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論文

時間:2022-04-12 03:31:10

導語: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論文

摘要:本文以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如何通過優化課程體系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圍繞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實驗(實訓)教學等五個方面,介紹了吉首大學優化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做法,并探討了如何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關鍵詞: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課題體系優化;實踐能力

一、引言

關于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頗多。舒波和陸軍認為托利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依托設施先進的教學設備、特色鮮明的教師教法、應用強的教材選擇、豐富的教學資源、人性化的輔助網絡資源等。何靜分析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以職業能力為目標,利用“四層五塊一貫穿”的結構來構建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龍海軍認為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的調整應適應職業經理人勝任各維度和要素的要求。史寶玉和邵仲巖將我國現行的工商管理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全面細致的分析,認為課程體系的設計應該以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培養為目標,其中開拓創新意識與品質、指揮才能和領袖膽識、憂患意識和實干精神、學習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溝通技巧與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創業能力等尤為重要。李軍霞和冉春艷認為可以通過以賽促教來推進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實踐與改革,他們結合企業經營沙盤模擬軟件,探討如何利用沙盤模擬實訓課程為載體,通過情景模擬“體驗式”教學。黃福華通過對中美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課程理念、課程評估的比較,從貫徹以生為本、優化教育思想與培養目標、注重課程評估的實際價值等方面探討了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思路。蘇世偉和沈杰介紹了南京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三位一體”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歐陽峣和楊水根認為可將“優化”和“融合”作為課程體系改革的兩大基本方向,并構建了六大課程體系改革路徑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優化動態調整機制。吳玉寧認為構建并實施“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任務為主線,以實驗實訓項目為載體”的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可使學生的素質和技能更加符合崗位現在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易松芝認為地方商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應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人才培養定位,以知識整合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改革目標,抓好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調動校內外資源、提高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等四個節點,才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成效。眾所周知,地方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主要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以上研究從多個角度研究了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原因與對策,但很少從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角度來研究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使得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沒有結合市場需求,課程設置忽視了高校所處區域的特征以及分層分類特色人才培養的導向,未能將學科優勢、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特色課程資源,難以形成個性化、特色化的課程體系。本文擬從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例,闡述如何結合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來優化課程體系。

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1.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背景。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中明確提出,將整體推進連片特困區扶貧工作。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發[2011]10號),明確提出把集中連片特別困難地區作為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并決定率先啟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工作,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為全國其他連片特困地區提供示范。2011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啟動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舉行,標志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的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國家戰略正式實施。隨著國家這一戰略的實施,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大批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據相關部門初步統計,目前該區域(71個縣,國土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2010年年末總人口3645萬)迫切需要本科層次以上的工商管理人才5000名以上。本文認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以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使培養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有著扎實的專業基礎,才能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用得上的專業人才。吉首大學是武陵山片區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其工商管理專業為了適應國家戰略需求,積極轉變辦學理念,在人才培養上力求避免培養模式同質化競爭,突出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在2012年入選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吉首大學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區,區域經濟發展滯后,不僅屬于西部地區,同時又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克服人才瓶頸,特別是迫切需要大量懂經營、善管理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因此,學校以將工商管理專業建設成為武陵山片區(湘鄂渝黔四省邊區)一流的品牌專業為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國際視野和務實作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從中小企業基層經營管理工作做起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具有職業經理人潛質的應用型、創新型高級專門管理人才。據調查,目前國內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三低”:一是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偏低,相比于國外近50%的比例,我國大致在20%左右。專業基礎課所占學分遠大于專業課,導致專業特色不突出;選修課學分占比太低,一般在10%~20%,而歐美發達國家選修課比重一般都在30%以上,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意愿和積極性;實踐教學學分比例偏低,所占總學分比例不足20%,嚴重影響了學生知識向素質和能力的轉化。因此,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課程教學改革,結合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完善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實驗(實訓)教學等五個方面。2.構建“平臺+模塊”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優個性”的原則,構建起“平臺+模塊”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平臺劃分為三大課程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科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和實踐教學課程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程、素質教育課程等兩大模塊,“寬口徑、厚基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學科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業任選課程等四大模塊,培養學生專業基礎、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優化學生個性;實踐教學課程平臺包括專業實驗(實訓)課程、公共實踐課程等兩大模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3.設置豐富多彩的專業選修課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設置了《發展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國際企業管理》等41門專業選修課程,以拓展學生的培養口徑。尤其是設置了《職業經理人素質專題》《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專題》《商務禮儀》《創業管理》《管理溝通》《管理倫理》等6門特色課程,依托課程編寫完成了《職業經理人教程》《貧困地區創業管理案例研究》《企業戰略管理》《管理溝通》等教材,出版了《兩民企業發展研究》《貧困地區大學生創業:來自武陵山區的調查》《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3)》《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4-2015)》等特色教輔資源,這些專業選修課程的設置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經理人素養。設置了素質教育課程模塊,要求學生必須在人文科學類、科學素養類、創新能力類和本土特色類等4大類課程修滿11個學分。4.開設兩個方向的專業方向課程。面向行業、面向地方、面向社會、面向市場以及學科發展前沿的內容未能及時進入課堂,學生很難及時掌握不同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影響了學生的管理技能和學習效率。修訂后人才培養方案將工商管理專業拓展為運營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方向,要求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在入學后就按照培養方向制定個人培養計劃,并在每個方向分別開設了4門專業選修課,進一步明確了學生的培養方向。5.建立專門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吉首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非常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建立了專門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培養過程的比重較大。首先,設置了《企業經營決策模擬》等3門獨立的實驗(實訓)課程;其次,進一步提高了《企業資源計劃(ERP)》等6門課程的實驗(實訓)比重;第三,把實踐教學環節納入到學生的必修課程體系,分別設置了社會調查、創新實踐、專業見習、就業實踐和畢業綜合實習等多項實踐訓練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為42.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為25.7%。6.創新實驗(實訓)教學體系。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要求,按照分階段、分層次、模塊化思路,構建由學科基礎實驗(實訓)、專業基礎實驗(實訓)、專業綜合實驗(實訓)、學科綜合實驗(實訓)和創新與創業模擬構成的實驗(實訓)教學體系(如下圖所示),實現“熟悉專業基礎知識、掌握行業運作技巧、增強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創業素質”的實驗(實訓)教學目的。

三、課程體系優化的保障措施: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深化

一是推進“教師主講+經理人參講+專題講座”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挑選了《職業經理人素質專題》等部分課程,開展開放式教學,邀請校外既懂現代管理理論、又富有經營管理實際經驗的企業家、高管以專題講座的形式擔任課程教學任務。二是推進研討式教學、案例教學、空間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方法的實踐。一方面,以項目帶動的方式,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實踐。2012年以來,《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學》《生產運營管理》等3門課程先后實施研討式教學方式改革,并獲吉首大學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專項項目;《管理學原理》設立了網上空間課堂,開展空間教學、翻轉課堂,并獲省、校兩級空間課堂立項;工商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建設小組還專門立項支持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商務談判》《公共關系學》《市場調查與預測》等課程開展創新教學方法的探索。三是推進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實踐。工商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建設小組立項支持了《廣告學》《企業經營沙盤模擬》《物流沙盤模擬》《市場營銷策劃》《SPSS》等課程開展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討基于學科競賽、企業模擬、課程設計等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作者:劉芳 龍海軍 彭耿 單位:吉首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舒波,陸軍.美國托利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特色研究[J].教學研究,2012

[2]何靜.以能力為本構建高職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13

[3]龍海軍.基于職業經理人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高教論壇,2013

[4]史寶玉,邵仲巖.工商管理專業市場應用性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3

[5]李軍霞,冉春艷等.以賽促教推進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體驗式”教學實踐與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

[6]黃福華.中美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

[7]蘇世偉,沈杰.“三位一體”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以南京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4

[8]歐陽峣,楊水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4

[9]吳玉寧.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獨立學院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