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現象防范之議

時間:2022-11-11 06:08:00

導語:潮涌現象防范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潮涌現象防范之議

[摘要]文章基于“潮涌現象”的一般機理,探討旅游業“潮涌現象”發生的基本邏輯及特殊性,認為中國旅游業曾經發生過局部的投資“潮涌”,并通過對旅游供需形勢的預判,對中國旅游業發生全面“潮涌現象”提出預警。旅游業“潮涌現象”的預防,以轉變政府旅游職能為關鍵,以優化旅游發展基本模式為根本。

[關鍵詞]“潮涌現象”;旅游業;產能過剩;預防

1“潮涌現象”的提出與解釋

作為經濟術語,“潮涌現象”是林毅夫教授于2007年率先提出的。他認為: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在產業升級時,企業所要投資的是技術成熟、產品市場已經存在、處于世界產業鏈內部的產業,企業很容易對新的、有前景的產業產生共識,容易出現許多企業的投資像波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涌向相同的某個產業;在每一波開始出現時,每個企業對其投資都有很高的預期,金融機構在“羊群行為”的影響下也樂意給予這些投資項目金融支持,但是等到每個企業的投資完成后,不可避免地將會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大量虧損破產、銀行呆壞賬急劇上升的嚴重后果。

全球金融風暴出現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經濟體都明顯暴露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對“潮涌現象”的跟進研究增多。胡楠指出,流動性過剩的存在是“潮涌現象”發生的條件之一。陳剛研究了“潮涌現象”、產業風險和金融風險之間的傳導機理以及政府部門的應對策略。萬光彩等認為,投資潮涌在短期內會加劇通脹,在長期會誘致通縮。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進一步建立數學模型探討“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模型的基本性質是:(1)當企業實際數目較大時,會發生產能過剩;(2)此時各企業實際生產產量較小,產能利用不足;(3)隨著企業個數增多,市場競爭加劇,價格下降;(4)隨著企業數目增多,企業銷售收益下降;(5)企業可能虧損破產。行業外部環境對產能過剩的影響則表現為:(1)隨著建廠成本的增加,產能過剩的可能性增加;(2)隨著價格彈性的增加,產能過剩的概率增加;(3)對行業前景的更好共識會使產能過剩更可能發生。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對“潮涌現象”發生的一般機理勾勒如圖1。

需要指出,“潮涌現象”是基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投資“潮涌”劇烈且頻仍的現實而提出的?!俺庇楷F象”與產能過剩聯系在一起,并可能對物價、就業、經濟增長等宏觀經濟表現產生影響。該理論并不否定“個體的理性投資”,相反,認為“對產業前景的正確預知并達成共識”是“潮涌現象”發生的緣起,因此,“潮涌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行業外部條件和周期波動。

2旅游業“潮涌現象”發生的基本邏輯及特殊性

理論界對“潮涌現象”的具體關注多集中在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基礎產業,鮮有對服務業的分析。迄今為止,尚未有人把“潮涌現象”同旅游業聯系在一起。相反的是,政府、旅游學界和業界共同呼喚加大旅游投資的聲音越來越高。但是,如果冷靜思考,不難發現,在我國,旅游業同其他產業一樣存在發生“潮涌現象”的邏輯可能(如圖2所示)。

首先,旅游業具備技術成熟、產品市場已經存在、處在世界產業鏈內部等3個發生“潮涌現象”的基本條件。旅游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從長期來看,旅游需求的增長是確定無疑的,因此,企業很容易對旅游產業前景產生正確共識。由于旅游業能夠創造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方面的積極效應,在產業結構亟須轉型升級的經濟服務化、全球化時代,政府會對旅游業寄予更高的期待,必然給予旅游業各種政策上的支持,這樣就使全社會對旅游產業前景的共識變得更加強烈和堅定。

在發展中國家,一般把經濟增長視為政府的主要職能。干預和直接參與經濟發展的程度較高,不當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助推了“潮涌現象”的發生。在我國,由于土地國有制度,多數旅游資源具有公共屬性,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長期扮演著主導者角色,形成了特殊的“旅游業政府主導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政府介入旅游業的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出于對地區形象、工作業績的追求,政府對旅游業的直接投資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同時,政府對招商引資呈現極度的渴望,通過種種優惠條件吸引國有企業、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進入旅游業,投資“潮涌”由此而生??梢哉f,政府的全面介入是“潮涌現象”在旅游業發生的一個特殊的原因。

作為成長型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旅游業需要適度超前發展,需要重視投入。甚至在某些特定的階段出現相對過剩也是合理的,或者說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并不能據此認為“潮涌現象”與旅游業無關,只能說,在人們的知覺上,在時間維度上,旅游業對“潮涌現象”有較大的寬容度。“潮涌現象”是同產能過剩聯系在一起的,旅游業是否出現投資“潮涌”最終要靠“供需關系”來判定,這就使得對旅游需求的預判進入了研究的范疇。旅游產品具有不可移動性和不可儲存性,旅游企業對市場波動高度敏感??偭棵芎徒Y構矛盾都會導致產能過剩。旅游需求具有復雜性、波動性和多樣性特點,定性預測易,定量預測難,如果旅游有效需求明顯低于投資者的預期,產能過剩就會成為事實,行業饑荒在所難免。當然,如果投入品(包括勞動力)價格上揚,以及環境壓力、社會壓力的加大,產能過剩和行業饑荒的發生概率會進一步增加。還需指出,旅游業“潮涌現象”一旦出現,其負面影響將是長期的,而且并不局限于產業經濟一隅,有可能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3中國旅游業曾經發生過局部的“潮涌現象”

在上述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回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旅游業曾經發生過局部的“潮涌現象”:

——在1980年代初中期,受入境旅游快速發展的誘動,國內主要旅游城市飯店投資密集,到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諸多城市出現了飯店過剩,客房價格和出租率雙雙暴跌,形成行業性饑荒,并對飯店業的利潤率和產業素質形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從1993年至1998年,全國飯店平均出租率逐年下降,利潤率表現出同樣的趨勢,以致1998年全行業虧損,全國房價下降了136%,平均出租率下降了3%,。

——由于深圳錦繡中華的成功所帶來的轟動性的示范效應,以及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誘惑下,1990年代,中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各種各樣的主題公園。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全國累計開發主題公園2500多個,投資金額達到3000億元;這些主題公園70%虧損,20%持平,只有10%贏利,最終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歇業倒閉。2010年9月,中國旅游協會在江蘇常州召開中國主題公園峰會,再次證實規模龐大的中國主題公園產業“面臨著題材重復甚至模仿抄襲、創意水準低下、規劃設計基礎產業,即使需要超前發展,也必須適度,否則就會因“木桶原理”的存在而導致社會浪費。在旅游業發展中政府角色不可或缺,但是若直接投資營利性項目、主導旅游產品開發則有可能引發投資“潮涌”,導致市場扭曲,有損公平和效率法則。建議一些地方政府有效節制“投資拉動”的內在沖動,避免出現只求短期政績、不管身后洪水滔天的錯誤行為。

(2)規范管理投資項目

在出現旅游業良好前景的“社會共識”之際,政府應當加強旅游投資項目管理,規避“潮涌”風險。首先,要設立統一的旅游投資管理機構,避免因政出多門而導致的重復建設和無序開發(在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其次,要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專業審查評估,設立技術門檻,避免不合理的項目進入市場。再次,要嚴格實行大型投資項目向上一級旅游管理機構申報制度,避免地區之間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最后,要嚴厲控制查處違規違法投資行為,保證盡量多的企業和項目處于合法、規范的體系中。

(3)增強總量信息服務職能

林毅夫等人指出,“與個別企業或金融機構相比,政府對于行業內的企業總數目、供需情況、產能利用率及投資、信貸等總量信息具有信息優勢;同時,總量信息的收集具有典型的外部性,應當作為政府服務來提供?!碧岢稣畱敗敖⑿畔⒎罩贫?,發揮政府的總量信息優勢,并著手建立識別、評估產能過剩的體系?!边@個解釋和建議非常適合具有綜合性的旅游業。在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各級政府旅游部門應當積極、及時、詳盡地收集和相關信息,提示產能過剩風險,緩解投資者因信息不完全和協調困難引發的投資偏誤,更好地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保證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4)加強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調整

旅游業有諸多分支,分支之間存在量和質的關聯,形成旅游業內部的結構關系,旅游業的產能過剩既可以表現為總量過剩,也可能表現為結構性過剩(包括產品結構失衡),因此預防“潮涌現象”需要產業結構政策的配合。在發揮總量信息服務優勢的同時,政府應當及時判斷旅游業的“長板”和“短板”,利用多種手段(如新加坡實行的“牌照制”),抑“長”補“短”,實現均衡發展。同時要積極優化旅游產業組織,支持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通過提高集中度逐步加大市場進入的規模經濟壁壘,抑制投資潮涌。

5.2轉變旅游發展基本模式

(1)從超前發展轉向嵌入發展

由于從入境旅游起步,中國旅游業在肇始之初就確立了超前發展的基本策略,旅游經濟呈現出相對于本土社會經濟的“游離性”。1990年代中期,國內旅游得到鼓勵和支持,由于國內需求巨大,供給短缺明顯,旅游業超前發展的思路不僅繼續沿用,而且有所加強。及至進入21世紀,旅游業的供需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總體上呈供大于求的格局,但是超前發展的思想依舊根深蒂固,旅游經濟的游離程度不降反增,表現為嚴重超越地方社會經濟能力的投資水平和對超大人工項目以及“高端”項目的盲目追求。僅在筆者有限的接觸范圍內,投資額達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擬建旅游項目竟然大量出現在縣級政區里,資本密集的主題景區、旅游度假區紛至沓來,號稱“超五星”的奢華飯店、面向富豪階層的各種俱樂部受到廣泛青睞。無須諱言,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旅游業具有強烈的“項目情結”,重帶動、重規模、重建設,在總體上顯得很“硬”,人工化色彩濃重,很多地區門票價格越來越高,旅游經濟淪為門票經濟。鑒于中國已成世界經濟大國,國內旅游市場同入境旅游市場的二元結構大大式微,旅游業短缺問題在總體上已得到解決,筆者認為,應當摒棄旅游業超前發展的傳統模式,轉向嵌入式發展,即把旅游經濟主動嵌入社會經濟體系,重利用、重環境、重配套,依賴自然和文化遺產,挖掘城鄉社會資源,強調產業融合,突出旅游附加價值。這種轉變不僅能夠有效地遏制投資“潮涌現象”,而且有助于真正發揮旅游業的“催化”功能和綜合帶動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從分散發展轉向區域發展

旅游業在本質上是需求推動型產業,其布局應該是市場決定的,而不是計劃先驗的。由于行政區的存在和地方政府主導力量的強大,中國旅游業的發展長期表現出地區分割的特點,空間結構因之而支離破碎,重復建設屢見不鮮。政區壁壘早已受到多方詬病,但是破解并不容易。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區域統籌發展觀,并且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區域發展戰略,國家旅游局著力推進旅游業配合區域發展戰略工作,為區域旅游提供了基礎保障。另一方面,隨著交通條件的迅速改善,尤其是城際快速交通體系的規劃建設,區域旅游會得到市場力量的強大支持,封閉的、分割的、分散的地方中心主義將無以立足。區域發展模式取代地方分散發展模式,有益于旅游投資的規范、集中和協調,能夠有效預防“潮涌現象”。當然,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促進旅游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深入探討區域旅游發展機制、建立跨行政區的旅游業規劃管理平臺等對應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3)從鼓勵競爭轉向追求有效競爭

這是針對旅游業總體管理目標而言的。在解決了供給短缺問題之后,中國旅游業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素質,建設世界旅游強國。分析歷年的中國旅游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同旅游接待規模增長率、旅游業固定資產增長率等規模性指標相比,旅游行業的利潤率、平均勞動生產率等質量性指標提升緩慢。運用產業經濟學理論,出現這種現象當與市場結構有關——旅游業的市場集中度過低,原子型的市場結構導致企業過度競爭、資源配置低效。旅游產業的升級不僅指產品結構升級,更重要是實現產業組織升級。因此,旅游業管理的總目標應當從規模增長階段的鼓勵競爭轉向效益增長階段的追求有效競爭,產業政策的制定應更多考慮支持企業規模的擴大和規模企業在行業中的比重。前已述及,這樣的轉變意味著行業進入門檻的提高,能夠降低“潮涌現象”發生的概率。

(4)從經驗管理轉向知識管理

這是針對旅游業管理方式而言的。顯然,只有實現管理方式的轉變,上述3個方面的轉變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在經驗管理模式下,路徑依賴、投資盲從、模仿復制、低水平重復、粗放管理等種種弊端都難以避免,資本會擁有絕對的支配地位。而知識管理以人才為本,指向對研究、教育、培訓和創新的切實重視,對投資“潮涌”有阻抑效應,這是不需細論的。

6結論與討論

6.1初步的結論

(1)“潮涌現象”是基于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實踐的長期觀察而提出的,它有很強的針對性、解釋力和應用價值,適用于對中國旅游業的分析研究。

(2)在基本邏輯層面,旅游業“潮涌現象”發生的特殊性體現在:①政府的直接投資或對投資拉動的過度追求是極其重要的成因;②對有效旅游需求增長的過高預期放大了“潮涌現象”;③投人品價格,尤其是勞動力價格上揚會加劇旅游業產能過剩;④旅游業“潮涌現象”的負面影響會進一步擴散到社會和環境領域。

(3)中國旅游業曾經發生過局部的投資“潮涌”和結構性的產能過剩,目前存在出現普遍的“潮涌現象”的可能,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4)預防旅游業“潮涌現象”的關鍵在于轉變政府旅游職能,同時需要從根本上扭轉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包括建立嵌入模式、區域模式、有效競爭模式和知識管理模式。

6.2進一步的討論

(1)對中國旅游業“潮涌現象”的預警、預防研究,是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應有內容之一。

(2)由于缺乏相關統計數據,本文對中國旅游業“潮涌現象”的預警研究,采用的是觀察加理論推演的方法。如果能夠得到即時翔實的旅游投資統計,進一步的研究應當向數量分析方向發展。

(3)對旅游業“潮涌現象”的理論研究亟須深入,尤其需要探查其發生和傳導的微觀層面的機理。

(4)中國旅游業“潮涌現象”的預防研究,涉及諸多旅游業的根本性問題,限于主題和篇幅,本文論述從簡。盡管如此,仍可提出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諸如:今后一段時間,政府仍需高度重視入境旅游的發展;亟須改進旅游統計和信息管理技術;要積極倡導旅游知識經濟,旅游產學研一體化的引領者應當是政府和旅游企業,而非高校和學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