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改擴建工程的動態監測技術研究
時間:2022-10-30 10:54:45
導語:隧道改擴建工程的動態監測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既有隧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新建及改擴建隧道工程也越來越多。改擴建隧道的施工過程,會導致隧道周邊圍巖產生多次擾動[1],降低圍巖的結構承載能力,對施工的安全性產生了不良影響。目前,我國公路隧道大斷面改擴建的施工經驗相對不足,需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并完善施工技術。以福建夏蓉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為例,通過現場監控測量及數據分析的形式,研究擴建隧道施工對隧道圍巖的影響。
1工程概況
1.1隧道狀況。后祠隧道位于龍巖市適中鎮上鄭村與后祠村之間,屬于雙洞分離式隧道,2車道的長度均為990m,且縱坡均為-2.275%。因現有的車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所以要對原隧道進行擴建。2014—2016年在原隧道的左側新建一座3車道隧道,隧道長1542m(ZK130+473~ZK132+015),凈空(寬×高)14.00m×5.00m;2017—2018年又將原右洞2車道隧道擴建為4車道隧道形成大斷面隧道,擴建后隧道長967m(YK130+542~YK131+509),凈空(寬×高)17.75m×5.00m。后祠隧道擴建完成后形成新的3洞小間距隧道。具體洞室位置關系見圖1。1.2施工情況。原右洞2車道隧道因受前期新建隧道的多次擾動,導致圍巖應力場受到影響,圍巖承載能力下降,考慮到將2車道擴建成4車道的施工過程中會對圍巖的應力場進行再次擾動,隧道洞口圍巖抗壓能力較差,屬于V級圍巖,因此采用CRD(交叉中隔壁)法施工[2]。首先對原洞二次襯砌進行切縫,切縫厚度要大于二襯厚度,然后對需要爆破的地方進行鉆孔,間距不能超過80cm,深度要大于原二襯厚度。爆破采用普通鉆爆法,為了降低爆破對相鄰既有隧道產生的不良影響,爆破前需在現場進行試驗,獲取爆破參數后,再進行爆破,保證現場施工安全、順利地完成。
2監控方案
為保證施工的正常進行,需要對現場進行監控測量,及時了解圍巖狀態,并對其狀態的變化進行研究分析,預見險情及事故,以防患于未然。本次監控測量依據相關測量技術規范及相關單位對監測的要求進行,監測項目有地表邊坡沉降、周邊位移、拱頂下沉、地質超前預報等監測項目[3]。本文為研究隧道圍巖變形的情況主要介紹地表邊坡沉降、周邊位移以及拱頂下沉的監測情況。
3實例分析
3.1地表邊坡沉降。隧道洞口處布設的沉降監測點離洞口10m,間距2~5m(如圖2所示)。施工開挖到監測斷面3m前,各監測點的變化量較小;當施工推進到監測斷面后,監測斷面的各個測定開始大幅沉降,50d后下沉速度降低,慢慢趨于穩定。本次監測點經歷三次加速沉降,隧道軸線位置下沉量最大,沿軸線向兩邊慢慢減小,影響范圍基本上是與洞底兩邊成45°夾角,對相鄰既有隧道影響不大(如圖3所示)。隧道施工的順序是先開挖左導洞,然后再開挖右導洞,所以導致隧道軸線左側的沉降量高于右側的沉降量,圍巖的受力情況與洞頂的沉降量基本一致。由圖3可知,在施工過程中隧道洞口經歷三次沉降:①左導洞施工的過程中,上臺階開挖到監測斷面前5m的時候,隧道中軸線左側的P4沉降監測點開始大幅下降,當掌子面通過監測斷面時,下降速度明顯增加,這段時間的沉降量大約相當于總沉降量的40%。②右導洞施工的過程中,上臺階開挖到監測斷面前5m的時候,P6沉降監測點開始大幅下降,當掌子面推進并通過監測斷面時,下降速度明顯增加,這段時間的沉降量大約相當于總沉降量的40%。③當下臺階開挖到監測斷面時,沉降點第三次加速下降,直至通過監測斷面后3d沉降速度減小,慢慢趨于穩定。這段時間沉降點下沉量約為總沉降量的20%。3.2周邊位移。本次選取距離掌子面2m的典型斷面進行分析。如圖4所示,AB、AC、BC三條測線收斂趨勢基本一致,當施工開挖至斷面35m處,測線整體趨于平穩,整個過程歷時35d,收斂最大值為9.21mm,收斂速率為0.26mm/d,在規定范圍之內。橫向水平(BC測線)的收斂值最大,左導洞(AC測線)收斂位移大于右導洞(AB測線)[4]。由于施工先開挖左導洞,導致左導洞產生收斂位移,后期開挖右導洞時同樣對左導洞產生影響。當施工開挖逐漸遠離收斂斷面時,收斂曲線的波動也越來越小,直至超過1.5倍洞徑時收斂波動才趨于穩定[5]。該收斂波動表明圍巖應力場主要受隧道原位擴建過程中分步開挖的影響。3.3拱頂下沉。拱頂下沉測量是指對隧道拱頂的實際位移進行測量,是相對于不動點的絕對位移,其必須與設計標高進行比較。選取距離掌子面6m處的典型監測斷面進行研究分析,該斷面圍巖抗壓能力差,屬于V級圍巖。由于先進行左導洞開挖,后進行右導洞開挖,所以左導洞監測點G1的沉降位移最大,右導洞G2與拱頂中央G3的監測點最終沉降基本一致。當施工開挖逐漸遠離收拱頂監測面時,監測點的沉降速度也越來越小,直至掌子面開挖距監測斷面40m處,監測斷面的沉降才趨于穩定[6]。沉降最大的監測點在11d內共下沉了5.3mm,沉降速率為0.48mm/d,符合規范要求,下沉趨勢見圖5所示。
4結語
(1)本文根據龍巖夏蓉高速公路擴建工程后祠隧道大量監控實測數據的分析,認為隧道改擴建施工對圍巖產生了較大擾動,并及時地反饋到工地并采取有效的相應措施,保證現場施工安全、順利地完成。(2)后祠隧道原位擴建的大斷面隧道的受力模式比較特殊,圍巖應力場受既有隧道建設的影響已發生多次擾動,從而導致圍巖體的累計損傷提高,強度、完整性和自穩能力降低,使既有隧道出現結構承載力下降、輪廓變形過大等安全風險。
參考文獻
[1]林友輝.小凈距交疊隧道交疊段圍巖穩定性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2.
[2]劉萌.公路隧道結構變形的數值模擬與光纖光柵監測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
[3]劉可.多雨區淺埋偏壓連拱隧道修建關鍵技術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4]陳建勛,楊海峰,夏鵬.大跨度黃土隧道洞口淺埋段支護效果監測及分析[J].公路隧道,2013(4):23-27.
[5]黃永忠,顏炳杰.既有隧道間新建小凈距大斷面四車道隧道動態施工監測技術[J].現代隧道技術,2010,47(1):45-50.
[6]周全.地鐵車站大跨淺埋暗挖施工對地表變形影響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作者:龔曉斌 單位:福建八方緣建設有限公司
- 上一篇:物探技術在隧洞工程勘察的應用
- 下一篇:路橋交通工程預算造價影響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