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論文:農業科技發展與推廣啟發
時間:2022-02-17 10:12:10
導語:農業科技論文:農業科技發展與推廣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李榮光任文菡工作單位: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創新科技研發和推廣的體制機制一是調整優化符合我國特點的科學、規范、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管理體制和機制。[1]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開發、科技利用的利益機制,設計符合我國特點的、科學、規范、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的管理體制和機制。要緊緊圍繞我國農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加強各級政府、科研生產、科技推廣的宏觀協調和指導。同時,政府應統籌發展規劃、加強宏觀協調,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引入和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實現管理和決策的專業化與科學化。二是調整優化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的政策體系。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大對農業的反哺力度,盡可能的增加農業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對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區市可以考慮實行適當的傾斜政策;對我國引入高新農業科技的時候給予財政補貼;對政策性技術推廣機構的經費數額應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不斷增加;建立激勵機制,設立獎勵基金,對在農業科技推廣中作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適當經濟獎勵。三是探索聘請技術員實行包村到戶的工作機制。鑒于目前鄉鎮人員編制壓縮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較少的現實,[2]建議采用聘請雇員制的方式解決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員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時期內,政府以契約管理的形式直接從社會各界吸收一些具備專業素質的稀缺人才,從事特定領域、特定崗位的專業工作,不占用行政編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與服務效率,能直接投入運作并能較快得產生效益。聘請農業技術人員實行與家庭承包制相同的體制,通過合同方式,將技術推廣的各項指標承包到村、到戶,其工資報酬可從財政技術推廣經費中列支,近年來一些區、市中已經有初步嘗試,效果不錯,建議在總結提高的基礎上應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構建適應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下的“產、學、研、推”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研發推廣體系。以市場化原則經營農業科技推廣,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針對家庭對農業科技的強烈需求和自身資金和規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農業科研單位以及群眾性科技組織、農民技術人員相結合,建立“產、學、研、推”一體化的研發和推廣體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平臺[3]搭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以擴展平臺、延伸網絡、放大窗口為重點,推進利用電視、電話、電腦三種信息載體的“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深入實施金農工程,建立市、縣兩級農業信息網絡中心,積極探索農業信息與農業技術推廣密切結合的成功之路。一是開設定期和不定期農民技術指導培訓平臺。針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較少,科技推廣人員難以做到進村入戶和田間地頭現場技術指導的狀況,圍繞青島市農民的主要技術需求,定期和不定期開展農民技術指導培訓,尤其是在播種、植保、追肥、搶收的關鍵季節,開展農民技術指導培訓,這一平臺既可以緩解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農民的應急的技術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鄉平臺。送科技下鄉這是支持農業發展的實際舉措,送科技下鄉是由政府號召各部門,圍繞服務三農,利用各部門的行業優勢和職能特點,下鄉為三農提供推免費服務,免費給農民傳授科普知識,推廣農村實用技術,指導農民科學育種、科學施肥、科學種田,指導農民畜牧業和漁業的科學養殖,幫助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此類“送科技下鄉”活動,在我國已經實施多年,越來越受到農民朋友的喜愛和歡迎,隨著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民對“送科技下鄉”的需求更加強烈,在新的形勢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鄉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要緊密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突出當地特點,充分發揮科技下鄉的實效性。三是優化12316“三農”熱線電話咨詢平臺。12316“三農”熱線讓廣大農民群眾用電話這種最簡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專家級的農業技術服務,讓農業專家通過最便捷的方式為農民群眾服務。我國已經開通12316“三農”熱線多年,運行效果不錯,受到了普遍好評。目前要在優化平臺上下功夫,要注重“統”、“分”結合?!敖y”就是平臺統一集中建設、統一集中全市農業方面的專家和各有關職能部門的熱線電話、統一標準、統一服務內容、統一數據庫、統一監管;“分”就是市、縣、鄉三級分級受理、分級解答、分級服務,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詢問各級專家,熱線應靈活轉接,滿足農民的急需。為調動專家的積極性,建議建立“三農”熱線服務專家獎勵補助機制,提高專家的服務效果和熱線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完善農業科技救援110平臺。我國從2009年起農業科技110服務平臺成立并進入了運行。農業科技110是一種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農業生產有困難,農民求助?打個電話、發個短信就能上門服務幫你解決難題,或者通過農業遠程視頻診斷系統,農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和專家請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專家資源、快速反應、和主動服務上優化110服務平臺上下功夫,發揮更有效地作用。五是優化農經網絡信息查詢平臺。由農業委員會主辦和農村經濟信息中心承辦的我國農經網,是在全國建的比較早的網站,內容比較豐富、新穎、有特點的網站,設有農業信息、農產品加工及儲藏、畜禽、水產疾病診斷及防治、作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新產品新技術咨詢、冬季棚溫多高為適宜等欄目,發揮整合數據,全方位、多角度地為農民群眾提供生產、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識。但目前由于農民家庭上網的普及率還不很高,網略瀏覽率必然受制約,當前要優化提高的同時,加大宣傳的力度,為農業科技服務發揮更大的作用。
要緊密結合我國的實際,對適合我國地區發展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加大選育開發的力度。要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種技術育成與推廣中心”,組織有關專家開展聯合攻關,重點在農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養殖良種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創新利用技術等方面的技術研究開發,構筑以分子育種技術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種技術體系,開展農作物、林草、畜禽與水產育種和繁育技術研究,創造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新種質,培育優質、高產、多抗的各類農業新品種。二是主要農作物的病災和動物疫病防治關鍵技術中心。積極依托各級科研機構并與代表性企業聯合,針對我國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及動物疫病防治中的疑點、難點開展技術攻關;探索“產、學、研、推”一體化的合,作新方式。針對我國主要農作區農藥、化肥、農膜、重金屬污染狀況,研究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重點對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施肥技術進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蟲害的生防技術以及使用農藥、化肥的減量化技術;研究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究農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術。三是建立農業節水技術育成與推廣中心。重點加強節水高效農業技術集成研究,通過技術集成與理論研究,形成以農藝、生物、化控、工程綜合配套的節水高效農業理論與技術,發展現代節水灌溉農業與現代旱作節水高效農業。任務目標:建立適用于不同生態區、不同作物的抗旱節水高效模式與經濟灌溉模式;提供1一2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生物新制劑并實現產業化;研制1一2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化學新制劑并實現產業化;提供不同生態區節水工程優化設計與配套設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與安全檢測及質量控制技術中心。重點加強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與安全檢測、質量控制技術的研究。通過對我國主要肉豬品種的胭體品質和肉品品質的分析比較,結合國外的方法確定分級依據和指標,建立肉豬分級技術和分級分割標準和操作規程,提高肉豬服體分級速度;使肉豬的生產、屠宰、加工和銷售標準化,按質定價;標準和操作規程的實施,可杜絕注水肉、劣質肉,確保豬肉安全優質;提高豬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基于生物傳感器的冷卻肉微生物安全預測預報技術。重點研究冷卻肉貯藏過程中引起冷卻肉腐敗的主要微生物菌相變化規律;建立冷卻肉微生物預測模型,建立一套預報系統,預測冷卻肉的貨架期;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冷卻肉鮮度測定的生物傳感器的研制與檢測方法研究。調動民間科研機構和合作組織的積極性鑒于目前我國在農業技術指導和推廣人員較少,不適應廣大農戶的要求,難以做到進村入戶和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科技推廣公益性與市場化運作的獲益不適應的問題,建議積極的借鑒國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導,農業合作組織和民間科研機構廣泛參入,構建新型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主要內容:一是廣泛調動國內外民間科研機構的積極性,讓其充分發揮作用。二是積極地推廣農業合作組織,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在我國發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區發展的好,一些地區發展滯后,合作組織可以解決一家一戶不容易做到的在種植、病蟲害防治、農場品生加工方面的技術難題,要積極地借鑒國外一些國家的經驗,努力培育合作組織的發展。大力實施農業科技人才支撐戰略[4]堅定不移的大力實施我國農業科技人才支撐戰略:一是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培養造就具有戰略視野,敏銳把握學科前沿,具有良好學術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帶領團隊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的農業科技領軍人才。二是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打造具有明確穩定主攻方向、特色鮮明、競爭有力、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和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團隊和骨干創新人才。三是積極引進高層專家。四是加快急需緊缺專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促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總量大幅增加、素質逐步提升、結構有效改善、環境不斷優化。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交流。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推進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開展合作研究、聯合開發和合作經營,以及創辦高新技術產業等形式的國際合作,取長補短。積極參與世界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分享世界農業科技進步的成果;緊密圍繞我市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國際農業科技發展的脈絡和走勢,全面了解世界農業科技的前沿和熱點,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科學方法與管理經驗,加速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步伐。
- 上一篇:科技教育論文:美育在科技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科技共享論文:地方科技資源的共享芻議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