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的整合與策略詮釋

時間:2022-05-20 11:48:00

導語:旅游資源的整合與策略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資源的整合與策略詮釋

論文關鍵詞:蘇北旅游資源整合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了蘇北旅游資源整合屬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蘇北旅游資源的整合策略,以期為蘇北旅游業的一體化發展提供戰略支持。蘇北旅游業和同省的蘇南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蘇北旅游資源開發落后,特別是整合意識淡薄。

回顧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市場的競爭已經由景點競爭、城市競爭和線路競爭發展到區域旅游經濟一體化的聯合競爭階段,創新和聯合已成為21世紀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兩大主題。因此整合區域內的旅游資源,突出特色,形成區域旅游發展合力,不僅是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各地方共謀多贏的必然選擇(王雯雯、郭尋、吳忠軍,2006)。

經濟發達、資源富集的蘇南旅游業在“長三角無障礙旅游協作區”合作模式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而蘇北地區遠在輻射區之外,尚未形成有效的區域旅游合作與組織形式(司緒華、馬曉冬、范淑青,2007)。區域旅游資源整合是區域旅游合作的一個“橫截面”,是其核心實踐形式,本文從旅游資源整合的角度探討蘇北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路徑,以期促進蘇北旅游業的提檔升級。蘇北地區同屬江淮平原,山水一體,地緣相近,旅游市場關聯度較大。整合蘇北旅游資源,可以展開新的資源配置和產品組合,實現蘇北旅游資源優勢品牌化、價值最大化和蘇北旅游業的高效協作,最終提升蘇北區域旅游業的整體優勢和綜合競爭力。

蘇北區域旅游資源整合屬性分析

(一)旅游形象的感知整體性

江蘇是文化大省,凝聚了幾千年的歷史精髓,蘊涵了無數人的智慧結晶。一條大江把江蘇劃為蘇南蘇北兩部分。歷史上江蘇省的形象具有分裂性,在大家的感知印象中,江蘇被分成蘇南和蘇北兩塊區域,蘇南是魚米之鄉、發達地區的代名詞,而相反,蘇北成為落后的標志。這只是人們意識上的誤差。實際上,蘇北經濟相對于全國來講,仍處于較高發展水平,但因此卻促進了人們對蘇北地區感知形象上的一致性與統一性。地理和經濟的因素為蘇北旅游形象的整體塑造奠定了先天的基礎,成為蘇北旅游整合發展的優勢。蘇北作為我國南北交界的區域,汲南北文化之精華,取長江淮河之靈秀,攬黃海東海之廣闊,得富饒平原水鄉之養育,形成獨特的蘇北文化,經過整合鍛造,完全可以成為江蘇乃至東部地區旅游的一支奇葩。

(二)旅游資源的內在關聯性

蘇北地區天然的聯系緊密,地脈和文脈一致性較強,旅游資源本體存在明顯的內在關聯性。一是不同地區自然旅游資源天然的統一性。按照行政力量的劃分,蘇北各地分成若干區域,但自然旅游資源卻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單元,不可分割。例如,地處盱眙、洪澤、泗洪等蘇北三縣的洪澤湖,以及連云港、鹽城兩城市涉及的漫長海岸線。二是不同地區旅游資源具有緊密的文化聯系。例如,一個吳承恩依靠一部《西游記》就將淮安市與連云港市從西游記文化內涵上聯系起來。劉邦、韓信君臣與西楚霸王項羽爭霸的楚漢春秋更是把徐州、宿遷、淮安以及始皇東巡游點連云港緊密連在一起,韓國歷史名人張保皋更是成為連云港、淮安、徐州三城市旅游資源的又一重要結合點。旅游資源的內在關聯性要求遵循地理和文化規律,按照旅游資源的自身特點,打破行政區界,對蘇北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整合發展。

(三)旅游資源的特色互補性

蘇北五市是江蘇省旅游資源的富集區,集中了兩漢文化、山水海濱、生態濕地、珍稀動物、名人名泉和淮揚美食等品牌資源。徐州兩漢文化與戰爭文化資源獨特,人文景觀居主體位置;淮安的名人文化與美食文化享譽盛名;連云港的海岸旅游資源類型齊全,以花果山和海濱旅游為特色,景觀豐富;鹽城擁有獨特的海岸灘涂風光,發展生態旅游和海濱度假旅游前景廣闊;宿遷湖泊資源豐富,也是全國著名的酒鄉。由于蘇北五市的旅游資源具有先天的差異性,因而無形中產生了很強的互補性,形成了區域旅游整合發展的基礎。

蘇北各類旅游資源錯落分布,互為補充,既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又有區域內部的差異性。這是整個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的良好基礎,是區域內部旅游業競爭共存共同發展的優勢所在。

蘇北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策略

(一)塑造蘇北旅游整體形象

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越來越趨向于根據當地的整體形象信息,而非分散的產品信息(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2007)。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對某一旅游地的總體認識和評價,區域旅游形象是一個地域所有旅游產品的抽象概括,是開拓客源、吸引游客的重要環節之一。區域旅游整合要求根據區域旅游資源的總體特點和市場狀況,立足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制定旅游業的發展方向,確定區域旅游的整體形象,樹立品牌觀念。

雖然蘇北內各城市產生了一些旅游合作的舉動,但蘇北尚未形成合力,缺乏蘇北整體旅游形象的確定。根據前面對蘇北旅游資源的分析,本文認為蘇北旅游形象體系可以設計為:一是國際形象:漢朝風,民族情。突出漢文化,融入民族情感,升華蘇北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拓展蘇北旅游的市場感知力和影響力。二是國內形象:楚漢故里,名人之鄉。依托獨特的楚漢文化,借助強勢的名人效應,并融入以水為主題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使蘇北地區在全國旅游市場中獨樹一幟。三是省內形象:綠色心臟,休閑天堂。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休閑資源,吸引省內乃至周邊城市群的客源,塑造成為長三角的后庭院。借助蘇北的統一形象旅游整合區域內的旅游資源,打造區域最具競爭力的主題系列產品,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二)打造旅游精品線路

蘇北各市強強聯手,共同打造蘇北旅游黃金線路是適應目前旅游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依靠單一的旅游景點的單打獨斗很難創造優勢,只有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增強合力,實現旅游產業的多方共贏,促進蘇北區域無障礙旅游格局的形成。

首先,本區域應充分發揮楚漢文化的形象優勢,重點推薦“觸摸中華歷史,品味楚漢雄風”的精品線路,徐州的漢畫像石、楚王墓、博物館和宿遷的項王故里紀念館、鹽城北門漢代遺址、淮安的韓信祠和漂母祠、連云港的徐福祠、孔望山摩崖石刻等楚漢文化景觀,使之成為蘇北乃至江蘇的一張王牌旅游線路。其次,積極整合名人遺跡、戰爭文化、山海景觀、運河風情、明清小說等線路,擴大蘇北的旅游產品內容,構建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最后,為兼顧本地游客或散客出游,本區還應推介以短線為主的多功能旅游線路,以促使蘇北地區從以往的文化和自然觀光型線路向復合型旅游線路轉型,諸如開展生態旅游、民俗旅游、體育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會議旅游、商務旅游等多種旅游線路的整合開發。另外,隨著區域旅游聯合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本區也應積極響應與周邊地區旅游線路的聯合開發,如楚漢文化旅游資源與山東的孔孟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

(三)依托核心資源且輻射帶動

利用區域內或游線中價值較高或開發成熟的核心旅游資源,發揮其帶動作用,挖掘和整合其輻射范圍內的旅游資源,一方面服務于核心旅游資源,完善其旅游服務功能,強化產品吸引力,另一方面借力開發,實現區域旅游經濟的整體提升或旅游線路的充實。也可以將周邊景區與核心景區直接打包開發,使之成為豐滿、協調的整體(王欣等,2005)。

蘇北旅游資源眾多,不可能全面開發,要突出重點,并實施漸進型整合開發。應首先著眼于蘇北區域四個部分的核心旅游資源,即西北部的徐州兩漢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是指“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東北部的連云港花果山旅游資源,西南部的淮安系列旅游資源,東南部的鹽城兩大自然保護區即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和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旅游資源以其較高的價值度和較強的市場感知力完全可以成為蘇北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的切入點和引爆點,以此為據點,向周邊輻射延伸,帶動弱勢旅游資源的開發,捆綁包裝,形成蘇北四個旅游資源整合開發高地,四面突進,交叉滲透,進而形成蘇北旅游資源的網狀開發格局。

參考文獻:

1.段圣奎.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研究—以三峽庫區為例[D].重慶師范大學,2007

2.王雯雯,郭尋,吳忠軍.區域旅游資源開發整合研究[J].東南亞縱橫,2006(1)

3.司緒華,馬曉冬,范淑青.試論蘇北旅游長三角的構建[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5)

4.薛瑩.對區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2(2)

5.吳必虎,宋治清.湖北省城旅游形象初探—新天下之中[J].人文地理,2000,15(5)

6.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河西走廊地帶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思路[J].經濟地理,2007,27(2)

7.王欣等.旅游資源整合新論[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4)

8.李淑娟,隋玉正.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資源整合與開發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