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家譜檔案研究工作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9 10:00:00
導語:歐美家譜檔案研究工作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很多歐美國家的檔案館中,家譜檔案是利用率較高的檔案資源,有的家譜檔案閱覽室甚至“座無虛席,門口經常還有利用者排隊等候”①。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民的個體需求和社會需求。本文試圖剖析歐美家譜檔案利用工作的特點,并結合我國家譜檔案利用的現狀,從中得到一些啟迪。
一、國外家譜檔案利用工作的特點
(一)利用率比較高
檔案來自于社會,用于社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檔案利用也進入了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時代。人們對檔案的認識有了飛躍性的提高,對檔案利用的興趣也越來越廣泛。其中,家譜檔案在歐美國家是利用的重點對象之一,利用率相當高。“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意大利和北歐國家的檔案館中,家譜檔案的利用者在利用總人數中均占50%以上,個別檔案館家譜檔案利用者的比例甚至高達75%-80%。”②
(二)內容相當豐富
歐美國家的家譜檔案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內容包括出生記錄、死亡記錄、婚姻記錄、財產記錄、業績記錄、籍貫和移民記錄、家庭或家族成員關系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包括書信、日記、手稿、著作、書畫作品)等。有的國家甚至將人口普查記錄和土地普查記錄也列入家譜檔案的范疇。
(三)利用需求廣泛
家譜檔案包含了個人、家庭以及家族發展的各種信息,涉及尋根問祖及維護自身權益的個人需求和進行學術研究及休閑的社會需求,因此往往受到極度關注和頻繁利用。
1.尋根求源的心理需求。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有尋求根源的心理需求。尋根滿足的不僅是人們了解自身、家庭乃至家族歷史軌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每個人獲得精神上的歸屬感,找到心靈的歸宿。這一點在移民的心態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隨著全球人口流動的加劇,家譜檔案的利用只會是有增無減,因此其也成了歐美各國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
2.維護自身權益的需求。家譜檔案由于包含當事人及其家庭、家族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直接充當維護當事人權益的有力工具。當公民的人身權益遭受侵害時,家譜檔案可以為其提供相關證明,并有效地解決房產、地產、職業變遷或其他經濟方面的糾紛。同時,有的家譜檔案里還包含了日記、書信、著作以及書畫作品等相關的個人創作,因此其也可以成為維護知識產權的重要證據。
3.進行學術研究的需求。檔案是獲取第一手知識的源泉。學術研究者認為,詳細的背景材料和真正的動機材料,都隱藏在豐富的檔案史料之中。而家譜檔案由于其反映的內容廣泛,對于研究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類學、遺傳學等有著較大的研究價值。據統計,在歐美國家學術利用者的人數在所有各類利用者中占首位,其中又以家譜檔案利用者為最多。法國國家檔案館1983年在蘇比茲宮和克利松宮兩處庫房共接待利用者9045人,學術利用者占84%,其中,家譜學者占47%,其他學術研究者占37%。③
4.休閑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了解人類文化遺產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英國著名檔案學家邁克爾·庫克說過:“整個社會應該把檔案館看作是它的一個文化機構,即使是貼上‘文化娛樂’、甚至‘消遣’的標簽也是無可厚非的。”家譜檔案記載了家族的歷史和社會的變遷,有的甚至還包括了一些手稿和書畫作品等。人們閑暇無事時,懷著各自不同的興趣去檔案館利用這些檔案,可以獲得無窮的靈感和樂趣,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四)服務類型多樣
在英國,國家檔案館設立了“家庭檔案中心”。該中心對來訪者提供家庭歷史咨詢服務,指導他們如何利用家譜檔案信息資源。該中心可以提供有關出生、收養、婚姻、死亡等方面的歷史材料咨詢,編制了不少檔案索引。④而在美國,一些檔案館專門開辟了家譜、族譜檔案利用室,并十分重視家譜檔案的開放信息。同時,為了讓更多的用戶能方便地獲取家譜檔案信息,并實現資源共享,歐美國家的一些檔案館網站設有關于家譜檔案內容的欄目。例如,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網站(www.archives.gov)主頁上就設有“Genealogist/FamilyHistorian”欄目,包含家譜檔案的館藏介紹、全國聯機目錄檢索、研究指南、科研課題、利用成果匯集、網上答疑、最新消息以及與其他家譜檔案研究機構的資源鏈接等。服務類型的多樣性使家譜檔案得到更加廣泛和充分的利用。
(五)相關政策比較齊全
為了能更好地利用家譜檔案,歐美國家制定了比較齊全的政策,既有促使家譜檔案普遍利用的政策,又有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的限制利用政策。
1.開放利用政策。1794年法國確立的檔案開放原則是法國1789年《人權宣言》在檔案領域的體現,它的核心思想是:檔案作為國家的公共財富,全體法國公民都享有利用和要求提供檔案服務的權利。該原則也被譽為“檔案的人權宣言”。1966年,美國率先頒布《信息自由法》,把利用包括檔案在內的一切信息均規定為公民享有的民主權利。這些事件既促使檔案機構更加重視信息利用,又賦予民眾在檔案利用中享有更大的自由,為普通民眾利用家譜檔案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
2.限制利用政策。由于家譜檔案涉及當事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因此大多數歐美國家宣布要尊重其中與公民私人及其家庭生活有關的秘密。例如,一些國家規定將出生證封閉100年,丹麥甚至規定永久不能傳播;而涉及人身保護權的婚姻檔案,德國列為敏感性檔案,封閉期為80年。此外,在歐美,大多數國家對有關“家庭榮譽”的文件,規定封閉150年,既保護死者又保護其后代的名譽。
二、我國家譜檔案開發利用的基本情況
家譜檔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演變長達數千年,地域遍布全國各地,種類數量相當多。近些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渴望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不少單位、團體和個人十分重視家譜檔案的收藏與研究,從中發掘出有用信息并達到繁榮歷史文化的目的。據《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編委會的統計,全國各檔案館、博物館、收藏的家譜有18589種。這個數字并未將民間收藏的家譜包括在內,還有一些單位雖有收藏家譜檔案,但并未上報;有的雖然收藏了,但與實際收藏出入很大。例如,上海圖書館上報數字是562種,但2000年5月其公布的數字即達11700種近10萬冊。同時,家譜檔案的利用服務也日趨完善。例如,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的譜牒部專門設立了家譜檔案閱覽室,配有縮微膠卷閱讀機,定期分批陳列珍藏以供參觀,為尋宗溯祖作專題咨詢,并提供代查、代編、代復制以及預約閱覽原件等服務。此外,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中國家譜總目》,經過長達七年的編纂,也將于今年底完成。
雖然我國在家譜檔案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1.歸屬范圍不明確。隨著家譜檔案成為普通老百姓關注的熱點之一,目前各級地方志辦公室、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都收藏家譜。甚至國外的一些家譜學會也收藏中國的家譜檔案。面臨如此多的收藏單位,老百姓卻很彷徨,不知道究竟應該選擇哪一家單位去移交或利用相關的家譜檔案。2.涉及的內容范圍比較窄。由于客觀的原因,我國的家譜檔案以記載家族歷史的變遷情況為主。而當今公民個人的社會活動比較廣泛,加之一些職業變動比較頻繁,家譜檔案記載當前家族后代的信息略顯簡單。如果當事人要查閱這些關于自身信息的資料,就不得不再去找其他與之相關的專題檔案,例如“知青檔案”、“人事檔案”等。同時,由于家譜檔案植根于中國的宗法社會,特別是建國前的家譜檔案帶有較濃的封建色彩,家族中的女性一般不寫入家譜中,只有在其結婚后,夫家的家譜檔案中才有一些簡單的記載。
三、啟示
誠然,中西方的檔案結構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歐美模式,但是歐美家譜檔案利用工作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目前,我國“非公務利用檔案的需求逐步攀升,公民個人為學術研究以及解決財產繼承、經濟糾紛、婚姻關系、學歷資歷證明、工作調動、勞動保險等問題查閱檔案的越來越多”⑤。因此,筆者在分析了歐美家譜檔案利用工作的特點后,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得出了家譜檔案開發利用的兩點啟示。(一)充分利用
隨著我國法制化、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普通老百姓對信息享有知情權的呼聲日益高漲。檔案館作為國家文化事業機構,應將普通民眾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多收集、征集一些類似家譜檔案等與廣大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從而滿足利用者的需求。因為只有當利用者發現館藏檔案與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或者說能很好地滿足自身的需求,他們才會對檔案產生利用的興趣。
由于家譜檔案的人文特點十分明顯,收集家譜檔案并提供利用也可以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
目前,海外華人已超過5500萬,遍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盡管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改變了國籍,但是他們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為自豪,都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掀起了尋根問祖的熱潮,紛紛返回大陸,回到原籍,訪親探友,祭拜先祖。家譜檔案在幫助這些海外華人、臺灣同胞回祖國大陸尋根訪祖,增強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民族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此外,我國的家譜檔案還蘊藏著豐富的政治學、社會學、軍事學、經濟學、風俗學、人口學等知識,并對開發旅游資源以及維護公民自身權益起著重要的作用。檔案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家譜檔案中的積極因素。
“充分利用”首先要做到的是豐富館藏。我國的家譜檔案資源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因為種種緣由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整理和開發,很多極有價值的家譜檔案仍流散于民間,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轉賣到國外。因此,筆者認為當代檔案工作者要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大檔案法制的教育宣傳力度,提高全體公民的檔案意識,使每位公民充分認識到中國家譜檔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保護家譜檔案是全社會應盡的一項義務,擅自損毀、倒賣家譜檔案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檔案工作者要鼓勵老百姓采取捐贈、寄存或出售等方式把他們所藏的家譜檔案交給檔案館。其次,要提供多種有效的利用途行。直接提供原件查閱是最基本的家譜檔案提供利用形式之一,利用者可以根據自己利用目的,直接從家譜檔案上找到有用的信息資源,使之轉化為社會或經濟效益。但是,這種提供利用形式,有時會因查閱的人較多而損害家譜檔案本身。為了避免這種損害,檔案部門可以將家譜檔案制成復制件或進行縮微拷貝,供利用者檢閱,同時還可以提供陳列展覽等利用途徑。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檔案部門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選擇既有開放性又有可讀性的家譜檔案內容上網,供利用者調閱查詢,使家譜檔案提供利用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最后,要主動開發具有參考性的信息服務。檔案館應主動地將館藏檔案信息開發出來,報道給利用者,例如編寫館藏家譜目錄,結合其他專題檔案對家譜檔案信息進行編輯加工,提供資料匯編、年表編輯、圖集繪制及傳記編撰等編研成果。
(二)協調利用
家譜檔案的“協調利用”是指規范家譜檔案的利用活動,完善家譜檔案利用的相關法律,科學規劃家譜檔案的實體分布和信息分布,著眼于權利協調和分布協調來考慮整體利益,達到和諧與穩定。
1.分布協調。由于家譜檔案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家族排系的作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歷史研究所等單位及個人都收藏著家譜檔案,目前要將家譜檔案集中保存在一個部門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檔案館要和其他保管單何及個人進行協調,加強交流與合作。例如,檔案館、圖書館及其他保存家譜的單位可以相互交流目錄,相互了解家譜收藏情況,并為雙方復制家譜提供方便。同時,檔案部門還可以聯合這些保管單位建立全國或地區級的家譜檔案中心,為家譜檔案的利用者提供線索。隨著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建立網上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已成為現實。實現家譜數字化,利用者只要在電腦屏幕上輕輕一點,一個家族的脈絡關系便可被清晰地呈現出來。另外,家庭和個人能夠把歷史久遠的家譜保存至今確屬不易,承擔過一定風險,花費過不少心血,把它看作傳家寶,不太愿意交給檔案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此時檔案館可進行頒發捐獻證書、送錦旗、登報紙、上電視等精神鼓勵,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或采用代為保管以及提供復制件等方法全力收集家譜檔案。
2.權利協調。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我國家譜檔案的形成、保管和利用一般都由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負責,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具有強烈的私有性、隱秘性。然而,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人們渴望家譜檔案在內的一些檔案信息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使其變成公共資源,為社會服務。這兩者之間就存在私有與共享之間的矛盾。檔案館應充分發揮協調功能,鼓勵公民把他們所藏的家譜以捐贈、寄存或出售等方式交由檔案館,給予他們享有優先利用的權利,并允許其對檔案中不宜向社會開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要求。檔案館要遵循協調原則,在保護當事人隱私權的同時維護社會對家譜檔案的利用權利。此外,家譜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各大家族非常重視家譜的撰修,一般會聘請當地著名文人、史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等進行編譜和續譜。家譜檔案中的譜序、跋、源流、傳記、詩賦、墓碑志等,不僅存在著史學價值,而且存在著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因此,利用者在利用這些家譜檔案時,有時也會產生檔案利用權利與著作權的矛盾。而此時,檔案部門就應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保障著作權人的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允許利用者合理合法地利用家譜檔案。
注釋:
①②黃霄羽:《國外家譜檔案利用熱潮之成因探析及啟示》,《檔案學通訊》2007年第1期。
③韓玉梅、黃霄羽主編:《外國檔案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④朱榮基:《哪些檔案具有長久利用價值——國外檔案館觀感》,《中國檔案》1998年第11期。
⑤馮惠玲:《開放:公共檔案館的發展之路》,《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劉旭、史曉靜、王文:《淺談家譜檔案及其開發利用》,《檔案天地》2001年第3期。
[2]美國國家檔案館網。
- 上一篇:保險公司營銷優秀演講稿
- 下一篇:檔案管理人員自身素質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