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當代生態旅社的發展
時間:2022-04-14 02:50:00
導語:小議當代生態旅社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999年是中國國家旅游局規定的生態旅游年。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熱"將在全球興起。就在人們為我國旅游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若狂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游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特別是目前有的人打著生態旅游的旗號,而實際上卻做著破壞環境的旅游。因此,必須對生態旅游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出生態旅游的法制法規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態旅游成為對旅游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以此來保護我們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使旅游業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一、生態旅游概念的衍變與真正內涵
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業。1988年,給生態旅游的定義是: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觀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察和享樂旖旎風光和野生動植物。這時期生態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種旅游業中的"復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觀念。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覽而不是去現代的城市和海濱度假,強調發展旅游業中對自然景觀的開發。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并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游資源為代價,剝奪后代人本應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為后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并且,生態旅游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游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真正的生態旅游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游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游背道而馳的。同時,生態旅游也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需要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多學科的論證,方能投產。需要認真研究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承受能力。否則,將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干擾和破壞。同時,生態旅游應該把環境教育、科學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核心內容,真正使生態旅游成為人們學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大學校。
二、我國生態旅游的現狀
生態旅游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據前不久召開的世界生態旅游大會介紹,生態旅游給全球帶來了至少200億美元的年產值,生態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潮流。
我國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條件:一是擁有巨大的客源市場,且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對生態旅游的需求將不斷增長;二是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截至1997年底,我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932個(列為國家級的124個),被正式批準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有14個。這些保護區集中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最精華的區域,是生態旅游的理想處所。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到12個。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年總旅游人次近2500萬,年旅游總收入近5.2億元。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龍頭"。
但由于我國的旅游業開發史較短,目前尚為發展中國家旅游開發模式。人們對旅游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游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游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于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黃龍鈣華堤已開始退化、變色。如再不采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巖溶湖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對旅游洞天開發利用還處于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一發現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開發。開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數,過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內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開得過大、過長,加速洞內外空氣對流,人們呼出二氧化碳氣體破壞了巖溶洞環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游資源。許多地方在開發這一旅游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捕亂殺,有的賓館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種瀕臨滅絕。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于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四季常綠的云南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由于大搞毀林形式開荒,以林為能源,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的風景區出于經濟目的,熱衷于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修建旅游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示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調查顯示,在已經開展旅游的保護區中,僅有16%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有的保護區連一臺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根據科學監測對游客數量進行控制的保護區僅占20%,一些保護區已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甚至有23%的保護區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游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里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游現狀調查顯示: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于開展旅游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旅游資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和城郊的一些風景區受到沖擊。有的地方在風景名勝區鄰近蓋工廠、辦企業、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有的景區對名勝古跡隨意修葺,在山林古剎安置電器設備,鋪設人造大理石、地磚,人工修整痕跡過重,與其"自然本色"極不和諧;有的景區不顧環境、條件,亂建寺廟、佛像和不倫不類的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游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據旅游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準。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湘區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3,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準3.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并出現酸雨酸霧。我國水污染的范圍也在擴大,全國135條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條嚴重污染,其水質連灌溉標準都達不到,更談不上飲用標準了。如飲用滇池水源的地區,已成為昆明市傳染病和許多疾病的高發區。黃河斷流達266天,87%的河段水質達四級污染,尤其是近幾個月來,黃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嚴重污染,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醬色的污水散發著刺鼻的異味,魚已死光,連澆地都不能用,對河南省沿黃河各城市飲用水造成危脅。這是黃河歷年來發生的最嚴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旅游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游游到哪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垃圾隨處可見,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開辦旅游的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問題也是日趨嚴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氣污染。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游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開展生態旅游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生態旅游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游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游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主要措施: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于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么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一這點。
- 上一篇:深究內部審計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 下一篇:議我國旅行社經營體系調整的目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