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際旅游合作與互動綜述

時間:2022-03-06 04:27:00

導語:省際旅游合作與互動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省際旅游合作與互動綜述

摘要:近年來,黃河流域各省份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地域差異明顯、政策導向不同,缺乏旅游合作的機制。通過分析黃河流域各省份旅游業發展的政策,以及對區域旅游合作的訴求,提出優化旅游產業模式,構建黃河旅游經濟帶和制度化的旅游協調機制等全流域旅游合作和互動發展模式。

關鍵詞:黃河流域;旅游合作;政策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實行區域旅游合作和互動發展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開展區域旅游合作與互動發展,可以形成一批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在帶動人流加速流動的同時促進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科學合理配置,進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向縱深發展[1]。

面對旅游業競爭的日益激烈,黃河流域各省份都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改善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目前,黃河流域旅游發展在全國的地位還比較低,區域旅游合作和互動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各省區旅游資源重復開發、重復建設和盲目競爭現象嚴重[2]。由于旅游開發缺乏區域聯合、整體協作,沒有形成區域共享品牌,產品開發粗放,使黃河“黃金旅游線”的價值未能得到很好地體現。本文以黃河干流流經的四川、甘肅、青海、寧夏、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省域為研究單元,試圖把黃河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分析黃河流域旅游業發展梯度差異性,提出應根據流域整體和各地旅游業發展實際需求,發揮政策合理導向性作用,以促進區域內旅游經濟良性發展。

一、文獻回顧

區域旅游合作與互動發展是旅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將區域旅游合作作為一種改革思想提出來,關于地方旅游的合作、區域旅游的合作等研究,涌現了大批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內容包括區域旅游合作的理論、區域旅游合作的內容、區域旅游合作的類型以及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演化等。對黃河流域的旅游合作與互動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的城市之間合作,而對大尺度跨省區域旅游合作的論述很少,研究多從行政地域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把流域作為一個完整地域進行研究的并不多見。

與長江流域旅游合作與互動發展的研究相比,專家對黃河流域旅游合作與互動發展的關注要少得多。目前,只有薛寶琪、范紅艷(2007年)針對整個流域提出了構建大黃河旅游走廊的設想[3]。其他的如毛笑文、蘇建軍、郭炎、曹新向等對黃河上游、晉陜豫、鄭州黃河濕地、開封黃河等的開發提出了一些看法[4-7],但都比較零散。因此,關于黃河流域的旅游合作和互動發展也只是處在設想階段,許多具體的措施還需要去落實,需要進一步完善。黃河流域旅游的整合發展還沒有得到學界和業界的足夠重視,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黃河流域各省份旅游業發展現狀

黃河流域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沿黃一線的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四省,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區,全國七大古都在黃河沿線有四個;全國三大聞名石窟都散布于黃河沿線;全國五岳名山在黃河沿線居其四;黃河沿線有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54個,占全國的29.5%;有4A級旅游景區100余個,占全國將近25%。黃河流域還有許多共生、共享旅游資源,如豫晉交界處的太行山地、秦晉交界處的黃河壺口瀑布、豫陜之間的黃帝文化、魯豫之間的孔孟文化和水滸文化等。不僅如此,流域各省旅游資源各具自身明顯的特色。

四川是國內旅游景點最多的省份,童話世界九寨溝、國之瑰寶大熊貓、古蜀文化三星堆已經成為四川省三大國際旅游品牌,甘肅的絲綢之路、長城邊關,河西四郡、大漠孤煙,黃土高坡、甘南草原,青海的高原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充滿傳奇色彩與浪漫神韻,寧夏古老的黃河文化、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山西的黃河風情、宗教朝覲、尋根祭祖、晉商民俗、太行山水、邊塞文化,陜西豐富的歷史文物、革命文物,險峻的華山;秀麗幽靜的終南山,富有浪漫色彩的驪山;河南的古文化、黃河、少林寺、太極拳、尋根覓祖、洛陽牡丹、開封菊花,山東的齊魯文化、山岳湖泉、濱海港灣沙灘、革命老區等各具特色,為其發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一)旅游發展迅速,但在全國的地位不高

目前,旅游業在沿黃各省份(自治區)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世紀以來,不論是旅游接待總人數還是旅游總收入,沿黃河9省份(自治區)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后各地的增長速度都非常快,其中山東、河南、四川旅游一直都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勢頭,顯示出了巨大的前景和發展潛力。但總體來看,黃河流域各省份出了山東、四川之外,其他各省旅游發展水平都處在全國的中游或下游地位,尤其是上游的青海、甘肅、寧夏等省份。

(二)流域內各省域間旅游業發展差異大

盡管沿黃河各省份(自治區)旅游業都取得驕人的成績和迅猛的發展,但從橫向范圍看,流域內旅游發展的差異性非常明顯。黃河流域9省份(自治區)中旅游業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山東省,其次是四川省和河南省,陜西、山西、內蒙古幾乎處于一個階梯上,而青海、甘肅、寧夏旅游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不論是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國際旅游接待人數,還是國內旅游收入和國際旅游收入,黃河流域9省份(自治區)的旅游發展具有明顯的梯度差異,大致可以將沿黃9省份(自治區)旅游的發展分為三個梯度,第一梯隊為山東、四川,入境旅游、國內旅游水平都比較高,第二梯隊為河南、陜西、山西、內蒙古,入境旅游、國內旅游水平一般,第三梯隊為青海、寧夏、甘肅,入境旅游、國內旅游水平都較差。

三、黃河流域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差異分析

眾所周知,旅游業的發展和眾多因素密切相關,但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實行政府主導型的旅游發展策略國家中,以政策為主的制度性因素對旅游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游產業政策和旅游經濟發展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誠然,黃河流域各省也不例外。流域內9省份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地提出了適合各省內旅游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五”時期黃河流域各省旅游業飛速發展及所取的成績就是很好的證明。邁入新的五年規劃期,黃河流域各省紛紛在“十五”時期旅游業計劃目標完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目標,引導旅游業合理發展,以確保其呈現健康、穩步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為提升旅游業發展的競爭力,各省份(自治區)在“十一”五旅游發展規劃中都提出了區域旅游合作的訴求,這就使黃河流域旅游的合作和互動發展有了堅強的基礎。

在新一輪旅游產業規劃中,黃河流域各省(自治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分別提出了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目標。這些核心目標具有如下特點:同一梯度內各省(市、自治區)旅游業發展目標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在不同梯度的省份之間,旅游產業發展目標則體現出明顯的導向差異性。第一梯度的山東、四川在新的五年規劃期內要建成旅游強省,充分展現旅游經濟優勢,處于旅游業發展的相對成熟階段;第二梯度的山西、內蒙古、陜西、河南等省積極地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和旅游經濟優勢,處于旅

游業發展轉型期的成長階段;第三梯度的青海、寧夏、甘肅則要進一步實現自身資源優勢,打造成獨具特色的國內或國際性旅游目的地,處于旅游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可見,在現行旅游產業政策的指導下,不同層級內的省份分別處于旅游業發展不同階段,流域內旅游產業發展結構呈現出“243”的不規則菱形模式。與此同時,其旅游合作也體現了自己的特色,處以第一階梯的山東、四川除了國內的旅游合作,已經把眼光瞄準了國際市場,第二梯度的山西、內蒙古、陜西、河南則在積極地同國內旅游市場進行合作,而甘肅、青海、寧夏已經意識到了旅游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就整個流域來說,只有源頭和入海口兩個旅游經濟強省來帶動流域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發展動力明顯不足,很難使旅游業保持長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必須通過各自特色的打造和合作實現互動發展。

四、黃河流域省際旅游合作互動發展對策

(一)優化旅游產業模式,帶動經濟整體發展

根據流域內各省份旅游產業發展現狀以及資源賦存狀況來看,黃河流域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可以由目前的“243”不規則菱形模式轉變成“63”模式,這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就目前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而言,處于第二梯度的河南、陜西、山西、內蒙古等憑借自身的優勢,近年來旅游業發展非常快,而且各省份都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加上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具有加快實現向旅游經濟強省跨越的可行性。處于第三階梯的甘肅、青海、寧夏,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吸引力較強,加之對外旅游業開放較晚,旅游市場具有很強的神秘性和吸引力,這為其旅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相信,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黃河流域旅游經濟會不斷的優化,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種跨越式發展除了和旅游資源、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旅游產業政策。政策的制定要本著充分發揮省內旅游業的比較優勢,最終引導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原則。除此之外,區域旅游的合作與互動發展也是加快旅游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旅游合作與互動發展實現區域之間旅游資源的優勢互補、拓展發達地區的發展空間、帶動欠發達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使流域內處于“引擎”地位的省份數量增多,且地域分布更合理,能夠充分發揮旅游經濟強省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流域內旅游業的協調發展。

(二)以黃河為主線,帶動流域經濟互動發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沿線不同地域的旅游資源特色雖然差別很大,但都是依托了黃河文明這一背景而產生和存在的,都深深地打上了黃河文明的烙印。如今黃河在各省份(自治區)旅游業發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四川之外,沿黃的各省份(自治區)都把黃河旅游作為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政策保證加上黃河紐帶,使黃河流域旅游的合作與互動發展有了堅強的基礎。因此,流域內的旅游合作和互動發展應以黃河為主線,以沿線旅游資源為基礎,以旅游中心城市為節點,以黃河文化為主線,以一體化交通體系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區域特色優勢,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在發揮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的同時,聯合開發國內外旅游市場,構建無省無界、有區無障、市場一體、產品多樣、品牌共鑄、資源共享、合作互贏的新型旅游聯合體,推動整個流域旅游的互動發展。

(三)建立制度化的旅游合作協調機制

目前,在黃河流域一些省份(自治區)之間已經建立了一些旅游經濟合作組織,如黃河流域旅游經濟合作區、“中國黃河龍門-壺口旅游協作區聯誼會”、黃河金三角旅游協作區、沿黃城市旅游文化合作聯盟以及涉及整個流域的黃河經濟協作區等,對黃河流域旅游的協調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沒進入實質階段。

第一,黃河流域旅游的合作和互動發展應從政府層面出發,在交通部、發改委的指導下,以黃河經濟協作區為基礎,建立黃河旅游合作協調委員會,專門負責研究策劃、統籌規劃、聯系溝通、指導實施、信息服務、政策法規咨詢等方面的工作,推動和引導黃河流域各省區旅游合作全方位、多層次、有效益地進行。

第二,為了確保黃河旅游合作協調委員會能夠真正起到組織協調的作用,必須將其構建在超行政區權力的機構框架之內,使之具有實質的協調“權力”,建議由各省區政府領導擔任黃河旅游合作協調委員會成員,由各省區旅游行政主管部門領導擔任黃河旅游合作協調委員會下設辦公機構的成員,制定完整的合作章程,依法簽訂各種合作協議來保證合作行為。

第三,建立區域旅游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由各地輪值主持,研究和探討區域旅游合作的重大問題、具體策略和措施;定期召開旅游資源及旅游產品開發研討會,共同探討與解決旅游策劃、規劃及項目運作、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盡量避免出現低水平的雷同產品,努力使旅游開發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建立固定的聯絡機制,各方指定日常工作的聯絡處,負責各地旅游合作交流的日常工作;建立和完善各地旅游投訴、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建立“黃金周”和重大節假日的旅游預警機制及重大事件通報制度。

參考文獻:

[1]環渤海區域旅游合作的前景與意義[EB/OL]./z/20080227/n283726.shtml.

[2]薛寶琪,范紅艷.黃河沿線旅游資源開發整合研究——對建設大黃河旅游走廊的構想[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5):496-501.

[3]薛寶琪,范紅艷.黃河沿線旅游資源開發整合研究—對建設大黃河旅游走廊的構想[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5):496-501.

[4]蘇建軍.晉豫陜黃河金山角區域旅協作建設構想[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1):123-124.

[5]沙愛霞.西安—蘭州—銀川泛三角區跨區域旅游合作開發研究[D].寧夏大學,2005.

[6]郭琰.鄭州沿黃河旅游的開發思路[J].中州大學學報,2003,20(3):32-34.

[7]曹新向.開封黃河段旅游開發設想[J].國土資源與研究,2003(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