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旅游經濟發展

時間:2022-06-03 09:12:00

導語:鄉鎮旅游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旅游經濟發展

人們在勞累的工作之余,喜歡到悠閑的環境中放松。一些投資商看準商機,投資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在旅游業迅猛發展的形勢下,鄉村旅游日漸興旺的發展趨勢,已經漸漸成為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增長的新主力。當今社會倡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那么,我們該怎樣進行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呢?

1鄉村旅游的有關問題

1.1鄉村旅游的含義

鄉村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項目,與其他的旅游形式不相同,它是以鄉村地區為活動場所,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等等,為城市居民提供娛樂、休閑、觀光、度假、健身以及購物的旅游活動。它可以使游客在休閑、游樂中學習到一些鄉村生活方式及民俗,村民亦能從這種旅游中獲得經濟收益,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1.2鄉村旅游對游客的供需關系

為什么鄉村旅游大受歡迎?它與風光的獨特魅力,生活方式有關的休閑,這也體現了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需要。最吸引游客的就是鄉野農村的美麗風光,悠閑地生活方式,寧靜的生活空間,清新的生活空氣,樸素的生活活動。這些鄉村特點滿足了游客回歸自然、放松心情的需要。在大都市這座“鋼鐵叢林”中生活久了,就會對復雜的、商業化的、高強度的都市生活方式產生厭煩,而有別于都市生活方式的小型鄉村的獨特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就會對這些都市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人類都有懷舊情結,特別是具有歷史氣息的古舊鄉村更是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選。為了滿足自己的這種行為動機,人們往往會選擇保持了鄉野氣息的鄉村來放松。同時,對于長期居住在都市的兒童少年來說,到鄉村旅游,可以達到擴大知識視野,了解大自然,了解農村,了解農事,陶冶情操的目的。

1.3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逐步發展,人們開始熱衷于回歸自然,在自然中尋找樂趣,融合自然的鄉村旅游便應運而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命題,給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政治保障。1995年實行了五一、十一、春節三個長假制度,自此,鄉村旅游規模不斷擴大,發展越來越快,已成為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三個旅游黃金假期,全國城市居民去鄉村旅游的人數在不斷上升之中。

1.4我國鄉村旅游的現實意義

自國家旅游局在1998年開始提倡“華夏城鄉游”之后,我國鄉村旅游業得到迅猛發展,發展速度加快,其勢已不可擋。鄉村旅游在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滿足當地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帶來了新的商機。現在的鄉村,農業資源豐富卻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造成浪費。發展鄉村旅游業則可以高效利用這些過剩的農業資源,產生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緩解了農村經濟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旅游產品各種各樣,都是土生土長的原材料制成,可直接進入市場,增加農民的收入。近年來,綠色產品越來越受歡迎,雖然價格可能過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鄉村旅游發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技藝,生產原汁原味的農產品,實行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的生產。產業結構的調整,先進設備的引進,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鄉村旅游的發展,解決了一大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在鄉村開展“農家樂”項目,農民競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科學管理知識。這樣農民學習了科學文化知識,青壯年勞動力參加到“農家樂”項目中,加快了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培養,而且吸納了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優化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城市居民終日生活在擁擠、吵鬧的環境中,精神的不到放松,心理壓力大。為了緩解壓力,多數人選擇外出旅游,回歸大自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擁擠額的情況,也開闊了旅游空間。另外,發展鄉村旅游,還有利于提高農村生活質量,塑造良好的鄉村文化形象。

1.5我國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游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還很微弱。鄉村旅游的重點特色是在鄉村中體會鄉情、鄉曲、鄉趣,可是一些鄉村旅游卻有城市化的傾向,建立大型城市化的娛樂設備,人們似乎只是從一個城市走到了另一個城市,完全失去了鄉村旅游原有的鄉土氣息,古樸的生活樂趣和本色。開發經營者只重視了鄉村旅游的旅游功能,未能帶動本地的農業收入,還有本地農民思想認識上不足,認為旅游可有可無,無法與旅游業相融合,導致旅游業的特色發展不起來。有些地區的鄉村旅游忽略了農業資源和農民的積極主動性,發展的項目單一化,缺乏特色,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另外,大部分的鄉村旅游都是一個模式,重復建設,不注重對一些有深度的民俗文化的開發或無序開發,形成民俗資源的浪費。受我國農村地域的限制,我國鄉村旅游布局分散,項目類型多,規模卻很小,未形成產業體系。在貧困地區,農民自發組織的旅資金少,交通不便利,鄉村旅游很難發展起來。鄉村旅游還受季節影響,這就造成了旺季時,游樂設施容量不夠,環境壓力大,管理跟不上;淡季時,游樂設施閑置,經濟收益下降。投資者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空間,往往雇傭當地的廉價勞動力,以自家親屬來管理,用人制度及其不完善,內部管理混亂。政府的法律亦是空白處,對鄉村旅游投資,沒有一個嚴格的法律劃分,致使一些投資商鉆法律空子,造成鄉村資源的破壞與浪費。鄉村環境具有其脆弱性,如果對環境不妥善管理和保護,勢必會造成“在哪里旅游,破壞哪里環境”的情況發生。比如有些游客亂扔垃圾,隨意在樹木上刻畫,任意采摘花木做標本,捕捉野生小動物等等,這些都是對環境造成損害。還有的開發商為了追求短期利益目標,在生產上的污水未經處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中,造成水體污染;任意開發土地與森林資源,缺乏合理的計劃,將資源開發到最大限度,破壞生物多樣性,使環境遭到不可恢復的破壞。

2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1什么是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資源開發的戰略,它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經濟、文化、環境等。需要達到適度的經濟增長;保護民俗文化及古物建筑;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等目標。

2.2什么是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應該是一種無污染、無破壞、可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無公害旅游活動。杜絕為了短期利益目標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做到當地的生態環境與旅游可以相協調,統一發展;發揚人文資源,維護鄉村特有的鄉情、鄉曲、鄉趣。最主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實現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2.3為什么要走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道路

鄉村旅游在滿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閑、娛樂的目的后,留下了一些問題,比如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破壞,鄉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沖擊等問題,多方面困擾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所以,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使鄉村旅游長久、健康、科學地發展。

3如何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1鄉村旅游與社區建設

在鄉村旅游的建設上,社區的參與至關重要,因此首先要建立適合鄉村旅游的社區模式。需要考慮資源利用、經濟基礎和制度保脹的綜合因素,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調動鄉村居民參與建設鄉村旅游的積極性,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2政府制定政策,鼓勵發展鄉村旅游

政府應將鄉村旅游的發展問題當做發展鄉村經濟的頭等大事,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在鄉村旅游的開發手續上做到簡化、精準、及時,降低門檻。同時,在管理上建立經濟、法律、行政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制度。加大旅游地區的檢查、監督,扶持旅游地區的規劃建設,保證治安,建立群眾組織,加快立法進程,推動整體發展。

3.3提高思想建設,搞好農游結合

由于個人的價值觀取向不同,一部分開發商為了追求短期目標而肆意開發資源,完全不計后果,思想認識不到位,對鄉村資源造成了不可計量的損失。同時,農民對鄉村旅游的理解有誤,認為這只是開發商的事,與己無關,造成農游分離,農民經濟得不到帶動。當地關部門要搞好思想建設,積極宣傳鄉村旅游的有關知識,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做到農游結合,提高本地經濟的發展進程。

3.4科學規劃,開發以農為主的鄉村旅游產品

在鄉村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尊重農民的利益和權益。鼓勵并扶持農民果園、菜園、垂釣園、農家樂等建設。培育無公害農產品,游人即可以觀賞,也可以品嘗,還可以帶走的一些列農產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

3.5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鄉村旅游的一大依賴就是鄉村無污染、原生態的環境,如果環境遭到破壞,那如何談發展鄉村旅游?所以要加大宣傳力度,禁止砍伐樹木,禁止捕捉野生動物,禁止采摘野生花草,鼓勵農民制造生態農產品,具有藝術氣息的小物件等等來作為紀念品銷售。營造較好的基礎設施保障,實現樸實的鄉村環境氛圍,突出特色,拉大與城市環境的反差,讓游人獲得真切的鄉土環境感受。處處為游人著想,方便游人觀光、購物,保證食物的衛生管理,使游人在感受濃郁的鄉土氣息時,有意識地進行環境保護。

3.6保護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人文因素是保證鄉村旅游真實性的重要依據,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鄉村原有的文化是有別于都市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文化形式,可以使游客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陶淵明式的鄉村恬靜氛圍。保護鄉村文化,包括保護傳統民俗、農耕文化等,有助于鄉村旅游鄉村性的發展。

4結語

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必然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農游結合的發展方式,做到在保護環境、文化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