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氣候資源時空變異特點

時間:2022-05-29 09:44:00

導語:旅游氣候資源時空變異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氣候資源時空變異特點

對于旅游氣候資源研究,國內主要集中在旅游氣候資源特征、開發及評價、旅游氣候舒適度、適宜性評價及研究、旅游氣候區劃及旅游氣象服務等方面[1];在旅游氣候資源評價方面,采用綜合氣候舒適度及其分項評價模型[2-4]、模糊綜合評判算法[5-6],以此劃分不同類型,進行通徑分析[3]、與客流量的相關分析[7]、年際變化分析[8-9]等;對于河南省,也有利用不同算法進行旅游氣候資源評價的報道[10-14]。但對于不同算法比較分析的報道較少[15-16],筆者選取河南省內有代表性的地點,利用其氣象臺站1982—2003年的氣象資料,利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對其旅游氣候資源進行測算,并以此分析河南省旅游氣候資源的時空變異特征,以期為河南省旅游氣候資源優勢的綜合開發、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旅游度假時間和地點,以及氣象部門開展旅游氣象服務等提供依據。

1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河南省位于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國土面積16.7萬km2;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穩定在14℃左右,大致由北向南、由西向東遞增,南部亞熱帶約15℃,北、中部暖溫帶13.0~14.5℃,豫西、豫北山地12.1~12.7℃;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mm,時間與空間分布不均,5—8月占全年降水量70%以上,淮南降水最多達1000~1200mm,黃淮之間為700~900mm,豫西、豫北山地為600~7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65%~77%,豫南地區略高,豫北地區略低,各地最高點均在7—8月,為70%~8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0~2600h,日照百分率為45%~58%;無霜期190~230d。依據區域經、緯度,考慮平原地區較山區的氣候相似度大,故前者選取地點數相對較少而后者適當加大取樣密度,同時考慮資料年限的整齊性,共選取35個代表性地點如表1所示。收集上述選取地點所在地氣象臺站1982—2003年間的逐日氣候資料進行計算與分析。

1.2研究方法

目前國內外有很多方法評價旅游氣候資源[1,3],本文主要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對溫度、相對濕度、風速3個要素分別建立隸屬函數方程如下[5-6,13,15]:計算的指數;t為溫度(℃);h為相對濕度(%);v為風速(m/s)。由各氣候要素資料及算法可得隸屬函數值,其舒適程度的判別標準如下[5-6,13,15]:U<0.60,不舒適;0.60≤U<0.75,較舒適;0.75≤U<0.85,舒適;U≥0.85,很舒適。由此可建立各單個要素的評判矩陣R,R中的每一個元素是U中各因素隸屬函數值對應各等級的個數在該因素中所占的百分率。進行人體舒適度綜合評判時,設溫度、相對濕度、風速3個要素的權重分別為0.60、0.20、0.20;通過加權平均算法[6],得到人體舒適度綜合評判結果V×R。數據處理采用MicrosoftExcel2003及SPSS16.0,采用ForStat2.1進行趨勢面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影響舒適度指數的主要因素

計算各選取地點的年度舒適度指數(未均一化),并將較舒適等級以上結果相加得指數和,利用SPSS16.0的Pearson方法計算相關系數并進行雙尾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除濕度外,舒適度指數與各環境因素的相關性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各因素均影響到旅游舒適性;從數值來看,溫度與海拔(主要通過影響溫度)是主要影響因素。各個月份隸屬函數值的計算結果也證明了這一結論,在各地點的各月份,濕度與風速因子計算的隸屬函數值均有達到至少較舒適等級,多數可以達到極舒適等級,而溫度計算的函數值,所有地點只有在5—9月才可達到舒適等級,其他月份均為不舒適等級。相對于其他因子,海拔因子對溫度的影響更為直接和顯著,故也是一個主要的影響因子。

2.2河南省旅游舒適度空間格局

將較舒適等級以上結果相加得舒適指數和,與不舒適指數進行對比,因各指數未進行均一化處理,其值可近似表示各等級的每年月數。由圖1可知,選取各地點在1年時間內,基本上均是舒適時間較長些,但在林州、洛寧、盧氏、欒川、嵩縣、南召、新縣等地,不舒適時間稍長些;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地點氣象臺站海拔較高,受其影響的氣溫成為主要限制因素;實際上這些地點不僅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且特別適合于夏季避暑。因此認為,在進行氣候舒適度評價時,單一的年度指標可能會存在一定偏差。結合各觀測點地理坐標對舒適度指數進行趨勢面分析,結果見圖2、圖3。由圖2、圖3可知,河南省氣候旅游舒適度總體上表現出隨經、緯度的增加或降低,適合時間均表現為下降而不舒適時間增加,故可認為在中部區域適合旅游的時間較長;這可能與氣溫、降雨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有關。

2.3河南省旅游舒適度時間格局

分別選取北緯36°、34°、32°及其附近的西部、中部與東部地點各1個,繪制其舒適度指數1年內的變化動態,結果見圖4、圖5。由圖4、圖5可知,不同地點2種指數的變化型式不相同,南部的新野、桐柏、固始與東南部的永城等,呈現雙峰型式;西部與北部基本上表現為單峰型式。2種峰型的差別主要在7月,這與河南省南、北兩大區域的溫度或者降雨量的變化有關,南方地區7月的溫度較高或降雨量較大,使不舒適度指數上升而舒適度指數下降。

3結論與討論

模糊評判方法可用于區域性不同時段的旅游氣候資源評價,但計算量相對較大,各指標標準過于狹窄,且單一的年度指標可能會存在偏差。各種氣象條件均可能影響旅游舒適性,河南省內主要影響因素為溫度與海拔。河南省內大部分時間均適合旅游,主要集中在5—10月。河南省氣候旅游舒適度總體上表現出隨經緯度升高或降低,均表現為適合時間下降而不舒適時間增加。河南省南部與東南部舒適度指數1年內呈雙峰型變化,西部與北部表現為單峰型。2種峰型的差別主要在7月,與溫度或降雨量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