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批創傷患者分區救治管理模式分析
時間:2022-02-26 09:24:50
導語:成批創傷患者分區救治管理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分區救治管理模式在成批創傷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選取2013年1~12月來我院救治的8批車禍創傷患者112人次為對照組。2014年~12月來我院救治的10批車禍創傷患者162人次為研究組。比較兩組檢傷、按區分流時間,急診救治滿意度,嚴重創傷患者救治成功率。結果采用分區救治管理模式后檢傷、按區分流時間縮短,急診救治滿意度,嚴重創傷患者救治成功率提高(P<0.01)。結論用分區救治管理模式管理成批創傷患者的救治,能快速、有效地組織搶救,迅速、準確的實施護理措施,確保搶救的順利進行。分區救治管理模式對成批創傷患者的救治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分區救治;分區救治管理模式;成批創傷患者;急救護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汽車數量的急劇增加,目前交通事故批量傷員的救護已成為醫療機構面臨的重大課題。交通事故批量救護的特點是發生突然、時間急、傷員多、傷情復雜、搶救難度大[1]。這對醫院的急診預檢、分診、搶救、護理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及時、有效、準確的采取救護措施,對提高搶救成功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14年起,我院采用分區救治的管理模式,該模式在成批創傷患者的救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提高了搶救成功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2月來我院救治的8批創傷(車禍)患者為對照組。本組患者共有112人次,其中男性57人,女性55人。平均年齡(46.06±11.95)歲。創傷指數(指患者受傷的部位、類型及血壓、脈搏、呼吸、意識的估計測量分數相加[2]):9分以下(輕傷)占38.39%,10~16分(中度傷)占40.18%,17分以上者(重傷)占21.43%,平均創傷指數(10.66±5.82)分。2014年1~12月來我院救治的10批創傷(車禍)患者為研究組。本組患者共有162人次,其中男性79人,女性83人。平均年齡(47.18±12.68)歲。創傷指數(指患者受傷的部位、類型及血壓、脈搏、呼吸、意識的估計測量分數相加[2]):9分以下(輕傷)占36.42%,10~16分(中度傷)占40.74%,17分以上者(重傷)占22.84%,平均創傷指數(9.23±5.80)分。
1.2方法
1.2.1建立分區救治的管理模式。當遇到成批創傷患者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將急診分為接診區(急診大廳),紅色區(復蘇室),黃色區(搶救室),藍色區(輸液室),黑色區(急診大廳一角,用屏風遮擋),隔離區(備用診室)進行專區搶救。接診區用于進行檢傷分診;紅區適用于危重患者,需緊急搶救的患者;黃區用于重患者,可隨時搶救的患者;藍區適用于輕患者,相對穩定患者。黑色區放置死亡患者;隔離區用于疑似傳染病患者。各區均設有高年資護士負責協調搶救工作。紅區按照2名護士、1名醫生的配對原則分組,每組負責1~2名危重患者。護士甲主要負責配合醫生進行氣管插管、心肺復蘇、洗胃等搶救工作。監測并記錄生命體征,負責病情交班;護士乙根據醫囑開放靜脈通道,負責各種搶救、治療、護理所需用物。黃區按照2名護士、1名醫生的配對原則分組,每組負責3~4名重患者。護士甲根據醫囑吸氧、心電監護,配合搶救等工作,并負責觀察記錄;護士乙根據醫囑開放靜脈通道,負責各種搶救、治療、護理所需用物。藍區根據具體情況安排人員。護士甲為患者測血壓,開放靜脈,護士乙配置液體。
1.2.2調查內容與實施方法。采用自制的《搶救患者調查表》和《患者滿意度調查表》,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由調查員作說明后,“搶救患者調查表”由調查員填寫,滿意度調查表由患者或家屬填寫,當場收回。然后由調查員對檢傷、按區分流時間,急診救治滿意度、嚴重創傷患者救治成功率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輕、中、重分配情況
2.2兩組患者檢傷、按區分流時間,滿意度,成功率分析詳見表2。兩組患者間的年齡構成、創傷指數及人數成正態分布。兩組間的危重程度分配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通過t檢驗,兩組在檢傷、分流時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2)。通過χ2檢驗,兩組患者的滿意率和成功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2。
3討論
3.1采用分區救治管理模式體現了成批創傷患者救治的時效性
創傷后的第一小時在臨床上稱為“黃金1h',重度多發傷、嚴重創傷和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傷后“黃金lh”內前10min,被稱為“白金10min”[3],贏得搶救危重傷員的黃金時間,是急救成功的關鍵。這段時間內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即可避免患者死亡,為后續的搶救贏得時間。傷員到達醫院至其確定治療的時間長短是評價醫院創傷救治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分區救治管理模式下,分診護士按部位、性質、循環、呼吸、意識5個方面分清病情,對患者傷情按輕度、中度、重度、死亡分類。病歷卡上分別標示藍、黃、紅、黑色,同時填寫編號(病歷卡上的編號與患者腕帶上的編號一致),醫護人員根據病歷卡上的標示,將患者送入相應的區域進行搶救。這樣確保了患者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搶救和治療。通過實施分區救治管理模式,其檢傷、按區分流時間有提高(P<0.01)。快速準確的分診明顯縮短了分流時間,充分地贏得了搶救的黃金時間與白金時間,提高了急診救治滿意度與救治成功率。
3.2采用分區救治管理模式體現了成批創傷患者救治的規范性
分區救治管理模式減少了急救時護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護士根據患者病歷卡上標示的顏色將患者分流到指定區域,每個區均設有高年資護士負責協調搶救工作,每個區域按照2名護士、1名醫生的配對原則分組,負責1~2名危重患者的搶救。制定了甲、乙護士搶救分工程序圖,即護士甲負責配合醫生進行氣管插管、心肺復蘇、洗胃等搶救工作;護士乙根據醫囑開放靜脈通道,負責各種搶救、治療、護理所需用物。通過對護理人員和護理任務的分組和分工管理,保證了每個參與救護的護士有自己的工作空間和工作任務,使重點搶救護理任務落實到位,不遺漏,而且護士能較快進入搶救狀態,也便于對搶救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缺陷進行查找、追蹤和管理[4]。總之,成批創傷患者救治目標是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采用分區救治管理模式管理成批創傷患者的救治,能快速、有效地組織搶救;迅速、準確的實施護理措施,確保搶救的順利進行,分區救治管理模式對成批創傷患者的救治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廖全全,葉良玉,張友惠,等.群體傷救護的組織管理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97-298.
[2]王一鏜.急救外科學[M].2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543.
[3]何忠杰.白金10分鐘—論現代搶救時間新觀念與臨床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04,24(10):745-746
作者:陳佳春 陳雪妹 奚妹 單位:上海市同濟醫院急診科監護室
- 上一篇:機械制造工藝的合理化機械設計探討
- 下一篇:機械制造工藝學課堂教學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