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管理制度配置分析

時間:2022-07-23 03:28:22

導語:水資源管理制度配置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管理制度配置分析

1引言

,本文基于一般水資源配置分析,闡述了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背景下的水資源配置,解析了“三條紅線、四項制度”對水資源配置目標設定和約束條件選取的影響,并為區域或流域實施水資源配置提供參考。

2水資源配置分析

2.1水資源配置的含義

水資源配置指代表國家行使水資源管理職能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在特定的區域內,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原則,采取各種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對各種可利用的水源從時間上、空間上及各用水部門之間進行調配。通過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以及供需之間的長期平衡[3]。

2.2水資源配置的任務

水資源配置主要是針對水資源短缺和用水競爭提出的,但由于水本身的資源、環境、社會和經濟屬性,決定了水資源配置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和復雜,主要任務如下:①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對供水結構、可利用量進行分析,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②社會經濟發展和水資源需求。分析用水結構、用水效率,預測未來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條件下的水資源需求。③水環境質量。評價當前水環境質量,分析污染程度及原因,制定保護措施和治理標準。④供需平衡分析。對不同水利工程開發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的水資源進行供需平衡分析,確定供水水源、可供水量、余缺水量及缺水程度。⑤水資源管理。探討與水資源配置相適應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包括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手段[4]。

2.3水資源配置的目標

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是為了支撐全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其目標不是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最好,而應追求整體效益最好[5]。水資源優化配置是多目標決策問題,這些目標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以及相互競爭問題。這就要求通過相應的措施,實現水資源在各個目標間的合理分配,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綜合效益最大。分別為社會、經濟、環境效益。

3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對水資源配置的作用

水資源配置方案是基于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用水和保護、供需水預測等分析制定的總體布局和實施方案,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中的“開發利用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紅線”有著密切的關系[6],而水資源配置方案的有效實施要靠水資源制度的保障。

3.1“三項制度”是水資源配置目標設定的依據

以往的水資源配置多數是單目標配置,且未考慮水資源、經濟和環境之間綜合體。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不僅考慮了水量、用水效率,還考慮了水質,即將水資源、經濟和環境融為于一體。“三項制度”是水資源配置三個目標設定的前提,為水資源配置奠定了規劃基礎。

3.1.1根據用水總量控制制度設定社會效益目標

用水總量控制制度是從水量方面考慮的,從而做好水量分配。用水總量控制是水資源管理的宏觀控制指標,通過核算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來控制河道外總的取水和用水規模。因為區域總缺水量大小或缺水程度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社會效益的一個側面反映,所以根據總量控制制度設定社會效益目標。

3.1.2根據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設定經濟效益目標

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目的是提高水資源的用水效率,減少水資源浪費,加快各行業用水效率控制指標體系的制定,嚴格用水定額管理。水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目標是將節水工作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全過程,以用水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最大來表示。

3.1.3根據限制納污控制制度設定環境效益目標

水資源配置的環境目標是以污水排放量最小來衡量,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制度的任務是加強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因此,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制度指導著水資源配置環境效益目標的設定。

3.2三條紅線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是水資源配置約束條件確立的約束邊界,確定各流域和各行政區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效率控制和限制納污控制的主要約束性指標。以往水資源配置約束條件的選取是參照研究區的實際情況,而“三條紅線”下的約束條件選取不僅要依照研究區的情況,還要嚴格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量化具體指標。

3.2.1用水總量約束

中央一號文件[2]明確規定,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108m3以內。同時分析水資源的可開采量,嚴格遵守不同水源供給各用水戶的總水量不應多于其可供水量。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針對的是水資源過度開發問題[7],界定了經濟社會系統取耗水的外部邊界,將具體指標量化。

3.2.2用水效率約束

中央一號文件[2]規定,根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到202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依此來設定用戶最高用水定額及最低用水定額。供需水預測時,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包括各行業的用水定額和利用效率。如農田灌溉需水量=農田灌溉面積×農業畝均灌溉用水定額×農田有效灌溉系數。用水效率紅線針對的是水資源低效利用和浪費的問題,界定了約束供給條件下的水資源利用的內部邊界。它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包括各種用水定額和用水效率。用水效率約束不僅能直接控制用水量,又能間接考慮水質,有助于改善水質。

3.2.3水質約束

根據限制納污控制紅線,污染物排放濃度不能大于其允許排放的最高濃度,污染物排放量不能超過其允許的總排放量,并滿足用水戶對水質要求的約束。限制納污紅線明確要求,到2020年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針對的是超量排污和水體污染問題,界定的是特定水功能區目標下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外部邊界。限制納污紅線主要用于保護水質和生態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控制工業和生活用水總量,從而間接控制了用水總量[8]。

3.3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的功能是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規范水資源管理行為;定期開展水資源科學考察和調查評價,加強水量水質監測。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為水資源配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是整個配置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

4實證分析

4.1供需平衡分析

以南四湖流域為例進行水資源配置。數據來源于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9,10]、淮河片水資源公報、山東省水資源公報等,以2015年為規劃水平年,對南四湖流域進行供需平衡分析,結果為可供水量56.56×108m3,生活、生態、工業、農業需水量分別為6.93×108、0.34×108、13.83×108、45.79×108m3,合計64.38×108m3,缺水量7.82×108m3,缺水率12.75%。由此可知,南四湖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解決此矛盾的有效措施就是進行水資源配置。

4.2南四湖水資源配置分析

根據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采用遺傳算法對南四湖多目標優化配置模型進行求解。由表1可看出:①在常規模式下,南四湖水資源配置結果傾向于局部優化,缺水率為7.70%,缺水率較高;②考慮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下,南四湖流域水資源配置注重整體最優,需水量有所減少,缺水率為6.09%,整體缺水率有所下降。基于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下的水資源配置更能體現流域整體發展,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5結論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包括水資源配置目標的設定、約束條件的選取及配置方案的確定,在水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水資源配置實證分析,將“三條紅線”的約束作用進行了量化,為其他區域或流域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參考。

作者:王偉榮張玲玲工作單位: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