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
時間:2022-08-31 09:10:26
導語:高校貧困生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資助工作的關注點在于如何公平公正、合理高效地分配資助資源,為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物質保障。但貧困生的心理幫扶、感恩教育、責任感培養等方面仍然是資助工作的短板。本文以閩江學院電子系將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運用到貧困生為例,探討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促進作用,提出構建貧困生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公益社團;管理模式
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07]23號)以來,國家、政府、高校都逐步加大了對在校貧困生的資助力度。[1]但是,目前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仍然停留在直接的、線性的、單一的無償注入方式。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對此種物質獲取方式產生依賴和麻木心理,進而造成感恩意識、奉獻意識、誠信意識等的缺失。此外,貧困生由于在經濟上處于劣勢,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封閉等不良情緒。資助只是手段和形式,育人才是目的和初衷。因此,探尋經濟幫扶、精神幫扶和心理幫扶等多管齊下的有效做法是完善資助體系、實現高校服務育人功能的重要議題。
一、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意義
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自愿組成的、按其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組織。社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包括理論學習型、學術科技型以及社會公益型等等。[2]公益社團強調圍繞志愿服務開展社會實踐,擔任著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的角色。貧困生的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是加強資助育人功能、解決資助工作困擾、實現資助育人兩手抓的重要路徑。
1.解決資助工作人力資源短缺與日益增長的貧困生人數之間的矛盾
隨著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加之近年來國家對貧困生群體的關注和重視,貧困生人數也隨之有了井噴式的增長,這為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以閩江學院電子系為例,2017年貧困生總數為252人次,占全系總人數的22%左右。一方面,高校貧困生人數激增為高校的資助分配工作帶來挑戰。各高校都致力于做好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切實保證國家制定的各項資助政策和措施落實到學生身上。例如,根據文件要求貧困生的認定工作要經過文件下發、材料收集、材料審核、組織認定、小組評議、結果公示等等環節。為了保障資助資源的科學分配,確保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其中每個環節都要求做到嚴密的監督指導、嚴格的工作制度和規范的工作程序。資助分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大量人力資源的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貧困生人數激增為高校的育人工作帶來挑戰。人數的增加使得資助育人工作過去的經驗不足以支撐現實的問題。原有的人力物力在完成資源分配上已捉襟見肘,很難再深入細致地開展育人工作。部分高校的活動多為“短、頻、快”,缺乏整體設計和有效指導,加之一些工作人員主動意識弱,創新意識淡薄,導致貧困生思想教育的成效甚微。因此,開辟新的教育平臺勢在必行。公益社團管理模式能夠促進貧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彌補了我國部分高校由于貧困生人數激增所帶來的管理人力缺失的問題。師生可以通過公益活動平臺相互交流與溝通,更多的了解貧困生,更近的走進他們內心,有利于事半功倍的做好育人工作。
2.解決貧困生自我實現需求與缺乏資源平臺之間的矛盾
高校資助工作一方面要幫助貧困生減輕或解決經濟問題,另一方面要升華助學目標,提升貧困生群體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更多可用之才。高校是半社會化的氛圍,社會存在的對財富、地位等瘋狂崇拜的不良風氣也會影響到學校環境,貧困生在校容易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他們面臨著來自經濟、學業、人際交往、生活情感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所要承受的壓力已經超過一個普通大學生所能承受的范圍。如果沒有有效的紓解渠道和足夠的自我調適能力,很容易導致心理的失衡。貧困生由此容易產生自卑感,由自卑容易導致過分自尊,也就是虛榮心。虛榮心過強表現出孤僻、內向、敏感脆弱、偏執、過激等特征。[3]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對閩江學院電子系貧困生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貧困生極度渴望成功、渴望他人尊重、渴望自我實現。但貧困生群體通常受制于各種因素,十分缺乏可以鍛煉自己、展示自己的平臺。因此,搭建貧困生鍛煉自我、溝通外界的平臺,正確引導貧困生自我實現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公益社團管理模式一方面為貧困生提供了與社會接觸的平臺和與他人溝通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參與公益活動,讓貧困生找準自己的定位,積極、準確的看待自己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此外,公益社團作為學生的自治組織,為貧困生提供了更多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機會,增強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通過公益社團平臺鼓勵學生開展公益實踐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培養一批兼具志愿精神和領導能力的青年公益人才,孵化一批學生公益項目,面向社會需求開展專業化公益服務,實現社會公益創業教育。
3.解決國家高度重視高校資助工作與資助體系不完善之間的矛盾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以實現教育公平和公正為目標做了很多努力。但長久以來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都以經濟支持為主,精神幫扶和思想幫扶還存在缺失。一些貧困生在獲得資助后,容易產生“等資助、靠資助”的不良心態,甚至存在揮霍和浪費等現象。同時也有部分貧困生出現拖欠校內借款、拒交學費等失信行為。感恩、誠信、奉獻精神的教育既是理論,更要體現在實踐活動中,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地內化入心。而部分高校的隱性育人缺少活動的支撐,僅停留在理論上的教育效果差強人意。公益組織管理模式豐富了高校現有的資助體系,有助于培養貧困生的感恩、奉獻、誠信意識。公益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把友善、利他內化為道德品質,形成基本的道德認知,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簡單公益行為的長期積累可以顯著改變大學生的感恩水平。公益管理模式讓貧困生有機會、有義務、有責任參與到公益活動中,是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等中華美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公益組織管理模式有利于貧困生的心理援助。公益活動指向對象往往是社會弱勢群體,學生參與其中能夠推己及人,喚醒內心的感恩意識、奉獻意識等。當學生看到自己所幫助的弱勢群體正用頑強的意志力與生活做斗爭,能夠激發他們自立自強的正能量。公益社團管理模式豐富了高校現有的資助體系,有助于更好的實現資助的育人功能。
二、公益組織模式促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施路徑
1.出臺制度,保障社團科學有序發展
貧困生公益社團化管理體現了自主性、自發性和志愿性。然而,無限制的自主和無規矩的自由容易導致社團陷入“雜、亂、散”的困境。完善制度,加強管理,營造發展新氛圍是社團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和規范化運行的根本保證。首先,社團管理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同時更要發揮系院、學校在社團的成立審批、服務登記以及內部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宏觀管理功能,為社團的良性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第二,要實現公益社團模式對貧困生“實踐育人”的功能。“實踐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著眼于貧困生群體。公益社團化管理模式可以將社團發展的宗旨、理念和內容內化到每一位成員的身上。常規化、計劃性的組織成員開展學習,讓學生領略志愿服務的精神內涵、掌握公益服務的基本技能,才能更有效地開展社會實踐,傳遞互助精神,傳播社會正能量。第三,創新管理形式,規范會員準入制度。嚴格規范的準入程序是社團工作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公益社團的成員普遍存在著兩種特征:報名積極性高和活動參與率低。剛實行公益社團管理模式時大部分貧困生都踴躍參與其中,但多次活動后部分成員出現積極性低的現象。因此,創新管理模式,規范會員日常管理是社團后繼有人、持續發力的有力保障。以閩江學院電子系為例,對貧困生公益社團采取會員制管理。由勤工中心干部和貧困生里管理能力強、思想覺悟高的同學擔任骨干會員,他們是負責社團具體工作的管理人員。這些同學是經過綜合考核個人能力素質、活動參與經歷,以及服務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等方面選拔出來的,他們不僅享有社團成員的全部權利,同時負有積極做好管理工作,保證參與社團重要活動的義務。其余貧困生為外圍會員,平時自愿參與社團組織的公益活動,對外圍會員實行公益積分制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活動中使骨干與外圍會員形成合力,有益于社團組織目標的實現。
2.搭建平臺,確保公益活動的常態化和持續性
公益活動的常態化、持續性能夠為貧困生提供為公益奉獻的渠道和可行性。高校資助部門要積極為貧困生搭建多元化、持久性的公益服務平臺。要充分利用同學們的專業特長、性格特點等努力探尋適合的渠道和平臺。一是要創造性的利用學校的資源,結合校園文化,做好校園公益活動。學生會、團委等是大學生自我管理、開展活動的重要組織。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學生組織的優勢,了解開展各種公益活動的契合點,切實有效的開展各類校園活動。讓貧困生得到鍛煉的同時,打造溫暖、奉獻、正能量的校園文化。二是要積極發掘社會和政府資源、尋求各方幫助,為公益服務拓寬渠道。貧困生的公益活動要不斷社會化、普及化和滲透化,需積極發揮各種參與主體的力量,形成聯動效應。閩江學院電子系充分利用專業特點,與省、市科技館合作,組織貧困生利用專業知識為科技館觀眾做志愿講解服務,充分挖掘可實現、有實效的公益服務平臺。同時,這也是讓貧困生盡早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鍛煉機會。三是隨著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微公益”為代表的網絡公益隨之興起。網絡公益是一種新型的公益形式,它是網絡與公益事業結合的產物,具有形式靈活、互動性強、富于創意等特點,在高校中得以迅猛發展。相比于傳統的公益活動,網絡公益更易為大學生接受和參與。發揮網絡公益的作用,是適應這種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網絡公益活動。同時社團也要注重自媒體的建設,提升會員的網絡素養和技能,計劃性的建設社團自身的官方媒體,通過網絡工具擴大公益活動的影響效應。最后,吸收社會力量,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保障。各高校應通過聯絡校友、社會企業、社會公益團體等社會資源,多渠道、多方位籌集資金,并指導公益社團建立穩定持久的社會支持系統,確保志愿服務經費的基本來源以及志愿服務活動穩定發展。
3.培育精品,實現公益活動的品牌化和項目化
所謂品牌,是指能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資產,它的載體是用以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分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者設計及其組合,增值的源泉來自于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其載體的印象。[4]品牌不僅僅是一個高校社團形象的載體,也是確保社團計劃性、完整性和良好運行機制的保障,更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公益社團的品牌化有利于提升社團的整體水平,激勵社團成員不斷進步。此外,提升公益活動質量、打造公益活動品牌,對于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資助育人工作的落實、實現社團社會價值都有著重大意義。貧困生公益社團的品牌建設尤其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尤其要發揮其育人的功能。高質量的公益實踐活動,既是在為社會培養深具公益精神的高素質公民,更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貧困生公益社團的良性發展最終要走向品牌化道路,其增值的源泉來自受眾對其服務項目的認同感。因此,貧困生公益社團的品牌化應該在逐漸沉淀、時間積累中實現,并進一步內化為大學生內在的精神。在公益社團建設中整合公益資源、提升服務質量,拓寬服務平臺方面做出的提升和改善,就是公益實踐活動走向品牌化建設的過程,尤其要重視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貧困生進行公益服務項目的提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樹立自己的品牌。一是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和性格特點,打造具有系院特色、專業元素的品牌公益項目。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要注重了解貧困生,幫助他們發掘自身優點,引導他們利用自身價值實現自我。例如,閩江學院電子系充分利用學生的專業特長,組織貧困生開展“義務家電維修進社區”、“手工電器制作傳愛心”等活動。組織貧困生走進高校、走進社區、走進養老院,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專業技能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二是關注時事熱點問題,用實際行動踐行公益理念。服務項目作為社團品牌的載體,必須凸顯其即時性和動態性。活動的即時性要體現在內容、主題、形式上。讓貧困生可以通過參與其中,了解熱點時事,養成關注熱點、關注時事政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三是以世界公益日為契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服務項目。如以世界森林日、世界讀書日、世界無煙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節日為契機,通過游園會、行為藝術、特定人群服務等方式,廣泛開展主題鮮明、效果顯著的公益服務活動。
4.考核量化,促進公益服務意識的內化
為提高公益服務質量,增添社團成員興趣點,可以對貧困生公益社團活動采取登記認證措施,如以服務小時為單位設置的公益反饋機制。中國的大學生已普遍進入“95后”時代,學生的社會意識不斷增強,高校應進一步探索志愿服務在學生社會實踐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的公益活動仍然存在活動分散、缺乏創新、激勵機制不合理、培訓體系不完善等系列問題。要解決現實的問題、保障服務的質量、提高活動參與率,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和可行的措施,讓學生將感恩他人、回報社會的情感逐步內化為自身品質。嚴密的考評制度和有效的監督機制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公益社團的內涵建設、品牌創設。以閩江學院電子系為例,在獎懲制度上構建了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的模式。在監督考評機制方面,采用公益積分制度。[5]廣州大學自2012年也開始實施公益積分政策與貧困生接受資助相結合的方式,力爭使高校貧困生在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實現經濟與身心的“雙脫貧”。閩江學院電子系公益積分制度實施細則中規定:獲得獎助學金資助的學生(非畢業班)本學年度參加公益服務活動時間累計不少于72小時,畢業班學生當年不少于48小時。目前,系院給每位貧困生發放“公益存折”,每次服務結束后由活動主辦方對參與者的活動時長和表現進行客觀評價,每學年的公益服務時長和質量將作為下一學年申請各類助學金評選的參考條件之一。此外,將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學生打造成標兵,提供公平讓他們分享服務公益的歷程和心得體會,通過具體的形象來展示公益服務標兵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內驅力。綜上,公益積分制度對督促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提升學生能力有巨大的正面影響。而通過公益活動對貧困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勵志教育,能力提升可行且效果顯著。通過公益積分制度的督促和輔助幫助學生明確公益活動的意義,從自身出發、由外而內、將公益內化為習慣。
三、結語
貧困生的資助是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貧困生群體。探索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的貧困生資助模式,幫助貧困生經濟脫貧、心理解困和能力提升是每一個資助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和長期努力的中心。在新形勢下,公益型社團模式是貧困生教育和管理的新載體、新渠道、新陣地。一方面要大力提倡、鼓勵貧困生組建公益型社團,增強貧困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讓社團成為培育和踐行貧困生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同時,發揮公益社團在提高貧困生綜合素質、豐富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等方面的重要效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貧困生公益社團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繼續總結經驗,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為實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不懈努力。
作者:曾誠 單位:閩江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建美.論我國高校助學體系理念與機制的轉變[J].湖南社會科學,2012(6).
[2]韓萌.我國高校學生社團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法制與經濟•學術爭鳴,2014(12).
[3]張曉玲.高校貧困生感恩現狀的積極心理學視角解讀[J].繼續教育研究,2014(9):87-88.
[4]吳維東,詹美燕.高校共青團活動品牌文化建設淺析[J].科技咨詢,2013(21).
[5]薛敏.公益積分政策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中實施情況調查——以廣州大學為例[J].長春教育學報,2015(7).
- 上一篇:學生宿舍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
- 下一篇:數字化管理對藥品管理與發放的影響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