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R危機管理模式在無痛胃腸鏡檢查的運用

時間:2022-06-05 09:12:52

導語:4R危機管理模式在無痛胃腸鏡檢查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4R危機管理模式在無痛胃腸鏡檢查的運用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施行無痛胃腸鏡檢查患者360例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180例,排除肺功能障礙者、活動性消化道大出血、嚴重貧血、休克、嚴重高血壓、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過敏體質等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194例,年齡25~81歲,平均年齡(33±6.8)歲,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酸、噯氣、上腹痛、腹瀉、黑便或者便血等癥狀,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癥狀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研究方法:干預組從縮減、預備、反應、恢復4個階段對風險問題進行管理。(1)縮減階段:縮減管理屬于前饋控制,為4R理論的核心內容,貫穿于整個風險管理過程,因為只有當各種安全隱患被清除后,風險管理才是最有效的。執行風險評估,即結合文獻數據及工作經驗對現實情況進行客觀判斷,對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將其制成風險事件的量化評估表,對每項進行賦值1分,包括操作前:是否完善相關檢查,就診環境準備及個人防護,了解一般情況及無痛胃腸鏡診療的適應癥以及禁忌癥,麻醉風險評估,有無禁食禁飲,有無麻醉前用藥,是否備好吸氧設備、監護儀、急救設備和藥品,患者的心理狀態評估,簽署知情同意書。操作中:體位是否正確,是否建立靜脈通道,是否給氧及氧流量是否正確,是否進行心電監護,麻醉藥物、劑量、速度是否合適,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是否正常后開始操作,術中護理配合,是否嚴密觀察患者反映,急救措施是否及時有效。操作后:術后指導,術后觀察及并發癥的預防。等共20分,得分越高,風險越高。針對各風險評估因素,制定具體可行的對策措施,并針對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采用戴明的PDCA循環模式進行質量控制。(2)預備階段:即在操作前的準備。包括術前肝腎功能、血常規、血壓、心電圖等常規檢查,排除禁忌癥,準備安全可靠的就診環境,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及有無痛胃腸鏡診療的禁忌癥,進行麻醉風險評估,監督患者禁食禁飲,確保無麻醉前用藥,備好吸氧設備、監護儀、急救設備和藥品,對患者進行年齡、體重、情緒、心肺疾患、過敏史評估,對患者檢查原因、疾病狀態、檢查方法、檢查期間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不良反應、預期效果等詳細記錄,確保患者及家屬心中有數。(3)反應階段:即操作中的反應,一旦發生風險,迅速從正常狀態轉換到緊急狀態,并對其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識別其起因、范圍、嚴重程度等,確定風險事件類型,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補救。按照三級補救流程處理無痛胃腸鏡檢查風險。三級補救流程根據補救人員的不同及風險事件的嚴重性,分為現場自救、現場他救和事后補救。如嚴密觀察受試者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三參數以及呼吸、意識變化。如果發現受試者出現呼吸急促、喘氣、痰堵塞,應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發現血氧飽度下降時,應及時調換受試者體位、清除口腔分泌物,按壓胸廓、面罩給氧或加大氧流量;出現心率過慢,應酌情靜脈注射阿托品0.3~0.5mg,在結腸鏡檢查中出現腸穿孔,立即協助醫師退鏡;對于心搏驟停患者,立即協助醫師退鏡,并同時進行持續胸外心臟按壓,上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通知麻醉科、ICU等科室急會診;對于大出血患者,除了上述措施外,還應采取一系列鏡下止血措施或協助醫師退鏡,同時急請胃腸外科醫師會診。操作后注意觀察受試者有無咽痛、異物感或腹痛、腹脹等情況,對受試者進行健康指導,給予心理護理支持避免發生各種術后并發癥。(4)恢復階段:是指風險問題被控制后,對組織的恢復工作。包括護理人員的恢復及系統的恢復。①護理人員的恢復:已有研究表明,護理人員發生不良事件后會產生擔心、不安、驚慌、恐懼、委屈與無奈等一系列情緒變化,這些負面隋緒會給護士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影響其工作和休息,為護理安全埋下隱患[2]。采用非懲罰性、保密性、時效性、專家分析、針對性使其身心盡快恢復至正常狀態,通過對風險發生的原因等進行分析,對護理人員進行再培訓、再教育等方法加強護理人員應對無痛胃腸鏡檢查護理風險的能力。②系統的恢復:將組織系統恢復到風險事件發生之前的狀態,并總結經驗教訓,針對風險處理過程中已暴露的內部管理問題進行調整和改革,避免重蹈覆轍。3.評價指標:護理風險評分、生命體征變化、并發癥發生情況。按照各項指標變化程度判定是否出現異常,血壓水平按照<90/60mmHg或>140/90mmHg為異常;呼吸<12/min或>20/min為異常;心率>100/min或<60/min為異常;動脈血氧分壓<90%為異常。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腹痛。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數表示。干預前后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檢驗水平為a=0.05。

二、結果

1.兩組護理風險評分比較:見表1。3.并發癥:干預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共3例,對照組10例,兩組經卡方檢驗χ2=4.32,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2.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比較:見表2。3.并發癥:干預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共3例,對照組10例,兩組經卡方檢驗χ2=4.32,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討論應用4R危機管理理論有助于規范管理體系,降低護理風險,提升護理質量。風險管理是指將風險降至最低的管理過程,包括對風險的評估和應對處理方法[3]。胃腸鏡室護理工作中沒有注重風險管理,潛在風險會演變為現實事件,只有通過有效科學的風險管理,才能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無痛胃腸鏡檢查是在常規胃腸鏡檢查基礎上的創新,但因患者存在個體差異,因此該項手術對呼吸循環造成的抑制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加強臨床護理工作可有效降低臨床風險[4]。本研究針對無痛胃腸鏡檢查人員配備、設施局限和操作前準備不足,操作中和操后風險,以4R理論風險管理流程為主線,將系統管理和分階段具體實施步驟相結合,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后,干預組的護理風險評分降低,生命體征變化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對照組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4R危機管理理論的管理模式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對風險問題的預防和控制并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

無痛胃腸鏡應用的風險管理應不斷強化,突出醫院的內涵建設。質量是醫院的生命,持續質量改進是護理質量管理的永恒主題,應加強無痛胃腸鏡檢查的風險管理及質控反饋,對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和不合理處及時優化,不斷完善工作流程,從而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胃腸鏡室護士應重視術前藥品器械的準備工作,做好受試者的術前、術后溝通,同時胃腸鏡室護士不僅要掌握胃腸道方面相關專業知識、無痛胃腸鏡檢查的適應癥與禁忌癥,而且還要熟練掌握無痛胃腸鏡麻醉用藥的作用機理,能夠針對胃腸鏡檢查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做好預見性護理和應急護理,確保無痛胃腸鏡診療術的順利操作以及術后患者的安全和康復。

作者:侯宗明 付肖巖 陳姚鈺 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