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檔案管理改革現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9 09:49:00

導語:人事檔案管理改革現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事檔案管理改革現狀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弊端與改革

論文摘要:在我國社會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人才的流動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的事實,,但是在傳統人事檔案管理制度中總是存在著主觀隨意性強、容易弄虛作假、以權謀私以及多頭管理混亂等弊端,使得檔案制度改革難以實施。本文主要從人事檔案管理制度改革出發,從人才強國的戰略高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意見和建議。

檔案是知識的寶庫與歷史的見證,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形成的寶貴歷史材料,記錄社會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對了解歷史、查考現實、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政策規劃、教人育人,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一個單位在制定各項改革方案、描繪未來發展藍圖時,都要參考檔案資料;又如學校、單位、企業,通過檔案編寫史料、舉辦展覽、電教宣傳等方式來教育人、感染人,增加職工的責任感、榮譽感、歸屬感等等。

一、傳統人事檔案管理中的弊端

(一)主觀隨意性強

傳統人事檔案中有“任何個人不得查閱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親屬的檔案”的規定。這一規定源自干部人事檔案制度,并應用到其他人事檔案規定中。對當事人保密的目的一般認為是安全的需要以及方便組織管理,但正是這種高度保密性反而降低了人事檔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為信息壟斷而使“組織意見”主觀隨意性增強。

(二)弄虛作假,以檔謀私

在傳統管理方式控制下,“以檔謀私”現象屢屢出現。欲從行政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跳槽的人受到單位扣留檔案不放人的“人質檔案”現象并不鮮見。部分“棄檔族”在進入需要人事檔案的單位就業辦理調轉、報考公務員、考研等時候,也徒嘆“檔到用時方恨無”。現實中有個別人通過在檔案中偽造干部履歷、入黨材料和專業證書,靠弄虛作假,平步青云走較高級領導崗位;也有單位個別領導通過檔案打擊報復,給職工帶來極大的傷害。不同形式的虛假檔案,“以檔謀私”現象的屢屢出現,使檔案制度的嚴肅性、準確性、惟一性屢受挑戰。由于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無法適應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新的人事檔案管理方式尚未建立完善,當前的檔案管理工作出現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呈現“棄檔族”

過去個人只能對人事檔案所決定的命運無條件接受,而在現在這一轉軌時期,大量新階層與流動人員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它的影響。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級人才流動中心為15.4萬個國有和非國有單位代為管理保存的三四百萬份人事檔案中,至少有60多萬份與主人失去聯系。作為60多萬“棄檔族”中很多人是“漂”到大城市就業,檔案現在對他們來講沒有什么用;有人甚至長期拖欠人才流動服務中心檔案托管費,且未作補交的打算。調查顯示:有68%的被訪者認為檔案在他們求職及職業發展中不重要或作用不大,而且越是年輕人和非黨員,越是不重視檔案。對于流動人員而言,調整檔案工資、進行職稱評審、提供合同鑒證、辦理社會保險和出國政審等人事項目實際上也并不需要。流動人員并不在國有單位,按照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給他們定級、晉資可謂是畫蛇添足。

(四)在非公企業,不關心員工人事檔案

與部分人自動拋棄檔案相應的是許多非公企業在招聘員工時也并不關心人事檔案。企業經理通常是采取“合格不合格干了就知道”的方式評價聘用員工。某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表明,不關心員工人事檔案的企業占了調查總數的80%。在政府機關或國有企事業單位,情況就不一樣了,人事檔案在提干過程中“還是相當重要的。”如今,企業必須在市場上尋找最優秀的人才,以應對激烈的競爭。但現有的人事檔案,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夠幫助他們正確判斷某個人的真實才能和準確的客觀背景,有些甚至提供了與實際情況截然相反的結論。因此,它已越來越成為用人單位的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三是對人事檔案處于越來越忽略的狀態。目前,眾多跨國公司、民營企業、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地轉向去做人才的背景調查,而對人事檔案基本上都處于越來越忽略的狀態。用人單位在忽略舊的人事檔案的同時,卻又發現或多或少需要建立每個人員的新“人事檔案”,只不過這份“人事檔案”現在有著更多不同的形式:有的企業是建立在人事信息管理系統之中,有的企業干脆自己建立在人才中心保管的人事檔案之外的“第二人事檔案”;然而這些都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種所有制市場參與者的大量涌現,具有社會公信力的集人才信息與信用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又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現行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乃“棄之可惜”。

(五)人事檔案管理改革難以推進的原因

人事檔案雖小,但關系到千百萬勞動者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我國人事制度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深入,關系到依法治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具體實施。由于傳統體制下人事檔案管理牽涉到組織、人事、勞動、檔案等多個主管部門,檔案的功能則延伸到民政、公安、教育等其他有關部門,特別是由于檔案收費管理為政府所屬人才流動服務機構、職業介紹機構帶來巨大收益,致使目前人事檔案制度改革舉步維艱,大大落后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體進程。

二、對新型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的設想

(一)明確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公共服務性質

在組織人事部門成立人才交流機構之前,干部人事檔案一直是由組織人事部門集中統一管理的,在性質上屬于公共服務,而且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出于深化機構改革和機關轉變職能的需要,黨委組織部門和政府人事部門在成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后,把流動人員檔案管理這類比較具體的事務性工作委托或授權給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負責,但這并未改變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公共服務性質。所以應當進一步明確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公共服務的性質,維護人事檔案的真實性、嚴肅性,完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公共服務體系和人才流動社會化服務體系。(二)建立人事檔案管理相互分離的管理制度

從長遠看,我國的人事檔案制度改革必須明確所有社會組織都具有建立和保管本單位人事檔案的權利和責任,不管公共部門或三資、民營企業都應在法律規定的制度和原則下享有人事檔案的管理權。為保障流動人員權益和各單位的專有知識信息,非公單位的人事檔案應以單位為中心建立,主要用于企業日常管理,不得作為個人身份證明隨個人在不同單位之間調動。個人到新的單位供職服務,則新的服務單位應重新為其建立檔案。個人離職后原單位應在若干年內保留其人事檔案。

個人求職或服務的新單位欲了解查閱其原單位的人事檔案由本人書面授權,原單位應無償提供。非經個人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公開、披露個人檔案信息。

(三)發揮好人事檔案管理工作服務作用

檔案管理絕不僅僅是單純保管,而是有一系列服務內容。比如《人事檔案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明確:“人才流動服務機構應認真做好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轉遞等管理工作,認真做好與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有關的流動人員身份認定、檔案工資記載、出國(出境)政審工作,經授權做好相關的職稱資格考評、合同鑒證、社會保險等社會化服務工作。”為了適應服務人事工作的需要,《規定》還要求“做好流動人員檔案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斷充實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內容。”這些服務內容是今后人事檔案管理的很重要內容,也是發揮檔案作用,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執行“收支兩條線”

為了保證規定落到實處,應當收取少量服務費,必須嚴格執行物價部門批準的標準,并接受群眾監督。但是要堅決執行“收支兩條線”,收取的服務費要如數上繳政府財政部門,不得私自截留。“收支兩條線”是對行政事業費的管理措施,對企業則無法執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企業是不能管理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因為那樣一來,實際就把這項公共服務變成了企業行為。

總之,只有以“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來進行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的合理改革,才能使人事檔案成為一個透明、適度開放的個人社會公信平臺,才能充分保障人事檔案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才能解除就業者的后顧之憂,讓人們安居樂業,使現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公共平臺上實現共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胡偉.淺談人事檔案的特點和作用[J].西藏科技,2004,(10).

[2]孫鵬.人事檔案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06).

[3]汪應洛.管理是科學,管理是興國之道[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1998,(02).

[4]阮川民.以科技占領市場以科教創造效益[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