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制度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探討
時間:2022-03-14 02:48:45
導語:新會計制度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會計制度的頒布使得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無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保證農村經濟的發展、創新、改進財務管理理念和財務管理模式,就成為必需。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新會計制度的實際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發揮。文章就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會計制度;農村財務;財務管理模式
1農村財務管理的模式
1.1“村財村管”模式。要想深理解“村財村管”模式,就要知道傳統的“村賬村管”模式,“村財村管”模式是對“村賬村管”模式的繼承,這兩種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在老百姓看來,“財”代表看得見的現金,而“賬”是各種憑證、報表和賬簿,只要掌握了“財”,就完全把握了整個財物管理主動權和自治權。“村財村管”模式是“強管財弱管賬”,而“村賬村管”模式是既管“財”又管“賬”。傳統的“村賬村管”是由本鄉村委會通過聘請財務人員而從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會計管理工作。被聘請人員雖然只對村委會負責,但也要接受鄉鎮財政所的指導和監督。[1]被聘請人員所要做的內容既包括本村的原始憑證、賬簿和報表等,也包括各種錢財,高度體現了村委會的自治。“村財村管”模式是將“賬”的管理權上移,與“村賬村管”相比,它從制度上提升了鄉或鎮一級對村委會財物管理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了鄉村財物管理的地位。1.2農村會計委派制模式。改變農村會計的管理權限和強化會計監督的職能是農村會計委派制的實質,也就是說,農村會計委派制是將原本由村委會直接聘為會計人員的模式,改為通過鄉(鎮)政府部門統一委派、負責會計人員的考核、任免、管理工作,讓會計成為獨立于村干部的存在,以便強化會計監督的一種管理體制。農村會計委派制又被分為直接管理和聯村異地委派式兩種模式,直接管理模式是由鄉鎮政府、縣級財政部門按照“三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聯合組織公開招考工作,選拔財務會計人員委派到某些村任職。聯村異地委派模式是在幾個聯合村里,選拔、委派財務會計人員去異地任職,并會定期輪換,被委派人員的考核、工資福利等由鄉鎮政府統一管理。[2]直接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忽略了被委派人員的任職回避問題,如果被委派人員就職于自身生活居住的村子,那么容易被村民情面影響造成原則問題。而聯村異地委派模式,雖然不會出現礙于情面的問題,但是如果村里人比較排外或其他原因,那么會給被委派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1.3村級會計委托模式。會計委托模式是為農民和村集體提供成本核算等記賬服務以及有關財務公開的各種信息,是鄉(鎮)經管部門受村委會委托對鄉村財務進行管理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是建立在村民自治的傳統意識之上,尊重了全體村民以及村。委會的意愿,被大部分農民和社會各界人士所接受。會計委托最大的創新點是實行“委托”,解決了制度的合法性。1.4“雙代管”模式“雙代管”模式的前提是不改變農村財務所有權和支配權,從而實行鄉(鎮)和村兩級分工協調、共同管理的村財鄉管或村賬鄉管的鄉村財務管理模式。[3]“雙代管”模式是對“村財鄉管”和村級會計委托模式的調整和集權,無論是從會計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會計檔案管理方面,還是從賬目審批程序、會計核算方法等方面,都比之前的財務管理模式有很大的發展。
2新會計制度下農村財務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有效的財務管理監督,財管模式與經濟發展相沖突。由于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大部分農村財務管理模式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程度上的沖突,從而導致農村財務管理水平下降,而管理水平不夠的財務管理模式又對農村經濟發展不利。研究結果顯示,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是農村財務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之一。很多鄉鎮缺乏對農村的監督管理,村子里也沒有內部控制制度,導致農村出現財務管理混亂的現象,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損失。2.2相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高,財務管理工作意識淡薄。由于農村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模糊、農村經濟發展制度不健全,從而導致政府推出的許多政策無法合理使用,也難以把新會計制度的實際優勢發揮完全。[4]例如,農村企業經營收入是否要繳納增值稅、農村集體資產是否可以抵押等問題,都為農村財管模式增加了難度。還有很多農村領導人法律意識薄弱、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對財務會計管理的認知停留在記流水賬的概念中,甚至對農村企業或集體資產采取強制支配態度,從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上不去,農村財務管理出現諸多問題。2.3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混亂滯后。農村財務管理模式先后出現了“村財村管”模式、農村會計委派制模式、村級會計委托模式、“雙代管”模式等多種模式,不同的模式在不同地區有不一樣的作用,例如,“雙代管”模式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加強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管理、保護集體資產不受侵害等方面有顯著的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會出現弱化財務管理職能、財會人員依附性強、獨立性差、不能很好地發揮財務監管職能等問題,在經濟環境、法律環境以及政策環境的改變下財務管理模式沒有更好的支撐。2.4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農村沒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建立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還有些雖然建立了制度但沒有落實在生活中。很多財務會計人員對新會計制度不熟悉,財務基礎工作薄弱,又不認真了解、執行財務制度,使得農村資金的使用、分配、籌集等情況無法真切實際地反映出來。
3完善新會計制度下的財務管理模式的措施
3.1加強農村財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建立健全農村財務定期核查和審計制度,結合年度財務審計和季度財務核查,重點檢查村級財務的收支情況是否真實、合法,公開核查、審計使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專項資金等收支情況,達到國家推行財務公開制度的作用。3.2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農村的積極發展相關聯。在新會計制度下,提升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保證其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財務管理經驗,才能對農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作用。要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對農村領導干部嚴格要求,通過對干部的選拔、考核、培訓增強對財務管理知識的認知。同時要培養財務會計人員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意識,嚴格根據會計制度及時準確核算、分析財務數據、規范財務基礎工作,以便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3.3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探索、建立農村財務管理新模式。在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革下,農村財務會計管理工作暴露了很多新的問題和矛盾,面對這些問題,要求政府等有關部門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農村發展特點的財務會計管理模式。例如,對于經濟發達的新農村,可以把會計管理工作服務市場化,而對于大部分農村來說,會計為委派制其實是更合適的,不僅加強了財務的控制管理職能,還對區域經濟的指導性分析提出了保障。并且要根據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相關財務管理制度,對農村現金、費用開支、農民負擔款項以及財會賬目進行嚴格管理。
4結論
近年來,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為了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和農村正常的經濟秩序,政府結合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對農村財務管理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改進以及完善,嘗試、推廣了一些農村財務管理模式。另外,為了及時發現并解決財務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要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完善各項制度,提高農村財務會計工作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艷杰.新會計制度下農村財務管理模式分析[J].中國商論,2018(6):123-124.
[2]陳林波.新會計制度下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改革探究[J].南方農業,2018(20):102,104.
[3]李天順.農村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及對策[J].農家致富顧問,2017(14):124.
[4]文福海.新會計制度下財務管理模式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0):80-81.
作者:李青 單位:夏津縣宋樓鎮經營管理站
- 上一篇:副高級機械工程師職稱評定要求
- 下一篇:公交企業運修分離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