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品開發營銷促進國內外合作論文

時間:2022-05-10 09:56:00

導語:旅游產品開發營銷促進國內外合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產品開發營銷促進國內外合作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研究方法;旅游空間流結果與分析;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際上對背包旅游的關注約有40年的歷史、國內對背包旅游的關注較晚,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相關文獻、目前尚未出見針對洲際背包游客旅華路徑選擇規律的研究、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2份、中國疆域廣博,氣候差異大,地質地貌種類獨特,民族眾多,文化多彩,歷史悠久、在華城市間流動、洲際背包客選擇較多的輻射類和特色類城市有一個共同點,即擁有世界遺產級旅游產品、背包游客首先離開客源國或者是捆綁國、游客選擇目的地時存在3種情況、中心城市之間擁有高級別旅游吸引物的小型城市可能成為背包旅游目的地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以西安和桂林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總結出了洲際背包客旅華空間流動模式。從國際視角研究發現游客選擇目的國的3種情況。從國際、國內視角研究發現洲際背包客旅華路線規律。研究結論對旅游產品開發營銷有指導意義,彰顯了旅游產品開發與營銷中國際合作、國內合作的重要性。世界遺產級旅游產品對洲際背包客的強大吸引力不容忽視。

[關鍵詞]洲際背包客;入境前后旅游空間流;國內旅游空間流;捆綁國

1引言

國際上對背包旅游的關注約有40年的歷史。在其界定上,皮爾斯(Pearee)和墨菲(Murphy)根據其旅游行為特征對其定義。烏利雷(Uriely)認為背包旅游是一種旅游形式(form)。科恩(cohen)認為20世紀60年代的背包客逃避主要旅游區,追求融入接待國文化。在背包旅游的經濟意義上,費爾斯與荷恩(Firth&Hing)探討了背包客的行為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特納與艾施(Turner&Ash)討論了背包旅游對基礎設施、旅游目的地建設的推動作用。斯科文思(scheyvens)探討了背包旅游與欠發達國家經濟與環境發展的關聯。漢普頓(Hampton)分析了背包旅游者對發展目的地經濟的意義。在旅游行為研究上,皮爾斯與宋(Pearce&Son)對比了澳大利亞背包客與國際學生的旅游行為,凱恩與金(Kain&King)探討了背包客對澳旅游產品的選擇。在旅游線路上,萊利(Riley)討論了背包客旅游對旅游線路開發的推動作用。威斯伯恩(Washburn)探討了背包客對線路的線性尋找問題(BLSP),并提出以動態程序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學者們對背包客的人口特征、形象、旅游動機及社會互動等進行了多方位研究。國際上對背包旅游者路徑選擇的研究尚未見到。

國內對背包旅游的關注較晚,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相關文獻。盛蕾介紹了背包旅游的內涵、類型及特征。李春穎、黃遠水將國外背包旅游研究的多維視角歸納為三大類,即背包旅游及背包旅游者特征、背包旅游對旅游接待地影響、旅游接待國對背包旅游的態度。蘇紅霞、馬耀峰分析了旅華背包客出入境口岸的選擇,提出了不同旅游偏好的背包客對相應類型旅游吸引物有先睹為快的傾向。白凱、馬耀峰研究了環境感知因素對旅華背包客旅游決策的影響,提出旅游目的地感知因素對旅游者決策行為影響高于客源國環境感知因素。楊建美、朱璇重申背包旅游對貧困地區的經濟貢獻。朱璇通過回顧文獻,討論了背包旅游者的概念、動力學機制及其行為特征,追溯了背包旅游演化的軌跡;認為背包客是中國現實國情下具有先導作用的旅游者,主張優先開發背包旅游市場。

目前尚未出見針對洲際背包游客旅華路徑選擇規律的研究。旅游路徑的選擇是從地理學角度研究旅游流空間規律。本項目對洲際背包客來華前、中、后空間移動規律的研究將空間的范圍擴大到了他國,彰顯了鄰國在旅游線路開發中不可忽視的意義;洲際背包客在華流動規律既突出了中國背包旅游熱點城市,又可成為這種目的地城市分類的依據。

2研究方法

本文從消費者行為學、行為地理學和市場營銷學角度來研究旅華洲際背包客。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一手資料,然后結合相關理論、數據,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問卷調查與游客空間流動模式相關的信息包括背包客的人口特征、之前背包旅游地區、本次入華前旅游國家、游華后去向、在華旅游線路、旅游方式、費用等。

問卷調查陸續在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間完成。調查地點選在西安和陽朔。西安是中國最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人文旅游資源的杰出代表。桂林的陽朔被譽為“背包客的天堂”,是中國洲際背包游客最為集中的地方,是中國自然旅游資源的杰出代表。調查地點選在西安和桂林的多個國際青年旅社(InternationalYouthHostel)。問卷中有一項確認旅游者的背包旅游身份。

3旅游空間流結果與分析

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2份。所調查的背包客來自22個國家,其中,男134人,女128人。平均年齡28歲。選擇與朋友出游的占31%,伴侶30%,家人20%,其余19%。所調查的背包客中223人來自歐洲,23人來自美洲,16人來自澳洲(表1)。絕大多數(94%)游客來自歐美,路途比澳洲更為遙遠,這些游客的旅游線路決策能夠更為典型地反映大尺度國際旅游的空間流動特點。英國游客歷來對文物古跡類旅游產品興趣較大,這一點在所采訪到的英國旅華背包客數量中得到了體現。

262名洲際背包客中有130名在游覽中國之前(后)還游覽了其他國家(圖1),其中,入華前(后)游覽最多的國家前5名為泰國(46人)、越南(42人)、蒙古國(38人)、俄羅斯(32人)、澳大利亞(29人)。其他游覽較多的國家還有老撾、新西蘭、印度、柬埔寨、日本、尼泊爾等。洲際背包客人華前游歷最多的國家是蒙古和俄羅斯,而人華后游歷最多的國家為泰國、越南、澳大利亞等9國。這些國家中除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外,其余都是中國的鄰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位于澳洲,與中國一水之隔,同屬亞太地區,是航空線路上距離中國最近的洲際國家。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毗鄰中國或接近中國。這樣的結果符合最大效益原則。最大效益原則是在中小尺度旅游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同樣適用于洲際大尺度旅游。中國鄰國中只有韓國未能成為旅華游客選擇較多的旅游目的國。

將旅游目的國分為兩大類,即“捆綁類(inclusivedestinations)”和“排斥類(exclusivedestinations)”。捆綁類指背包游客在游歷中國的同時很可能一并選擇出游的國家,俄羅斯、蒙古、泰國、越南、澳大利亞等就屬于這個范疇。捆綁類國家又可以細分為兩類,一種是游客選擇中國在先,’選擇其他國家在后;另一種是游客選擇其他國家在先,選擇中國在后。先選擇的國家稱作“首要捆綁目的國(primaryinclusivedestinations)”,將隨后連帶選擇的國家稱為“附屬捆綁目的國(attachedinclusivedestinations)”。無論是首要捆綁還是附屬捆綁,這些國家最終都成為游客選擇的共同旅游目的國(comniondestinations)。一次旅游目的國相對較多是背包旅游的特點,因此國際線路合作開發在背包旅游中的地位更顯突出。在接受調查的背包客中,132名鎖定中國為唯一旅游目的國。中國疆域廣博,氣候差異大,地質地貌種類獨特,民族眾多,文化多彩,歷史悠久,無論是人文還是自然旅游資源都異常豐富,在中國,就旅游資源來說,游客會忙得不亦樂乎。無論是兩周還是四周的時段,都可以排得滿滿當當。尤其是背包客注重與當地人交往,喜歡探索新領域,旅游時段較長也不會感到無聊。圖2表示洲際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國時存在3種情況。A是只選中國,B是選擇中國和其他國家一起成為旅游目的國,C是選擇中國之外的國家。

3.2在華城市間流動

問卷調查了洲際背包游客在華旅游路徑,部分統計結果見圖3。從旅游造訪次數上來講,背包客對北京、西安、上海、香港、成都、平遙、桂林等城市的造訪率較高,從244次到53次不等(圖3)。來西安和桂林的洲際背包客對北京、上海、香港等中國一級口岸城市的造訪率最高,對廣州的造訪率明顯較低。造訪較多的城市還有成都、平遙、大同、昆明、拉薩、洛陽等。

從背包客在城市間的流動趨勢來看,分別以北京、上海、桂林、香港、西安5個城市為中心觀察背包客在這些城市與其他城市間的流動次數。以北京為中心,京西流(102次)、京大流(75次)、京滬流(45次)及京平流(35次)較多;以西安為中心,西京流(102次)、西平流(65次)、西滬流(65次)、西成流(61次)最為突出;以上海為中心,流動頻率較高的有滬西流(65次)、滬京流(45次)、滬桂流(45次),依次還有滬杭、滬蘇、滬香;以桂林為中心,流動頻率較高的線路是桂滬(45次)、桂香(42次)、桂西(40次)及桂成和桂昆;以香港為中心,流動頻率較多的線路是香桂(32次)、香廣(23次)、香滬及香京。

以北京、西安、上海、桂林和香港為基準(其中,北京、上海和香港是中國一級口岸,西安和桂林是所選案例地區),觀察以這5個城市為中心(出發點)時洲際背包客的流向特點,發現所流向城市可以歸納為4類(表2):一是口岸城市;二是輻射類城市;三是特色城市,即擁有很高級別旅游景點的城市;四是中轉城市。

洲際背包客在各個中心城市與重要口岸之間的流動都較多,說明大型口岸城市的重要地位。首先,它們是游客出入中國的起始點和必經通道;其次,這些城市同時又是聞名國際的旅游城市,旅游產品豐富、成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大型口岸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較為獨立,對周邊地區依賴較少,經常會帶動周邊地區旅游發展。

輻射類城市指中心城市之間的小型城市(如大同、平遙)以及中心城市周邊較大的旅游資源較豐富城市(比如成都、杭州、蘇州、洛陽)。北京與西安之間的大同、平遙人文旅游產品級別高,一個以世界遺產平遙古城聞名,一個以世界遺產云岡石窟聞名。成都、洛陽、蘇州、杭州屬于另外一種類型的輻射類旅游地區。這些城市坐落于中心旅游城市(西安、上海)的周圍,火車行程不超過半天,甚至短到一兩個小時。除了距離近以外,這類城市還具備自己突出的旅游產品,比如蘇州園林,杭州西湖,洛陽龍門石窟,成都附近的峨眉山,大熊貓保護中心等都是世界遺產級吸引物。輻射類城市對中心城市的依賴性較大,尤其是針對國際旅游。

以北京、上海、香港為中心城市時,相對應的西安、昆明、桂林等流向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距離中心城市較遠,不在輻射地區范圍內,也不屬于口岸城市。卻表現出較高的互動,這類城市在此歸為特色類旅游城市,因為這些城市具有頂級、享譽海內外的旅游產品,頂尖級旅游產品對游客產生的吸引力超越了時空、資金的限制,成為人選目的地。

擁有頂尖級旅游產品的特色旅游城市獨立性較強,深受洲際背包客青睞。

洲際背包客選擇較多的輻射類和特色類城市有一個共同點,即擁有世界遺產級旅游產品。區別在于輻射類目的地依附于中心城市,而特色類目的地獨立存在,在不依附于中心城市的情況下憑借其突出的旅游產品直接成為繼口岸城市之后背包客的首選目的地。

廣州缺乏高級別的人文或者自然景觀。問卷調查顯示,對背包游客來說,廣州的主要功能是中轉站。背包客一般都尋求低消費,寧可多花時間與體力,到達(離開)香港時在廣州中轉能夠節約不少費用。

背包游客首先離開客源國或者是捆綁國(一般為鄰國)從旅游資源豐富的口岸城市進入中國,然后可能選擇輻射類目的地,包括口岸城市周邊旅游區域和口岸城市與中心城市途中經過或接近的高級別旅游區,之后便進入旅游資源豐富且具有頂尖級吸引物的特色類城市旅游,特色城市的旅游范圍也可能向周邊景觀獨特的高級別旅游區輻射,最后背包客再次選擇口岸城市出境,回到客源國或者進入其他國家繼續旅游。這是洲際背包客在中國觀光旅游的一般規律。

4結論

國際視角研究發現,游客選擇目的地時存在3種情況,即選擇中國為唯一目的國、選擇其他國家為旅游目的國、選擇中國和其他國家一起成為共同的旅游目的國。此結論對旅游開發與營銷具有指導意義。當游客選擇中國時,要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需求,以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當游客不選擇中國時,要擴大宣傳,增進理解,減少溝通障礙,目標是中國早日進人游客選擇范圍,并入選其旅游目的地;捆綁式選擇中國的情況下努力使中國成為并保持首要捆綁式目的國,爭取贏得游客在中國停留更多時間,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贏得更多回頭客,贏得更佳口碑等。無論處于何種境況,中國旅游業都必須努力進取,有重點、有步驟地攻克所面臨的挑戰。

國際、國內視角研究發現洲際背包客旅華旅游線路的規律是從客源國或捆綁國出發,以旅游資源豐富的口岸城市為起始點,以高級別旅游景觀所在城市為主要目的地,中心城市周邊特色城市可能成為游客所選的次一級目的地。中心城市之間擁有高級別旅游吸引物的小型城市可能成為背包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不夠豐富的口岸城市不能夠成為背包旅游的熱點城市,但可充當中轉站。結論對旅游開發與營銷的指導意義是要確定分步走的發展目標,首先將所開發與營銷對象納入游客的旅游空間流動范圍(旅游輻射面),進一步的發展目標是增加輻射區域內目的地的吸引力,促使游客選擇中國國內的捆綁型目的地,捆綁區域內互惠互利,達到雙贏且持續發展。

兩種視角研究反映出在中國旅游產品開發和營銷中國際合作、國內合作的不可回避性和迫切性。洲際背包客趨向選擇世界遺產級旅游產品的特點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