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方分擔補償教育成本論文
時間:2022-05-18 03:59:00
導語:受益方分擔補償教育成本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研究背景;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與成本分擔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上的投入更加地捉襟見肘、教育應該是一種準公共物品、教育通過提高受教育者個人的素質而提高整個社會文明程度、高等教育的供給方式、區分教育產品的提供和生產有助于我們理解如何提高教育供給的質量和效率、繼續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證高等教育的供給水平、推動私立學校的發展,擴大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選擇權、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分擔者、受教育者個人分擔、社會或企業對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擔等,具體請詳見。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在各個產業的投資額度逐漸擴大,導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上的投入更加地捉襟見肘。而從高等教育的供給方來看,由于大學無法得到國家劃撥的足額經費,科研難以取得進展,師資力量流失,導致生源外流。更有甚者,學校因為無法獲得充足的經費,而對學生濫收費,又進一步加重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從需求方來看,由于高校收費越來越高,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越來越大,而消費者收入并未同步增長,造成普通家庭的負擔過重。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大與普及,其成本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引起家長們的質疑。因此,研究和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與成本分擔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與成本分擔
教育應該是一種準公共物品。但高等教育與一般的準公共物品相比較而言,又是有所區別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對個人和家庭來說,可以使其職業和社會地位得以改善,教育的價值主要為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所獲得;另一方面,對政府來說,教育通過提高受教育者個人的素質而提高整個社會文明程度,可以為國家帶來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繁榮。所以從整體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不僅可以給個人帶來利益,而且還能為社會帶來利益。鑒于個人獲得教育服務對于國家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而不獲得教育服務對于國家具有巨大的負外部性,它可以部分由市場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因此,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擔與補償高等教育成本就成為必然的選擇。伴隨著高等教育成本問題的研究,我國在1982年開始高等教育補償方式的變革,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應用于現實,確定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的主體應該是受教育者、政府、個人和社會。
(一)高等教育的供給方式
區分教育產品的提供和生產有助于我們理解如何提高教育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從國內外經驗和歷史經驗看,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可以遠遠大于人們對其支付能力所能夠承受的程度。在這方面政府有許多方式,如可以使用公共資金購買來自私人部門的教育服務。但各國的情況是多種多樣,許多國家都實行混合教育體系,即同時存在著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它們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借鑒國外的經驗及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方式應該考慮以下兩方面:
1、繼續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發展教育是現代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具體體現。
首先,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證高等教育的供給水平。從經濟學的觀點上看,教育屬于一種對個人和社會有益處的準公共產品,因此不能夠像一般商品一樣,完全由市場來提供,需要政府和市場雙邊來提供,并且以政府提供為主。因為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提供市場所不能夠提供的,或者是市場供給不足的公共產品。而教育是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事業。如果完全靠市場來提供,那么全社會的教育供給將低于對社會利益最大的供給水平。因此政府應該提供教育服務,教育應該是政府的重要職能。
其次,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性。如果教育完全市場化就意味著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學費,學生通過付費的方式購買教育服務,對于貧困家庭的子女,將會減少甚至剝奪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因為現在高等學校的年平均成本在10000元以上,即使按成本收費,貧困階層的子女也無法負擔如此高的學費。中國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一個客觀事實,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不斷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才有可能避免引起教育機會的不公平。教育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國家的稅收來源。
第三,政府提供高等教育服務能有效地保障教育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從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來看,例如日本,表面上國立大學在日本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遠較私立大學低,但日本著名的大學絕大多數是國立大學,許多重要科研設施也集中在國立大學。
2、推動私立學校的發展,擴大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選擇權
教育既然是一種準公共物品,那么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它也可以部分由市場提供。
首先,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來源于產業和產品的不斷創新,創新的基礎是人力資本的積累,而人力資本積累的規律又依賴于一個國家科研與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創新的私人產品屬性日益突出,因而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發工作。高等教育與此相類似,隨著人力資本投資回報越來越顯著,其私有產品的一面就非常明顯了。因此,我們應該自覺地順從這一變化,在加強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時,著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加速高等教育的發展。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走過了持續高速增長的20年。但是,增長的方式是粗放型的。步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開始放慢,就業、養老、醫療、住房和教育五大制度改革,增強了人們由于謹慎預期而導致的儲蓄傾向。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教育支出是在當前中國獨生子女情況下人們儲蓄的主要目的。因此,發展私立學校一方面可以改變目前高等教育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家庭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消費,并通過人力資本存量的擴大帶動經濟增長。
第三,我國市場經濟在很多方面都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惟獨教育方面還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資源的數量,尤其是優質的教育資源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因此升學競爭激烈。為此也應引入民辦教育參與競爭,采取多種形式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步伐,使教育“市場”達到供求平衡。
第四,民辦高教具有能直接帶動經濟結構的轉型的社會功能。世界許多國家私立高等學校都為數甚多,日本、泰國、菲律賓與美國等國家都是如此。例如泰國,因政府財力有限,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就是積極鼓勵民間投資高等教育,目前私立高校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國立大學,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教育作為傳播與創造知識的主要形式,對國家綜合國力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在1999年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也強調"在發展民辦教育方面可以邁出更大步伐"。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
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廣受歡迎的,而公共收入顯然短缺,對這些短缺的公共收入又存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這些都意味著成本分擔將是今后的一個目標。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受益日益多元化,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就必須由受益各方分擔。為體現經濟公平原則,就應該根據高等教育受益各方獲取收益的大小來分擔教育成本。只有實現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合理分擔與補償成本才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發展。
1、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分擔者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政府對它的投資能夠獲得巨大的社會收益。據統計,從1900年到1959年的60年間,美國對投資效果所作的比較是:物質資本投資所獲得的利潤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資所獲得的利潤增加了17.5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國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從國外教育投入來看,各國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擔者。1995年3月,泰國政府根據"私立教育投資援助計劃",為私立高校設立了400億泰銖(17億多美元)的發展基金和獎學金貸款。在澳洲,盡管允許私人或企業投資教育,但是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仍然是聯邦和各州政府。在美國,公立學校的經費一半以上來源于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州政府。我國政府負擔的教育經費是按照教育管理體制和財政體制來分配的,也是根據各級政府的教育責任來分配的。中央政府的教育經費主要分配給中央政府舉辦的高等學校,以及對落后地區進行專項補助撥款。省級政府的教育經費主要分配給省級政府舉辦的高等學校,及少量的中小學。省級以下政府的教育經費主要分配給他們舉辦的中小學。
2、受教育者個人分擔
受教育者個人應該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補償者。高等教育具有明顯的私人性質,個人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增進自身的人力資本能夠提高其未來的預期收益。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國民收入日益向個人傾斜,為個人分擔高等教育成本提供了可行性。另外,據中國教育收益率調查統計數據情況看,1996年城市勞動力勞動報酬的收入水平與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程度呈正比例變化?;旧鲜鞘芙逃潭仍礁咂淠昶骄鶆趧訄蟪晔杖朐礁?,特別是高等教育給勞動者帶來的收入優勢更加明顯。不僅如此,高等教育還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某些非經濟利益。例如:他們可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的子女在文化教育方面會直接或間接受益等等。這就說明了高等教育具有投資性質,能夠為受教育者個人帶來較高的未來收益。因此,從權益與義務對等這一公平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個人應該補償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根據國外經驗及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個人負擔的教育成本比重將逐漸增加,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
3、社會或企業對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擔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和學術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高等教育對社會的貢獻,首先在于它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各級各類高素質的人才。而高素質人才是當今社會企業競爭的關鍵。社會生產建立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企業生產基本上依賴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據統計,美國二十世紀工程師和工人的比例為0.4∶100;六十年代變為2∶100,八十年代達33∶100。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擁有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數量、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根據高等教育受益原則,企業必須對使用高等教育資源進行成本補償。企業除了依法納稅和對使用高校畢業生進行一定的付費外,還可以通過設立各種助學金和獎學金或對教育提供各種資助和捐贈進行補償??傊谏鐣髁x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高校應實行開放式辦學,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為社會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既為社會做出貢獻又為高校自我發展提供充足的經費。
- 上一篇:著力構筑工交領域防腐思考
- 下一篇:學生會生活部部員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