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島嶼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

時間:2022-11-11 05:35:00

導語:透析島嶼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島嶼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

摘要:隨著近年湄洲島旅游業的發展,社區居民旅游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暴露。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統計數據,從湄洲島旅游給社區帶來的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方面影響著手,分析湄洲島居民對旅游業發展的感知與態度,研究結果表明:湄洲島旅游業社區參與不足;居民的旅游感知還受景區輻射范圍的影響,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湄洲島居民旅游感知中社會文化、環境感知強于經濟感知;居民對政府的作為有更大的期待。

關鍵詞:湄洲島;社區居民;旅游影響;感知

一引言

目前,全球旅游有明顯的趨海性,熱帶、亞熱帶海域的海島是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由于海島遠離大陸、規模有限,生態、經濟、文化較為脆弱,旅游對海島的影響較早就引起國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并且已有較多的成果。①加拿大學者RichardW.Butler根據產品周期理論,在旅游型海島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旅游地演化的6個階段,這實際上是人地關系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JeannieHarvey等根據性別差異對旅游影響進行研究,發現性別差異對旅游影響乃至旅游行業中的收入差距感知差異并不明顯。ElizabethFrediline等通過聚類分析,對旅游發展持不同態度的居民分為有矛盾的支持者、憎恨者、現實主義者、熱愛者、顧慮者5類。國內對海島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資源評價、市場分析、環境保護和規劃管理等方面,對旅游的區域影響研究較遲,研究成果少,但是發展趨勢較快。①宣國富等以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亞市為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濱海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影響的感知程度及對旅游業的態度,比較了不同人口學特征及與旅游業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對旅游態度的差異。陳金華等采用實地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法對福建省東山島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居民總體上對旅游正面影響感知較強,對旅游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弱;居民對旅游的經濟影響感知比社會文化、環境感知強烈;居民個人屬性、文化、經濟差異對旅游影響感知總體差異不大,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異。[5]90-94楊奇美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旅游金三角”中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島三島為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海島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影響的感知程度,比較了處于不同旅游發展階段的海島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差異。

總之,國內外對海島旅游影響分析過程中較多采用社會學、經濟學的視角來研究,研究結果僅反映海島旅游的一個側面,難以指導海島區域旅游實踐。而利用社會學、經濟學研究方法,并結合地理學空間思維,系統研究海島旅游影響是一個新的嘗試。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從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方面影響以及居民對發展旅游的總體態度,探討湄洲島社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感知的空間差異,為制定湄洲島旅游區域發展戰略及建立和完善旅游地社區參與機制,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二研究區與研究方法

1.研究區域概況

湄洲島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麥加”。位于福建“黃金海岸”中部、莆田市區東南40公里的海面上(圖1)。全島陸域面積14135平方公里,人口318萬。1988年6月,被辟為對外開放旅游經濟區;1992年4月,被國臺辦批準為臺胞落地簽證點;同年10月,被辟為國家旅游度假區。根據湄洲島管委會提供數據表明,截止2008年底,湄洲島年接待游客達1193895人次,2004至2008年5年間平均增長率為17148%,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旅游熱點。

2.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設計

由于不同的旅游區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此很難找到一份通用的模版問卷。本研究在參考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②,并結合湄洲島的實際情況設計了調查問卷,該問卷①②宣國富,陸林,章錦河,楊效忠.國外旅游型海島人地關系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2002,(6):741-746;陳金華,周靈飛.海島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實證研究———以福建東山島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90-94;楊奇美.海島旅游地居民的影響感知研究———浙江“普陀旅游金三角”實證研究[J].旅游經濟,2008,(5):163-165;杜江.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文庫[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8-40.杜江.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文庫[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8-40;黃潔.旅游目的地居民與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沖突和解決[D].復旦大學,2004:44-45;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湄洲島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研究45由被訪者個體屬性和被訪者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調查兩個部分構成。其中,被訪者的個體屬性包括性別、年齡、職業、人均收入、收入來源、是否為本島出生的居民、在本地居住的時間、是否從事旅游業等社會人口學特征;被訪者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涉及對社會文化影響(10項)、對經濟發展影響(7項)、對生活環境影響(9項)、對收入與就業的影響(5項)、政府政策導向(4項)、當地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滿意度(9項),共44個量測項。受訪者的態度采取了5分賦值法,

即:5=非常同意;4=同意;3=不知道;2=不太同意;1=完全不同意。

(2)問卷調查的實施

2008年12月13日-14日,調查小組(共13人)采用田野調查法以及現場訪談法,在湄洲島的西亭村、宮下村、湄洲鎮中心、下山村、北埭村、后巷村、高朱村、港樓村、汕尾村、東蔡村等10個村落發放調查問卷600份,調查小組對當地居民、村委會干部及景區相關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由被調查者填寫后交回,最后收回問卷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71份,占回收問卷9512%。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整理,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本文中贊同率等于“非常同意”的百分比加上“同意”的百分比,反對率等于“不太同意”的百分比加上“完全不同意”的百分比。

(3)受訪樣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樣本中,男性占51131%,女性占48169%,年齡層的分布較為均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以下,職業以漁民、學生、個體商業戶為主,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漁業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人均月收入主要在500到2000元之間。樣本居民覆蓋面較廣,符合當地的社會人口及經濟特征,調查具有廣泛性、真實性和代表性。

三調查結果

1.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8710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提高了湄洲島的知名度和塑造了良好的形象;88127%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加深了居民對媽祖文化的認識和了解;7610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增加了與游客接觸交流、學習外來文化的機會;68165%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自己的思想觀念明顯進步了;69188%的被調查者認為游客的到來為旅游社區帶來了活力;63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挽救了古樸的民風民俗、傳統手工藝。這6項社會文化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贊同率均在60%以上,有2項都快達到90%的贊同率。同時在調查中,也有居民認為旅游的發展給當地的社會文化帶來不利影響,40128%的被調查者認為“宰客現象”事件時有發生;69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得媽祖文化呈現“商品化”趨勢;1812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導致本地居民道德水平下降;1711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使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下降。在這4項社會文化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有2項贊同率在40%以上,而另外2項均低于20%。

綜上所述,可見社區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文化積極影響還是相當認可;雖然,旅游業發展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但是有些影響只是少數居民的認知,如居民道德水平下降問題和人們之間信任程度下降問題,不過媽祖文化的“商品化”問題和“宰客現象”等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從整體上說,湄洲島旅游社區居民對社會文化影響正面感知較為強烈。

2.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79133%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促進本地經濟發展;64197%的被調查者認為發展旅游吸引了更多外來投資,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62187%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64145%的被調者認為旅游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64162%的被調6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查者認為旅游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5項經濟發展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贊同率均在60%以上,不過整體來說贊同率特別高的沒有。與此同時,受訪居民認為旅游的發展也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63122%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造成當地物價上漲;48186%的被調查者認為發展旅游使得本地區房價和房租上漲;5014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45153%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居民收入兩極分化。在這4項經濟發展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2項調查項目贊同率已經超過50%,另外2項也是接近50%。

綜上所述,與對社會文化影響的調查結果相比,湄洲島旅游社區居民對經濟發展影響正面認知就沒有那么強烈,而對消極影響的贊同率卻相對較高。2004年湄洲島接待游客達到132萬人次,實現全社會旅游收入1146億元,旅游收入占全島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旅游業已成為湄洲島的支柱產業,[7]5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湄洲島旅游業發展中利益的分配不均,旅游發展引起的物價、房價、房租上漲等原因,造成居民收入的兩極兩化。

3.對環境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8516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改善了湄洲島的公共設施,如道路、供水供電等設施;7915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提高了湄洲島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7016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關系良好;68130%的被調查者認為鄰里之間的關系更和諧;77176%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促進了島內的歷史建筑和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在這5項環境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有4項贊同率均在70%以上,另1外項也接近70%,贊同率相當高。但是旅游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15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者的參觀打亂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給生活帶來不便;3512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使社區環境質量下降(噪音、污染、垃圾);50179%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高峰期往往存在人群擁擠、交通擁堵現象;3311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造成沙灘、海水污染嚴重;在4項環境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1項贊同率在20%以下,2項也接近40%以下,1項超過50%。

綜上所述,湄洲島旅游業發展一定程度改善了島內的公共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等,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旅游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使社區環境質量下降,沙灘、海水受到污染,由于島內外是通過輪船往來,旅游高峰期(黃金周、媽祖誕辰日、媽祖升天日等)往往存在人群擁擠、交通擁堵現象。

4.對政府政策導向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6913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讓更多本地居民投資旅游業;7918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增加居民的福利待遇;4312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旅游者的利益而不是當地居民的利益。從調查項目的贊同率看,社區居民對政府政策導向的相關問題反映較激烈,尤其是有關“政府應該增加居民的福利待遇”此項調查項目應引起注意,這也從另一方面強化了人們原有的“旅游的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觀點,所以社區居民要求政府增加一些居民的福利待遇。

5.居民對發展旅游的總體態度

與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的社會文化影響、經濟發展影響和生活環境影響的認知大致相同,居民對旅游業的發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分別有65168%、68165%和63104%的居民表示“我對本地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感到滿意”、“總的來說,旅游業的發展利大于弊”及“旅游活動開展現狀感到滿意”。這說明,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發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并對發展現狀感到滿意,但是贊同率都在60%~70%之間,并沒有特別高。湄洲島還處于發展階段,管理體制、人才開發、產品設計等各方面還有待提高。

四研究結論和討論

1.湄洲島社區居民參與旅游不足,影響其對發展旅游的支持度

在湄洲島居民對發展旅游業態度調查中,我們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旅游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自己并未從中獲得利益,而且43126%被調查者還認為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旅游者的利益而不是當地居民的利益。這主要是湄洲島度假區管委會對居民參與旅游重視不足,大量的旅游企業由外地人經營管理,當地居民參與較少,旅游的大部分收益輸出島外,出現海島旅游業發展的“漏損”。盡管,中央與地方政府重視海島交通、供水、綠化等基礎設施,但當地傳統產業并未改變,居民的生計仍然如故,因此,當地居民對旅游的支持力度不很高。因此,莆田市旅游局、湄洲島旅游管理部門應當充分考慮居民的利益要求,實現社區居民有效參與湄洲島的旅游發展決策,公平分享旅游經濟利益,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區參與機制,更好的實現湄洲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湄洲島居民旅游感知中社會文化、環境感知強于經濟感知

從湄洲島調查可以得出:湄洲島居民旅游感知中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感知強于經濟影響感知,這個結論與陳金華等人對福建東山島的研究結論[5]90-94正好相反。這種現象可以歸結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東山島的旅游是隨著濱海旅游、休閑而興旺起來的,島外的游客一般在東山島停留時間在2天以上,旅游帶動了購物、餐飲、賓館、景觀地產等發展,居民的經濟感知很強,而湄洲島自從1987年開放臺灣游客參觀以來,其功能主要是政治、文化功能,旅游服務功能主由島外的莆田市區和文甲等鎮區承擔,游客在島內停留時間只有幾小時,島內有鮮明特色的(南部)濱海沙灘風光、漁家樂與農家樂并未隨著海島濃郁的宗教觀光而興旺起來,所以,當地居民對社會文化的感知強于經濟的感知。另一方面,湄洲島東臨臺灣海峽,面積小(不足東山島的1/10),基礎設施較差,容易受臺風等風暴的襲擊,而東山島盡管也會受風暴影響,但是海島腹地較大,濱海綠化較好,又有三座大橋與大陸相通,抗御災害能力較強,湄洲島居民的環境感知更強。

3.居民的旅游感知還受景區輻射范圍的影響,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

陳金華等研究結果表明:居民的旅游感知受到文化、職業、年齡等人口統計學特征、居民參與旅游程度等差異的影響。[5]90-94但從筆者對湄洲島的調查研究發現,居民的旅游感知不但受文化、職業、年齡、參與旅游程度等差異的影響,還受景區輻射范圍的影響,并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根據表1可以發現,不同的村落,旅游從業者的人數是不同的,結合表1和圖1我們不難發現,離景區越近的村落,從事旅游業的人就越多,離景區越遠的村落,從事旅游業的人就越少,形成空間遞減規律。例如:宮下村是在媽祖祖廟(湄洲島主景區)的附近,所以其旅游從業人員在島內是最多的。根據調查,離景區越近的社區居民對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的影響感知越強,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見表2)。可見,這種空間差異主要是由于湄洲島旅游業北熱南冷造成的,此外,也說明度假區管委會未南部景區和南部居民進行有效的宣傳。

4.居民對政府的作為有更大的期待

海島居民對政府在公共事務、產業發展、社區參與等方面的作用有較高的期待。當務之急,地方政府要盡快做好湄洲島旅游規劃,在鞏固北部宗教觀光的同時,加快南部濱海休閑、旅游設施建設和中部度假設施建設,重視主題節日策劃、漁家樂、農家樂的開展,讓農民以土地、漁船、勞力等形式加入旅游股份;培訓海島居民參與度假、觀光等旅游活動;改善海島通往大陸的交通狀況,比如規劃大橋建設,開通南部區域通往泉州等地的輪渡航班,促進社區發展與海島旅游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