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研究
時間:2022-10-23 11:11:02
導語:“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區擔負著直接聯系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在基層,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職責,是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阿克蘇地區為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工作重心向社區轉移,努力實現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向社區下沉,全力推行“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推行“四個下沉”,實現事費權責相統一,強化“六化建設”,延伸社會治理觸角,在推進街道社區管理創新、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夯實基層基礎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工作機制
社區源自英文的Community,翻譯成中文為“人群共同體”。1887年,其概念最先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指人與人由地域特征聯系起來的初級社會,所有人具有基本一致的文化特質,互相守望相助,形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把“社區治理”寫入了黨的綱領性文件,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并就推進社區治理作了重要闡述。當前新疆正處于雙“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前所未有地艱巨,而社區擔負著直接聯系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在基層,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職責,是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一旦多元社區治理主體之間出現較大矛盾,就會導致“社區失靈”,出現社區治理中的“缺位”或者“越位”、社區內各種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社區治理成本過高等情況。阿克蘇地區為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全力推行“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有力地夯實了基層基礎,推進了街道社區管理創新,提升了社會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運行機制的相關做法
阿克蘇地區共有11個街道(其中:阿克蘇市7個,庫車縣4個),7個城關鎮,147個城市社區,轄城鎮居民約31萬戶、85.2萬人。共有社區工作人員3240人,其中:國家干部1224人(行政編制187人,事業編制1037人),公益性崗位454人,聘用人員1562人。為不斷提升社區管理服務“軟實力”,阿克蘇地區推動街道重心向社區下移、職能向民生歸位,著力把社區打造成為維護社會穩定、服務基層群眾的戰斗堡壘。(一)推行“四個下沉”,實現事費權責相統一。逐步轉變街道職能,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除法律規定的職責外,嚴格執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解決社區“小馬拉大車”的問題。嚴格界定社區該辦、協助或拒絕辦理的事項,社區有權根據自身實際需要決定所承擔的職責,真正賦予其自治權、協管權和拒絕權。1.街道力量下沉將街道70%的人員壓縮下派到各社區,街道領導班子成員由10名核減到5名,只設綜合辦公室,負責督導、財務和綜合協調等工作。核減的領導班子成員兼任社區書記,下派的干部到社區網格中任職,還采取從富余教師、縣(市)直機關事業單位聘用人員全部轉崗分流到社區等方法,以增加社區力量,達到一般社區配備不少于10名國家公職人員,重點復雜社區配備不少于15名國家公職人員的要求。街道社區民兵與轄區單位地區民兵整合使用,在維穩巡邏、突發事件處置、“兩口一屋”(重點人口、流動人口、出租房屋)服務管理等工作中形成合力。2.街道經費下沉將財政下撥給街道運轉經費的70%分撥社區,社區日常運轉單項開支在5000元以內的,經社區兩人及以上的經辦人簽字確認后,由社區財務負責人報街道財務室復審后支出,社區日常運轉單項開支在5000元以上的,報街道黨工委研究同意后支出,規范社區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實行專款專用、分賬核算,嚴禁挪用、擠占、截留社區經費。3.街道權力下沉將涉及社會事務和公共服務的部門、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部門,全部整合到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合署辦公,將公租房、廉租房的審批和變更、低保評審和變更、醫療救助、特困三無人員審批、優撫軍人補貼、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失業金發放、安葬費補貼、醫療保險審核、生育指標審批、獎勵扶助資金發放審核、在職黨員干部參與社區服務情況評定、轄區單位精神文明獎和綜合治理獎等37項初審權下放到社區,街道不再審核,減少中間環節,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服務。4.街道職責下沉街道將涉及社會事務和公共服務的初審權全部下放到社區,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優化績效考評,由社區代表街道接受考評,將社區作為平時考核和年終考核的主要對象,各社區的年終考評平均成績作為街道年終考評定等的主要依據,社區考核成績占90%,街道成績占10%,社區考評體系由指標考評、公眾滿意度測評、領導評價、績優績誤加減分“3+1”綜合考評模式組成,量化細化考核目標,由各縣市考評辦牽頭縣(市)直各部門統一對各社區完成目標任務、履職過程、工作實績進行綜合考評,各社區反向對下達考核任務的縣(市)直各部門業務指導情況進行考評,既減輕了社區負擔,又增強了社區話語權。(二)強化“六化建設”,延伸社會治理觸角。針對社區黨組織發揮作用不強、管理服務架構不健全、服務載體少等問題,不斷探索“六化”社區黨建工作模式,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1.黨建工作區域化以黨建工作為統領,積極開展共駐共建工作,與轄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結成共建對子,依托社區“大黨委”平臺,完善“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聯系城鎮居民的三級組織架構體系。2016年地區共成立大黨委76個,建立網格黨支部282個,設立黨小組553個,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各類組織配套、功能健全、運轉有序的社區組織體系。2.管理體系網格化按照200-300戶的標準,共劃分社區片區網格1535個,每個網格按照日常管理型、一般防范型、重點關注型、綜合整治型四個等級進行分類管理,根據網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配備管理和服務人員,建立實行AB崗管理制度,讓社區工作人員既當好社區組織的辦事員,又擔任網格格長,形成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的管理服務模式。3.服務方式精細化依托社區服務大廳,推行“一站式•零距離”服務,全面實行全程代辦、錯時工作、24小時值班等工作制度,大力推行“345新鄰居”工作法,為居民辦理涉及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政策咨詢、計劃生育、民政救助等政府下沉至社區的各項職能事項,減少辦事層級。4.社區建設信息化依托現代化高科技信息技術,建立電子圖書閱覽室、遠程教育中心、社區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居民信息隨時查閱和更新。共投入資金770.59萬元,136個社區已建立信息化平臺,實現社區辦公自動化和管理服務信息化。5.場所建設標準化2014年以來,地區社區陣地投入資金達2.14億元,新(改、擴)建社區陣地79個,實現一室多用、資源共享,目前,社區辦公場所面積平均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社區居民到社區均能享受辦事、娛樂休閑等基本生活服務保障。6.活動開展常態化建立居民大舞臺、文化大禮堂,為黨群服務中心配置電視機、棋牌桌椅、圖書、書柜書桌、舞蹈音樂排練器材、室外健身活動器材等,結合傳統節慶、去極端化等文化活動,形成了“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的機制。
二、“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運行機制的顯著成效
(一)社區黨組織戰斗力明顯提升。1.社區領導班子更加堅強有力147個社區中,社區“兩委”正職正科級7人、副科級92人,3240名工作人員中在編干部達到1224名,國家干部比例達到37.8%,男干部1114人,占比34.4%,社區“兩委”班子力量得到加強,干部隊伍更加穩定。2.社區組織架構體系更加完善在有條件的社區成立了黨委,在小區、樓棟(巷道)成立了網格黨支部或黨小組、居民自治組織、社會服務組織,通過強化社區干部、居民黨員、片警、民兵、保安、小組長、巷道長、自治小組成員、志愿者、團員青年等“十支”隊伍建設,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網格黨支部、黨小組、居民自治組織、社會服務組織、“十支”隊伍為基礎的基層組織架構體系。3.社區干部結構更加優化注重采取從中小學富余教師轉崗分流,高校畢業生和退伍戰士等人員中招聘的辦法解決社區國家公職人員不足問題,社區工作人員中,本科學歷591人,大專學歷1856人,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75.5%,工作人員素質較以前明顯提高。(二)社區維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治安狀況逐漸好轉自推行“小街道大社區”機制以來,每個社區治安人員平均增加5-10人,維穩力量明顯加強,群眾安全感明顯提升。2.處突能力明顯增強為每個社區配備1輛巡邏汽車、1輛巡邏電動車,增強了處突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每個社區建立了應急處突分隊,每月聯合轄區單位開展處突演練,在沿街商鋪全面推行“十鋪聯防”機制,提高社區整體安全防范能力。3.信息收集能力明顯提高以往因社區人員不足,日常工作中大量精力用于辦理業務和應付各類檢查調研,沒有充足時間入戶收集信息,現在社區人員增加了,實行AB崗和內外勤制度,保證每天有人入戶走訪,信息收集效率和能力明顯提高。(三)社區服務群眾能力明顯提升。1.服務場所功能進一步健全在實現社區服務場所達標的基礎上,按照務實管用原則,設立多功能廳、綜合服務大廳、社區醫務室、圖書室、黨員活動室、六點半學校、書畫室、愛心超市、青少年活動室、教育轉化室等社區服務和居民文化活動場所,為居民提供優越環境。2.服務經費進一步增加從2016年起,各縣(市)每個社區每年工作經費不低于12萬元,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不低于20萬元。社區有了審批權,經費有了保障,黨員干部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3.服務體制進一步完善把轄區各種力量整合到社區管理服務隊伍中來,充實到網格中去,全面開展以“代辦、代訪、代訴”為主要內容的“三代”全程服務模式,深化“五百”服務,錯時工作等工作機制,增強社區服務能力。
三、幾點啟示
(一)黨的領導是核心。推進“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頂層設計、高位推動。在改革過程中,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了黨委領導、部門聯動、街道落實的工作格局,確保了“小街道大社區”機制改革工作順利推進。(二)政策支持是保障。社會事務從縣市、街道(鎮)、社區三級運行向為縣市、社區兩級運行模式轉變,但諸如計生、民政、統計等信息管理系統從三級模式變為兩級模式,則需要上級部門的政策支持,才能保證“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全面推進。(三)素質提升是基礎。“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有效實施需要高素質的社區工作人員作為人力資源支撐。要把社區工作者培訓納入干部培訓教育的整體規劃,拓展培訓基地,擴大師資力量,引入現論,根據社區實際情況,按照“干什么就學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缺少什么就加強什么”的方法,為社區工作者量身定做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如提高承受力、增強自信和服務意識等方面的能力等,建立“一專多能”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四)持續創新是源泉。社區可根據自己所承擔的職責和實際財力配備人員,無須千篇一律,力求創新發展。推進“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良性運行源于不斷地創新。打破常規,堅持“四個下沉”、“六化”黨建工作、社場一體化等工作機制,破解了社區建設、管理服務、長遠發展等諸多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創新之中有創新,整個改革過程體現了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阿克蘇地區“小街道大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解決了當前街道職能作用發揮不明顯、社區工作力量不足、責權利不統一的問題。今后,地區將持續推進社區治理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積極探索社區社會治理的規律和有效方法,突出維護社會穩定、服務居民群眾兩大主題,調動社區各類組織,挖掘各類資源潛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全方位、多樣化公共服務體系,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夯實根基。
作者:冉毅東 單位:中共阿克蘇地委黨校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鮑勃•杰索普.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以經濟發展為例的論述[J].國際社會科學,1999,(1).
[3]戚學森.城市社區建設思路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12).
[4]喬中明.民族聚居城市社區黨組織是維護穩定的基礎——以烏魯木齊市為例[J].新疆大學學報,2009,(9).
[5]韓子榮,連玉明.中國社區發展模式:服務型社區[M].北京: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6]謝菊.中國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責任.云南行政學院學報[J],2000,(4).
[7]梁啟東.城市社區建設管理的體制缺陷與創新構想[J].社會科學,2001,(1).
[8]吳剛.社區自治體制創新的理論思考.國家行政學院學報[J],2001,(1).
- 上一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工作研究
- 下一篇: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問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