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旅游活動的審美意境

時間:2022-06-28 05:02:00

導語:淺論旅游活動的審美意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旅游活動的審美意境

摘要:旅游作為一種現代人釋放心理壓力、緩解情緒緊張、回歸自然和諧的生活境界的方式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成為現代人生命存在的有機組成部分。文章從探討人的需要出發,挖掘出旅游的審美意境與審美情趣,揭示認識旅游本質,可以挖掘出現代旅游活動更深層次上的意義,對于旅游活動的健康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需要;審美意境;旅游活動審美

中國自古就有旅游審美的傳統,旅游是人生的一種社會實踐,中國是旅游古國,曾有周穆王西游的記載。春秋時孔子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南朝梁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可見,旅游審美古已有之。

那么旅游審美活動是怎么產生的呢?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類價值體系中有兩類似本能的需要:一是沿著生物系譜上升而逐漸變弱的本能需求,稱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隨生物的進化而逐漸顯示出來的潛能,稱高級需要或心理需要。這兩類需要分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它們一個比一個層次更高。1954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探討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將其組成了七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人們外出旅游就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如為了身體健康的需要、為了獲得知識的需要、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等。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動中旅客希望滿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

第一,審美怡情的需要。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是多方面的,但實踐證明,審美需要是諸多需要中的優勢需要,愛美是人之天性,所以,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主要時間都是用來鑒賞各種美的事物,如美的自然、美的藝術、美的社會事物和社會文化等。尤其生活節律日漸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經過一番緊張的工作之后,總是希望避開雜亂,到優美的環境中去獲得放松。

第二,拓展知識見聞,避常求變的需要。旅游者出去旅游還有一種增長知識見聞的需要。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的本能就喜歡變化,不喜歡單調,需要豐富多彩的客觀刺激。人雖然都希望有安定的生活,但又厭煩一平如水、周而復始的煩燥日子。所以,人總是設法投入各種活動情境以做調節,從中得到刺激和樂趣。

第三,社會交往的需要。旅游者為了探親訪友、尋根問祖、結識新朋友而進行的旅游,就是社會交往需要的體現。個人、團體以至政府間的訪問、公事往來、文化技術交流活動等,也都包括這種社會交往需要的成分。

其中,審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審美需要是促使人們從事旅游審美活動的一種內驅力。在現代社會里,這種人類的審美需要為什么會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動,形成旅游的審美需要?因為對美的熱愛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大多數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為了學習地理、地質學等自然科學的指示,而是為了去體味大自然的美好,去獲取大自然給他們帶來的愉悅和輕松等種種感受。同樣,多數游客到有歷史遺跡的地方,如中國的長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處去旅游,并非是為了研究歷史,而是為了讓歷史古跡喚起他們心中崇高、偉大、悲壯等各種情感,使他們自己充分感受到歷史的美與深邃。人們到異國他鄉去旅游,絕大多數也并非是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為了體驗一下,以獲得奇特、新鮮等的感受。不論是去欣賞自然、藝術美、或社會美,其終極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悅和滿足。事實上,不管是現代的游客,還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們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樣不同,在旅游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游覽行為,看到和聽到各種各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因而在旅游過程中,審美就是人們的必經行為和必然效果。所以,審美也必然成為游客普遍的共同的目的、行為和效應。

李澤厚曾將人的審美體驗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和悅志悅神等三個層次,這也大致體現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審美需求。旅游者的審美需要首先表現為旅游者在游覽中對獲得悅耳悅目的感官享受的需求。看了美的事物覺得好看,聽了美的聲音覺得好聽,這種“好看”、“好聽”都是一種情感愉悅狀態,即一種美感。人最簡單的審美反映,就是對象好看不好看、好聽不好聽。因此,耳目愉悅既是一種感官刺激狀態,又是一種由大腦做出反映的心理活動狀態。李澤厚認為,人的感官是容易疲勞的。新的刺激使感知得到延長,甚至緊張,從而使知覺專注于對象,不至于因習以為常而視而不見,這樣也才能不斷地得到滿足。如旅游者登上泰山,觀日出,看黃河金帶,受萬山羅拜,會感到超塵脫俗,心中除卻一切煩擾。進入林海,吸清新空氣,觀參天古木,聽泉聲鳥語,嗅撲鼻花香,會感到周身通暢。再如初游桂林的旅游者,盡管這石林奇景會給人一種陌生感,但當環顧四周自然形象與田園景觀符合形式美規律的和諧組合;看到適應人的視覺生理的、以綠色為主的自然色調,呼吸著富含負離子的清新空氣,嗅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林間百鳥的鳴嗽或壯族姑娘的一曲清歌,也許根本不曉其歌詞與表現主題,會不自覺地陶醉其中,在生理舒適與情感愉快的交融統一中進入“悅耳悅目”的審美境界,獲得初級的審美享受。諸如此類,都是耳目愉悅。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也是旅游者最普遍最基本的審美需要。

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行為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動,還有人的更豐富的心靈、情感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即悅心悅意的審美需要。在工業化時代,社會分工把每一個個體固定在各自的行業、崗位和生態環境中,在流水線、電腦前,孤立地從事著重復而單調的工作;消費至上的價值觀,人們不斷升級的功利欲望和對成功的渴慕,使人身心疲憊,精神世界變得狹隘、局促、貧乏甚至扭曲;而且,人的生活在技術所建構的人造世界,日益遠離大自然。所以,當代人需要在旅游中去體驗和獲得精神的自由,情感解放,心靈振奮,恢復人性的和諧和親近大自然。

悅心悅意所帶來的審美愉悅是因精神需要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愉悅,屬于人類的一種高級而又高尚的精神活動,并且同悅耳悅目的感性快適相比,它具有相對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如游太白山歸來,最先由景物所激發起的那種直覺性感官享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忘,但悅心悅意這種較深層次的美感,即那種使你心緒豁然開朗,情感得以升華、精神為之昂奮的喜悅感,會在漫長的一生中打下相對牢固的印記,產生比較長久的影響。這也正是人們在旅游審美活動中所向往和追求的。

在當代眾多的文化消費方式中,人們追求旅游審美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就是旅游審美可滿足人對更自由超越的形而上審美境界的領悟和體驗。人不同于動物的一個根本特點,就在于人能在不斷提高和發展物質利益的基礎上,又不斷超出物質利益去追求精神境界的升華。旅游中悅神悅志的審美需要就體現在人們這種精神性追求。在整個旅游審美心理活動中,旅游者在“耳目”和“心意”的愉悅中會獲得某種直覺感受和審美領悟,但這并不意味著旅游審美需要的終結,它還會繼續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進一步達到悅神悅志的精神升華的境界。所謂悅神悅志的精神升華,是指主體在觀照審美對象時,經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而獲得精神意志上的完善、飛躍和升華。這是一種高級而深刻的心理活動成果的體現。一般來講,這種悅志悅神的審美需要,在我國常常表現為“天人合一”的至高審美境界。如當歷經千辛萬苦之后登上泰山絕頂,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浩然氣概會在心頭油然升起。一時間,什么人間的紛擾煩惱,個人私利統統被拋諸腦后。

旅游活動作為現代人物質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還反映了現代人對高層次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追求就其本質講,是一種特殊的、符合社會發展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種手段。人本身要審美化,人的生活也要審美化。人樂于選擇走出家門和單位,以審美的眼光和態度去觀察和體驗大自然、風景名勝和社會的人情、倫理、道德、民風與生活,換一種方式生活。因此,旅游審美需要日益成為人們自覺地追求。

綜上所述,旅游正是能夠滿足大眾感官享受、情感愉悅、心靈自由、精神超越、生活審美化等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從而成為愈來愈普及的大眾審美文化活動。無論是姿態各異、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觀;還是體現民族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他們同時都是美的對象,所以旅游作為一項綜合性的審美活動,它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為一體,熔優美、崇高、喜悅、悲壯、秀麗、雄奇、優雅為一爐,能夠滿足旅游者不同層次的各種審美需要。馬克思認為,需要構成一切社會活動觀念上的內在動力。旅游的動力正是基于人的這種缺乏性需要和審美需要。二者既相容又互補。所謂相容性,是因為在旅游活動中,審美需要事實上始終貫穿交織在人的缺乏性需要中;所謂互補性,是指旅游的缺乏性需要與審美需要的互相彌補。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審美需要作為人全面自由發展的需要,處于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因此,旅游的審美需要是對缺乏性需要的超越,又因為人的需要始終在匾乏與充實之間交替循環,所以二者互相彌補共同構成人類旅游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