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法在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運用

時間:2022-06-11 02:51:15

導語:任務驅動法在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任務驅動法在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運用

摘要:結合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特點和能力培養目標,提出了將任務教學法應用其中,并從任務選取和教學組織兩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了建筑工程測量課程中任務的合理設置原則,以期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來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進而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應用

1研究背景

我國高職教育主要培養的是“零距離”就業型人才,即工程一線技術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實操水平,能做到到崗即上崗。目前,高職高專的主要生源來自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高考學生,另一部分是職業高中的畢業學生。大部分學生的入學分數集中在150~350分,學生的理論基礎差,計算能力較弱,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缺少學習興趣。這些問題體現在教學中就表現為教學難以推進,很多學生不知道三角函數是什么,導線測量坐標計算無法完成。基于這樣的現狀,要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他們的畏難情緒。而任務驅動法可以將任務作為載體,讓學生明白將來要面對的是什么工作以及必須要面對和克服的困難。任務的設置在任務教學法中尤為重要,合適的項目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建筑工程測量課中任務的合理設置原則

任務的設計要結合課程知識體系來進行,關注知識點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并根據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合理設計任務,既要基于工程實際,又不能過于龐大和復雜。任務來源于工程實際,又要簡化于工程實際。在任務設計中,既要考慮到學科體系和工程實際,又要兼顧學生的興趣。2.1任務不能過難,要關注學生的接受度,要對學生有吸引力。每一個任務的選擇都要基于工程實踐,這樣才能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一體系的任務設計要由易到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布置的任務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能鞏固已學過的內容,又能探索新的知識,持續保持“我能行”和“我能提高”的良好心理狀態,并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來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進而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2.2任務設計要緊扣實際工程,任務選取要來源于實際工程。任務選取只有來源于實際工程才能讓學生認識到學有所用,是為工作而學,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要考慮到教學的可行性,實際工程往往情況復雜多變,不是初學者能夠控制和解決的,不適宜直接拿到教學中使用。因此,在設計任務時,需要合理選取內容,要從實際工程中找到適合教學的部分,并設計成適合教學的形式。2.3任務設計要遞進,體現出知識的體系性。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任務驅動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豐富知識掌握技能。而每一部分知識都有其系統性,在進行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形成一個知識系統。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規律性,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認知規律,任務的設計也要由簡單到復雜,保證任務之間的關聯性,進而體現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2.4任務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因為班級設置是混編,同一個班中既有普高學生,也有職高學生,而且不同學生之間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心理學倒U形曲線理論,在設計任務時,需要將任務分為不同的層次,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必須保證難度與水平相匹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獲,能夠體驗到完成任務后的喜悅感和克服困難的成就感。以水準測量為例,任務一為教學區魯班路上兩點之間的高差測量。這兩點之間的距離定為200m,這個任務包含水準儀的認識與管理、基本操作方法和高差的計算三個知識點。測距選擇為200m是考慮僅用一個測站就可完成測量任務,而且數據簡單,計算方便,學生很容易學會。任務二為教學樓周邊道路點的高程測量(道路形成封閉路線)。該任務測量距離大約1500m,需多測站測量,形成的是閉合路線水準測量。該任務包括選點、選線(確定測站)、前后視距點的轉換、高差閉合差的計算、誤差的調整分配、精度控制計算、高程計算這些新知識點。任務三為教學區魯班大道的水準測量(道路為非封閉路線)。該任務測量距離大約1000m,需多測站測量,形成的是附合水準路線測量。該任務包含附合水準路線高差閉合差計算、附合水準路線誤差的調整分配、附合水準路線的精度控制計算這幾個新知識點。任務四為測設+50線。該任務是完全實踐化、同步工程的任務,是對前面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綜合應用。

3建筑工程測量課程中教學過程的合理組織

3.1確定好教學中心。任務驅動法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任務驅動下去探索任務和完成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同工作能力,并通過討論和會話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是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展開教學。教師要在課前下發教學任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了解將要面對的工作,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技能水平,還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3.2任務。教學任務應以電子版的形式在上課前兩天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了解任務內容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并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平臺數據進行監控。在平時成績設計中,預習占有一定比重,此舉能夠督促學生進行提前預習。在預習中遇到問題時,學生可以通過查資料、討論、自學、互助學習來得到解決,也可以在課程班級群或平臺上和教師進行討論。對于班級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可在上課當天的課堂上進行講解,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保證問題可以妥善解決。3.3任務執行。任務執行采用小組學習制,小組選人應本著資源合理搭配的原則,既要包括有一定理論基礎和操作能力的學生,又要包括沒有理論基礎和操作能力的學生,這樣才能形成小組內的互助互學模式和全班范圍內的討論學習模式。在任務執行過程中,要保證學習任務有完成的基礎,不能由學生任意組合,避免出現能力強的組別沒有任何問題,能力弱的組別無法開展工作的現象。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是執行主體,學生通過預習、討論、答疑來掌握任務所需的知識點,教師則主要起到技術支持和進度控制的作用,要關注各組的進度,確保教學進度能夠按計劃完成,并隨時解決現場出現的問題,關注人員安排,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有實操核心技術的機會,同時重點關注整個實習場區的人員安全和儀器安全。3.4任務評價。在任務完成后,要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了解任務設計是否合理,學生掌握是否達標,還有什么不足,教學過程中還有什么需要注意。任務評價包括學生學習情況評估、任務設計評估和任務總結三個部分。學生學習情況評估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三個部分,其中自評占該次任務總分的35%,小組互評占該次任務總分的35%,教師評價占該次任務總分的30%。任務設計評估是通過任務執行來分析任務設計在預習和執行過程中的形式、時間、過程控制等方面是否合理,可控性是否滿足教學要求,并根據每一次任務的實際執行情況進行跟蹤記錄,以便及時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牛少儒,丁銳.如何合理設計項目教學法中的“項目”[J].山東工業技術,2017,(08):71-72.

[2]沙晶晶,孫雅雯,李磊.使用任務驅動法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科技經濟導刊,2019,(36):116-117.

作者:丁銳 單位: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