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NGO項目在旅游區的發展
時間:2022-06-28 04:59:00
導語:國際NGO項目在旅游區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生態旅游目的地保護與發展問題的突出,部分國際ngo在旅游社區實施了以環境保護為主的發展項目。不同的階段項目有不同的重點,涉及替代能源、生活質量改善、社區能力建設等方面。總體上看來,其效果是積極的,推動了生態旅游社區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社區;國際NGO;雨崩景區
一、引言
國際NGO是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相對于政府間國際組織而言,它是指各國公民結成的跨國界的非政治性,不以營利為導向的民間社團。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出“生態旅游”,作為平衡保護與發展的一種理想手段,生態旅游得到了環境保護主義者、社區發展工作者的支持。由于其目的地大多位于自然環境優質且生物多樣性脆弱的欠發達地區,NGO有相當大的活動空間。國際NGO其財力、人力及專業性的優勢,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府和市場所不能提供的服務和功能,彌補了許多由于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而形成的空白區域,為生態旅游社區的良性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雨崩案例
(一)雨崩自然及文化概況
雨崩地處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帶,迪慶州德欽縣梅里雪山緬次姆峰腳下,濃縮北半球千姿百態的植被類型和生態景觀為一體,擁有眾多雪山冰川、高山湖泊、牧場草甸、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觀,其生物多樣性程度高。雨崩自然村分上下兩村,也稱雨崩一隊和雨崩二隊,隸屬于云嶺鄉西當行政村。全村共35戶,世居皆為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坐落在神山腳下的雨崩被認為是連接輪回世界的一個通道,成為內轉經的必經之路。這條已被藏族人走了700年且植被保存相當完好的內轉經點,至今仍然是不通電、不通車,物資全靠騾馬馱運。
(二)旅游發展歷程
雨崩旅游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91-2002年;2003-2007年;2008年至今。1991年前,雨崩在藏區名聲很大,但外人知道的甚少,直到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在雨崩村附近準備攀登卡瓦格博峰時發生世界第二大山難后,雨崩村才漸漸被外人所知,隨后少量徒步者、背包客等探險型旅游者開始進入雨崩村。2003年德欽縣主辦的梅里雪山文化年活動,一下子縮短了雨崩村和外來游客之間的距離,游客量從2000年的1725人增加到2003年7447人,此階段還處于社區自發參與旅游的階段。2008年6月迪慶州政府與云南省旅游產業集團正式簽訂了合作開發梅里雪山國家公園協議,并將雨崩劃歸到梅里雪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管轄,正式開始了景區建設,同年在雨崩設置了管理站,配備了四名管理人員。
在雨崩未開發之前,雨崩村民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耕業。而旅游開發后,雨崩人通過牽馬、住宿接待、經營小賣部、向導等方式參與到旅游中來,大多數人家基本放棄了去挖山貨、賣酥油的收入,旅游變成了他們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經濟來源。
三、TNC在雨崩的行動項目
TNC是大自然保護協會(TheNatureConservancy)的縮寫,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其使命是保護重要的陸地和水域,使具有全球生物多樣性代表意義的動物、植物和自然群落得以永續生存繁衍。1998年應云南省政府的邀請,該組織進駐云南,開始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同開展環保行動。
(一)行動方法的指導
任何一個NGO都有它自己的行動方法的指導,保護行動規劃(ConservationActionPlan,簡稱CAP)是TNC開展一切保護行動的基石。它由TNC等國際環境保護NGO的科學家們經過長期實踐而形成的一個邏輯性區域保護策略制定方法。TNC將這種基于自然科學指導的CAP方法帶到了中國,于2003年制定了《梅里雪山項目保護規劃1.0》版本,隨后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更正和完善,于2008年時制定了2.0版本,指導在梅里雪山開展的一切工作。該規劃將高山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珍惜瀕危動植物作為保護對象,對各保護對象的威脅因子進行分析,并對威脅程度進行專家評分。為對上述保護對象進行有效保護,TNC針對威脅制定了行動策略。
(二)旅游發展中TNC在雨崩開展的項目
1、第一階段(1991-2002年)
1991年的山難讓外界的目光投向這片土地,TNC應邀進入云南工作后,德欽成為TNC最早的五個項目點之一,在雨崩的項目也隨之啟動。2000年10月,TNC、迪慶州和德欽縣的政府聯合召開了“梅里雪山保護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在大會倡議下聯名致信國務院,遞交了“將梅里雪山作為禁登山”的請求。這次會議后不久的2001年,德欽縣人大常委會正式立法,禁止任何人再攀登這座藏民心中的神山,開啟了TNC和德欽政府的第一次合作。此外,2001年TNC在滇西北拉市海、老君山、香格里拉大峽谷等5地開展照片之聲項目,給村民發相機和膠卷,讓村民自己拍攝并講述圖片故事,雨崩有三位村民參與了該項目,拍攝身邊的環境、當地的生計方式。由此TNC開始進入雨崩社區,當地人稱呼TNC為“大自然”。
2、第二階段(2003-2007年)
這五年時間,是TNC與雨崩合作從磨合期走到蜜月期,在社區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建立起雙方的信任,項目主要集中在支持社區參與旅游、替代能源、生活質量改善這幾方面。
支持社區參與旅游:2003年逢“水羊年”,作為內轉經的必經之路,去雨崩的轉經人及游客猛增,這一年,TNC進行了三次挨戶調查(當時是26戶),摸清雨崩村民的民居接待能力,此后TNC根據實際需要,投入資金幫助雨崩村改善旅游接待能力。為加強村民與外界的溝通能力,2005年TNC分別在上、下雨崩兩村開辦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成人掃盲夜校,教習日常漢語。同年10月初,在TNC的提議和協調下,針對日益繁榮的旅游業所帶來的各種新矛盾和新問題,雨崩村制訂并開始實施新的《雨崩村村規民約》,包括自然資源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旅游業和社區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以期促進雨崩村原生態的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2006年年底,組織了西當村小額信貸部分理事會成員(包括部分雨崩村代表)到中甸、大理、麗江學習生態旅游、牽馬管理、客棧管理、游客管理等。
生活質量改善項目:在旅游發展初期,雨崩經濟條件很差,飲水、電力等硬件設施缺乏。2004年,TNC在雨崩選了一家示范戶安裝微型電站,給其他村民起到了示范作用,從此家家自行購買微型發電機,初步解決了雨崩的照明問題。2005年,家庭接待沒有廁所,TNC解決了6家民居廁所的問題。最讓雨崩人記憶猶新的是飲水工程,雨崩水資源豐富,但村子位置高、水流低,人畜飲水一直是問題,2006年TNC邀請德欽縣水利局技術員到實地探勘調查,由TNC、德欽縣政府共同投資,雨崩兩村投工投勞,解決了雨崩飲水問題。
替代能源項目:因雨崩屬于高寒山區,常年以木柴做飯取暖,為減少薪柴消耗,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TNC先后開展了替代能源和綠色信貸項目。2004年,TNC在雨崩村阿茸家安裝首個太陽能作為安裝示范項目后,又為村里18戶農戶安裝了太陽能。綠色信貸項目啟動于2005年,雨崩兩個村民小組均有參與,根據家庭需求,可貸2萬以下的資金,貸款期限18個月。這不僅減少了柴薪消耗,也為旅游剛起步的村民提供了周轉資金。
3、第三階段(2008年至今)
TNC從2007年起協助云南省政府在滇西北的老君山和梅里雪山推動國家公園的建設,探索新型保護地模式。2008年6月迪慶州政府與云南省旅游產業集團正式簽訂了合作開發梅里雪山國家公園協議,開始了景區建設,雨崩村成為梅里雪山國家公園里的一個重要景區。此后TNC開始了與梅里雪山景區管理局的合作,2008年11月,開展垃圾管理項目,垃圾清理回收項目分兩期實施,截至2009年底,完成歷史累積垃圾和新產生垃圾回收和清運共計72噸,并在此階段進行垃圾管理教育,開始實施村級垃圾管理制度。2010年10月黃金周,TNC向進入雨崩的游客發起了“低影響旅游活動倡議書”,收集游客對于垃圾管理的意見,并將游客意見反饋給社區和景區管理局。
四、TNC在雨崩的項目成效
(一)降低了旅游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
旅游就像一把雙刃劍,在開發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好的規劃和管理,對自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旅游活動的范圍和強度增加,旅游活動對其周圍自然生態環境的作用與影響更加明顯和強烈。雨崩景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的條件,一方面限制了游客的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每年幾萬人的“食”、“住”、“行”都在雨崩內,給景區造成了諸多環境壓力,較明顯的是薪柴消耗、旅游垃圾處理。TNC在雨崩開展的替代能源和垃圾管理項目,大大緩解了旅游給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強化社區參與旅游的主體地位
生態旅游特別重視社區參與和當地人受益,在發展中注意保護和提高當地居民的權益和福利。現階段雨崩景區旅游參與方的力量對比相對懸殊而且責權不明,政府和投資公司聯合來決定旅游開發;社區作為生態旅游的利益主體,缺乏知情權,無論是政治參與,經營管理還是資金投入和知識水平都處于劣勢,話語權微弱,無法保證利益的獲得。TNC作為非政府組織,由于其政治、財務、管理的獨立性,能客觀公正的關注民間訴求。TNC開展掃盲夜校教習漢語,協助參與《雨崩村規民約》的制定、馬幫制度制定的討論會等,在能力培養、資金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了社區的獲利能力,強化社區的主體地位。
(三)引導政府進行科學決策
TNC已有60年的歷史,是一個享有極高聲譽的國際性生態環境保護民間組織,擁有環境及其相關領域的優秀的科學家和學者,為政府提供相關的環境知識、科學的判斷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2004年7月,TNC參與由迪慶州人民政府組織,州旅游局牽頭的梅里雪山雨崩景區規劃策劃課題,基于TNC幾年來在梅里項目區開展的保護地規劃(CAP),在調研過程中為課題組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并最終形成《梅里雪山雨崩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策劃綱要》。同年10-11月份,TNC在征求協會內外各位專家對《迪慶藏族自治州梅里雪山保護管理條例(討論稿)》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通過書面的形式反饋給政府法律起草部門,其中有許多建議被采納。TNC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參與和影響政府決策,其專業性獲得政府信任并成為政策制定的咨詢者和建議人。
五、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際NGO在生態旅游社區開展項目,一定程度降低了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強化了社區在旅游中的主體地位,并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建議,在生態旅游社區的良性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國際NGO開展項目時仍面臨重重挑戰,筆者認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外部環境不穩定,受政治環境影響,且活動范圍有限;其項目理念和行動邏輯與地方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約項目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旅游利益誘惑巨大,保護進度趕不上旅游帶來的負面沖擊。總結TNC在雨崩的項目,為其他國際NGO在生態旅游社區開展項目提供了三點寶貴經驗:加強與當地政府的合作,增進雙方的溝通,建立足夠的信任;主動學習當地風俗、尊重當地價值觀,嵌入當地社會;根據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前瞻的眼光,因地應時開展項目。
- 上一篇:教育技術對教師的影響詮釋
- 下一篇:老年冠心病康復護理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