土地使用人的合法權益,支持土地的征用。第二,合理的給予安置。應該在給予金錢補償?shù)耐瑫r,對他們今后的生活給予安置。另外,筆者認為還可以將一部分補償拿出為失地農民辦理保險,這也是維護他們合法利益可行的途徑之一。第三,擴大補償?shù)姆秶9P者認為在對農民的實際損失給予了補償?shù)耐瑫r,還應該加入預期的利益。預期的利益當然是很難確定,但是可以從失地農民近五年甚至近十年的平均利潤中予以確定,尤其是對于個人承包集體土地的農戶,承包期限還未到期,承包的土地就被政府征用了,他們的預期利益更應該給予維護。

資料:

1、《憲法》第10條第三款規(guī)定

2、《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guī)定

3、《房地產管理法及配套規(guī)定新釋新解》梁書文馬建華張衛(wèi)國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

4、《土地管理法及配套規(guī)定新釋新解》梁書文黃赤東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

5、《土地管理法新釋與例解》付強主編同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