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風景區旅游可持續經濟體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3 10:14:00

導語:發展風景區旅游可持續經濟體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風景區旅游可持續經濟體研究論文

摘要: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旅游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其在發展過程中,在資源開發、生態保護、消費方式上存在很多問題。造成了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嚴重影響了景觀質量。構筑旅游循環經濟體系是解決武陵源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循環經濟體系;模式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于中國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脈腹地,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楊家界自然保護區等各具特色的風景區組成,總面積為398平方公里,核心面積為264平方公里。整個風景區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境內奇峰林立、古木參天,集“峰奇、水秀、谷幽、林深、洞奧”于一身。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以其獨特的石英砂巖峰林旅游資源享譽全球,使其成為奇絕超群的勝景。1992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1]。2007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為中國首批AAAAA級旅游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高品位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1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3.35億元。旅游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但發展過程中在資源開發、生態保護、消費方式上存在很多問題,造成了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出現了水體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區人工設施泛濫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景觀質量。構筑旅游循環經濟體系是解決武陵源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是旅游產業拓展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后勁、塑造行業形象的重要基礎,是建設和諧旅游景區的最佳手段。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首次從系統論的角度提出循環經濟概念。20世紀90年代確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協調經濟與環境發展的循環經濟受到了國外學術界的大力關注,發達國家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思路。自1998年我國引入循環經濟迄今,已有許多學者對發展工業、農業、生態城市的循環經濟理論有了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環經濟引入到旅游業并對旅游循環經濟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旅游循環經濟進行了研究,對我國旅游業建立循環體系進行了理論的指導。

王蓉(2004)、李偉(2004)、鄒統釬(2005)、鄧念梅,魏衛(2005)、舒代寧(2005)、楊美霞(2006)、李慶蕾(2006)、舒小林,明慶忠,李慶蕾(2006)、顏庭干(2006)、唐世英(2006)等從不同角度、對不同旅游區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研究,對循環經濟理論在旅游領域的運用,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每個旅游區由于自然、人文環境的差異,旅游循環經濟模式也各不相同。筆者試圖在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旅游業發展實際調查基礎上,探討構建、實施旅游循環經濟體系的對策,以解決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促進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一、循環經濟理論概述

循環經濟是一種善待地球的經驗發展新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用科學的方法,把經濟發展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低的范圍內。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循環經濟的運行原則集中體現在“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上,簡稱3R原則。“減量化”原則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一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達到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從而減少污染。這一原則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方式;“再利用”原則要求產品的生產和包裝能夠以循環的形式被反復使用,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減少生產和消費中廢物的產生。這一原則可以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再循環”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資源,減少廢物品最終處理量,緩解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壓力。按照循環經濟的思想,“3R”原則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其根本目標在于減輕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經濟活動中避免或減少資源的破壞;在廢棄物的處理上,盡量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旅游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實施循環經濟是解決武陵源旅游發展與環境沖突的有效途徑

旅游業發展必須解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配套問題,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引發開發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武陵源景區在在旅游開發初期,由于環境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旅游規劃滯后,導致開發中布局不夠合理、資源破壞現象突出、過多招攬游客等問題,造成了景區廢物、廢水、廢氣的大肆排放,對當地環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區建造賓館、飯店、索道、升降機、公路、停車場、珠寶店、泡腳店等設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損毀了自然景觀面積至少10hm2以上。黃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毀壞了近1萬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園內原有的寧靜和清新,使得許多原生動物逃而遠之;天子山索道與百龍電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劇了對資源的破壞;核心景區內不合理建筑泛濫,嚴重影響景觀質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對核心景區的427戶進行了房屋大拆遷,拆除房屋13.4萬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萬立方米[7]。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旅游資源是一種有限的、稀缺的資源,其開發利用必須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意味著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頭控制資源的使用,降低生態成本,有利于解決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延長了旅游資源的使用壽命,實現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可以實現資源最優化利用,實現經濟、環境效益共贏

武陵源旅游業發展初期,采用傳統經濟的線性發展模式,對資源節約利用、節能降耗問題考慮不足。隨著旅游人數逐年增多,對電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資源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武陵源有230余家飯店,床位1.8萬張,平均入住率43%,武陵源景區內僅游客耗費的水約113.04萬噸/年;區內賓館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萬套。景區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資源耗費的一個方面,武陵源景區多年的雨天平均數約75天,年平均耗費135萬套雨衣,加大了垃圾產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計算,一年產生的固體垃圾量達1412.55噸,盡管區內設立了1206個固體垃圾箱,并標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樣,但事實上沒有進行分類回收,最終仍舊是集中填埋方式處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如此大的耗費不僅提高了旅游企業成本,同時增加了當地的環境壓力。武陵源環保部門資料表明,2005年武陵源景區年廢水排放量約203萬噸,年處理污水量為109.5萬噸,而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體,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嚴重污染,溪中巖石變黑,枯水期水帶腥臭。

旅游循環經濟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使旅游經濟的發展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實現資源的最優化。武陵源景區構建旅游循環經濟體系,采用節能、降耗等科學方法與手段從源頭減少資源的進入量,使物質在系統內被多次利用、循環,從而減少廢物的排放,既節約了經濟成本,保護了自然環境,還拉長了生成產鏈,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三)循環旅游經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最佳選擇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只有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實現持續發展。旅游業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持續發展原則。但是武陵源區同很多旅游區一樣,存在重經濟利益、輕環境保護的問題,特別是二者出現矛盾時,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問題比較嚴重,特別是旅游旺季時日客流量達3.76萬人次,遠遠超出了標準的日接待量1.8萬人次,過多的游客不僅給景區內帶來了植被的破壞、生物的消失,也使當地獨特的文化受到沖擊,純樸的民風被金錢至上的觀念所替代。在景區內除了獼猴、野豬仍有一定的數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動物幾乎消失。長此下去其結果是逐漸破壞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從根本上改善人類對資源、環境重要性的認識,糾正以往人們只重視經濟而忽視環境的錯誤,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良性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武陵源景區旅游循環經濟體系建設模式探討

旅游業與傳統的工業相比,使用原料品種少,產生的廢棄物相對單一,主要是電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廢棄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廢水、廢氣。所以武陵源景區內構建旅游循環經濟體系相對其他產業來說較為簡單,主要從以下環節入手。

(一)在開發階段,設法構建循環體系,減少生態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開發規劃階段,就要遵循減量化原則,減少水源、電能、土地、木材等物資、能源的使用,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資源代替污染嚴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景區游道、觀景臺、休息亭建設初期應全面使用節能設施和環保材料;景區開發時應合理規劃用地,減少對土地資源的使用和生態植被的破壞;在酒店建筑設計、室內設計與裝飾等方面充分考慮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

電能的使用在景區能源耗費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區開發中應充分利用太陽能代替其他產生污染或耗能大的電源,在景區內采用節能設施、材料代替耗能設備,如公共路燈、廁所燈可以用感應燈、無極燈和節能燈管。武陵源景區內酒店賓館空調耗能巨大,可以安裝節能器,減少電能的耗費。如深圳聯創公司生產的節能器,把它安在一個大樓的中央空調動力系統上,能減少約20%-40%的電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區各酒店和大型場所安裝節能器,一年可以節約42.38萬度電,減少50.85萬元的財政支出。

景區內可以設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統,對雨水、雪水進行收集,通過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減少自來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車、洗路、灌溉園林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區運營階段,盡量對資源進行多次使用,減少廢物的排放

在游覽經營階段,主要是資源的耗費和廢棄物的產生環節,即接待旅游者耗費的能源和產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階段應當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促進資源反復利用,以減少污染物產生量。

武陵源景區的各大賓館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帶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單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節約能源和用水,并減少洗滌劑對水資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館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節約成本84.75萬元,節約生物資源,減少污染物。景區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這樣就可以節約對135萬套雨衣形成的垃圾處理量,減少“白色污染”的產生量。景區內酒店的辦公用紙和景區政府的辦公用紙可采用無紙化辦公和網絡化辦公減少對紙張的耗費。對于游客丟棄的礦泉水瓶、易拉罐、膠卷盒等廢棄物可以進行分類回收處理后在景區內直接使用;對于不能處理的廢棄物可以運輸到周邊工業地進行處理,在其他產業鏈中循環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公務員之家

景區內賓館和居民產生的廢水是景區的主要水污染源,對酒店游客和當地居民產生的廢水可以建立污水處理場,采用物理和化學方法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澆灌景區的花草園林、沖洗廁所或用于洗車等,以達到資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島朝日對污水處理后的達標廢水進行回收利用,用于綠化及廁所沖洗,回收率達16%,利用達標的廢水代替自來水洗車、沖地,每天可節約自來水300噸,每年可節約自來水10.95萬噸左右。武陵源景區每年廢水排放量達200萬噸,若按深圳青島朝日對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武陵源景區一年可節約自來水32萬噸,可節約成本64萬元。這不僅可以為景區帶來經濟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減少景區廢水的排放量,減輕了污水處理的壓力。

旅游者在景區購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廣可重復使用購物袋,并退還不使用一次性購物袋的顧客部分金額等手段來引導顧客進行綠色消費,按80%的購物人數計算,將會減少226萬個塑料袋,減少22.6萬元的支出。

武陵源景區餐館剩余的糧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環圈進行有效處理,如可以送到當地農民養豬場做有機飼料進行處理或者建立沼氣池后重新產生沼氣減少其他能源的使用,產生的有機飼料和沼氣又可以作為新資源進行使用,把景區內部的廢物變廢為寶。

(三)對系統無法處理的廢棄物要借助社會層面實現再利用

張家界主要以旅游業為主,工業、農業處于次要地位。除了武陵源景區內部、景區與周邊產業建立旅游循環經濟圈外,還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大型旅游循環經濟圈。對于不可回收的廢棄物和自身無法消化的廢棄物可以與城市內相關產業相聯系或者與周邊城市進行外部大范圍旅游循環經濟圈。例如導游帶團使用后的廢電池、景區內部報廢的房屋建設設備要集中起來,運到城市工業處或者運輸到周邊城市產業處進行處理,使廢棄物變成資源進行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