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開展情況分析

時間:2022-12-23 08:39:28

導語: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開展情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開展情況分析

摘要:涇源縣屬典型的農業縣,地域偏僻,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相對豐富,全縣農業生產條件差,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生活困難。全縣水利管理水平低下、配套不完備、基礎設施薄弱等諸多因素影響,灌溉發展緩慢,水資源利用率低。2008年后,隨著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程度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改進以及灌溉技術的發展,低壓管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逐步得到推廣應用。

關鍵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管理;主要做法;對策建議

1高效節水灌溉工作開展情況

1.1基本情況

截至2014年底,涇源縣耕地面積26.6萬畝,可發展水澆地面積14.17萬畝,發展灌溉面積6.852萬畝,全縣灌區由自流灌區及小型揚水灌區兩部分組成,其中自流灌區包括新民先進、瓦亭、石咀河、涇河源灌區等14處,灌溉面積6.18萬畝;小型揚水灌區包括上橋、新月、下橋等3處,灌溉面積0.672萬畝,按照《涇源縣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涇源縣縣級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涇源縣“十二五”高效節水灌溉規劃》,至十二五末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4.17萬畝。涇源縣地處六盤山東麓,無境外客水,降水受六盤山地形影響,相對寧南其他縣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全縣水資源總量1.999億m3,可利用水資源量1.9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1.97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1.15億m3,水資源可利用量占水資源總量的95%,水質好,礦化度低。按照寧政辦發〔2013〕61號文件《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精神[1],分配給涇源縣初始水權為900萬m3,為支流涇河流域的耗水指標。涇源縣可利用量不能超出初始水權分配指標,可以在境內各河流之間調配。按照涇源縣初始水權情況,根據涇源縣工農業、生活用水需求,分配給工業的用水量、生活的用水量及農業生態的用水量分別是100萬m3、200萬m3、600萬m3。根據統計資料,2014年底涇源縣各類水源工程累計蓄水630萬m3,農業灌溉用水總量315萬m3,高效節水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5以上。

1.2近年來高效節水灌溉工作開展情況

1.2.1高效節水灌溉規劃情況為了積極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治水理念,大力推進民生水利,通過建設節水型的社會,合理配置水資源,進而加快涇源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通過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促進涇源縣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編制完成的《涇源縣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涇源縣縣級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涇源縣“十二五”高效節水灌溉規劃》的基礎上,以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中小型灌區節水配套項目等項目建設為契機,先后申報并得到上級部門批復實施了財政小農水建設項目香水河苗木灌溉示范工程、新民、瓦亭節水灌溉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興盛川、蘇堡灌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綠塬節水改造工程、暖水溝灌區節水灌溉工程;以工代賑項目涇河源灌區節水改造工程、興盛川灌區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灌區地點為興盛紅旗塬)、香水鎮上橋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石咀河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大灣鄉何堡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新月苗木節水灌溉工程、下橋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六盤山鎮五里水澆地工程、六盤山鎮大莊水澆地工程、蒿店水澆地工程、下橋水澆地工程,共17項節水灌溉項目。1.2.2工程建設及各投資渠道項目完成情況通過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以工代賑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水澆地項目投資渠道爭取的17項節水灌溉項目有15項已全面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并投入運行,工程效益明顯。1.2.3工程運行管理情況管理模式:實行群管和專管兩者相結合是工程運行管理的運行管理方式[2],管理機構按群管和專管分級設置,群管機構為農民用水協會及村民灌水小組,專管機構為涇源縣水務局各職能站及基層水管單位。取水建筑物、輸水管道及主要建筑物由鄉鎮管理單位負責管理,并制定灌溉制度,負責日常養護等工作。給水栓及田間輸配水毛管及滴管帶等灌溉系統,由用水者協會或經營大戶進行管理,管護經費從水費中按比例提取。工程運行情況:在涇源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已建工程全部投入運行,目前運行情況良好,為涇源縣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增添動力。灌溉制度、用水量、產量、產值:灌溉制度參考并執行寧政辦發[2014]182號文件《關于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關行業用水定額的通知》的規定[3],供水干渠(管)實行續灌,支渠(管)以下實行分組輪灌的灌溉制度,田間按照工程設計功能不同分別采用低壓管灌、噴灌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苗木)灌溉定額為120m3/畝,2014年涇源縣5.48萬畝水澆地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為657.6萬m3,年新增節水能力219.2萬m3,年新增經濟作物產值2466萬元。

1.3主要做法

1.3.1推廣縣級節水技術,建立健全網絡體系成立領導小組,組長為涇源縣主管副縣長,成員為財政局、農業局和水務局等主要部門的領導所組成。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采用“四制”(項目法人制、監理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進行管理。為了保證所建工程的實際效益和質量,要嚴格管理考核制度,還要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度。1.3.2通過科學規劃來確定合理的節水灌溉模式堅持“求真務實、全面節水、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原則。把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跟當地生態環境的建設、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及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形成“管灌和噴灌互相補助、路林配套齊全”的高效節水灌溉系統。另外按照各灌區的自然和地理情況、水資源量、種植結構及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因素,來確定科學的節水灌溉模式:一是在小型揚水灌區配套低壓管灌進行有效灌溉、二是將微噴灌和噴灌等的高效節水灌溉方式配套在特色苗木種植區、三是灌溉主要通過發展高標準管道輸水。1.3.3完善各基層水利管理服務系統建立健全高效節水灌溉管理制度,大力推廣先進的管理經驗,通過開展不同層次的培訓班向工作人員及當地群眾普及節水的知識,宣傳節水技術的重要性,讓節水觀念能夠深入人心,并且讓群眾達成節水灌溉的共識,從而自覺地行動起來。工程建成后,及時移交使用單位管理,對管理人員組織培訓,制定操作規程,熟悉操作流程,縣水務局要指派專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到現場對群眾進行指導和講解,提供技術服務,保障工程的正常運行。另外農民是水的直接使用者,尤其要注意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要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灌溉水的管理,以便他們在節水灌溉方面發揮作用。1.3.4參觀學習,創新建設思路由水務局組織,各管理站工程的技術人員及水利技術骨干組成觀摩團,先后赴原州區、隆德縣等周邊縣(區),參觀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為涇源縣灌區節水配套進一步改造創新思路。

1.4取得的效益

經過灌區高效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涇源縣在節水灌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由2008年以前沒有灌溉,發展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6.852萬畝。通過工程建設,新增灌溉面積6.852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219.2萬m3,年新增經濟作物產值2466萬元。同時通過山水田林路渠整體配套建設,改善了項目區群眾生產交通條件及生態環境狀況[4],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民生水利,促進社會協調和進步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取得了極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1.5存在問題

經過多年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在運行過程中發現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是:第一,節水灌溉所用資金的投入主要依靠國家的財政,多渠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第二,現有節水灌區單項措施特別多,標準較低的工程占多數,科技含量不高;第三,高效節水灌溉所投入的設備和材料種類不全,規格很少,可靠性和耐久性差,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容易發生問題;第四,全社會還沒有達成對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重要意義和必要性認識的共識,大多數群眾對高效節水灌溉的意識特別淡薄,更沒有注意把節水應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五,由于自然因素的影響,群眾對節水灌溉收費認識不足,水費收繳困難。

2對策建議

2.1科學規劃,精心實施

以項目建設為契機,打造涇源縣高效節水苗木灌溉區,實現節水灌溉規模化。

2.2進行水資源優化配置

通過庫、壩、池聯用,提、引、蓄相結合,河道、渠道、管道多種輸水方式并舉,把各灌區建成以管灌為主的循環性節水區,創造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2.3土地流轉和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以高效節水灌溉為支撐,苗木為主產龍頭的現代農業區,實現高效節水灌溉新突破。

2.4設施園區、大戶種植為載體

以現代高效節水農業要求管理示范區,積極探索新形勢節水灌溉管理模式新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在涇源縣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此工程的大力發展不但使涇源縣的水資源利用率更加優化,同時也更加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對涇源縣來說意義深遠,涇源縣在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中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目標進行總體規劃,為涇源縣農業向著更高效更先進更現代化的方向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胡競文.西北半干旱城市水質水量聯合調配研究———以固原市中心城區為例[D].河南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5.

[2]馬志升.西吉縣葫蘆河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運行管護及管理[J].甘肅農業,2014,(22):58-59.

[3]孫學平,唐蓮.寧夏引黃灌區供水價格改革框架探討[J].中國水利,2017,(4):27-29,60.

[4]王宜建,袁少山,呂貴明.西氣東輸二線南寧—百色支線工程水土保持方案[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6-9.

[5]張建強.淺談隆德縣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14,(24):142-143.

作者:金冬平 單位: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