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和思想和現代管理的關系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14 09:01:00

導語:我國中和思想和現代管理的關系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中和思想和現代管理的關系探討論文

[摘要]“尚中貴和”的中和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其精義就在于通過“執兩”、“用中”、“行權”,以達“和諧”之目的。在某種意義上,“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終標準。中和思想是符合事物發生、發展與存在的規律。現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哲理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和高度的暗合,尤其是在目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之中,中和思想更是貫穿始終。

[關鍵詞]中和文化管理

一、管理與文化

管理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管理大師彼德魯克曾這樣論述,“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隱藏在價值、習俗、信念的傳統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應該是——受文化制約……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無價值觀的科學。”任何一種管理理論和技術都是建構在一定社會文化的基礎之上的。換句話說,任何一種管理制度或體系要起作用的話,必須要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載體。

現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哲理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和高度的暗合,當然也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差異。如果我們在吸收西方先進管理理念、技術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承載該理論與技術的社會文化與本民族文化之間的共性與差異,那么這些管理理念或管理技術在實踐運用中,其效能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從文化的視角去審視現代管理理念與技術尤為必要。

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尚中貴和”的中和思想。本文主旨在于探討儒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與現代管理之間的關系。

二、中和思想的文化內涵

要理解“尚中貴和”的中和思想,首先要理解“中”與“和”的含義。從“中”字起源上,通常認為:“中之一字,本義為射之命中”。也就是說,中是人們對射箭“中”的認識派生,應為狩獵經濟見長的部族觀念,它是夷殷所形成。因而,理學家程頤在為“中”下定義時,就作出“不偏之謂中”的解釋,反映了“中”即“正”的含義。而“正”有“不偏”之意,即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到好處,無過而無不及。

“尚中”作為一種原則是孔子提出來的。在孔子看來,“過,猶不及”,凡事叩其兩端而中便是正道。《禮記中庸》將“中”概括為處理萬事萬物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通觀儒家文化,“中”一般有中禮(或中道)、時中和適中之意。其中,中禮反映了循道的思想,主張遵循合理的制度和規律,講的是“中”的標準或尺度;時中是“行權”的表現,即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強調要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要隨時變通以合于中。至于適中,強調的是“執兩”、“用中”,即不偏執、不走極端,它是“中”在行為層面上的具體體現。

在某種意義上,“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終標準。“和”的內涵主要是指和諧,它包含自然界內部、人與自然、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循道”思想是“中禮”的外在表現,這里的“道”就是“和諧”之道。在中華文化中,貴和的思想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末年,周太史伯就得出了“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著名論斷。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也表示對“和”的重視。到孔子那里,對“和”的重視更變成了一種重要的原則:“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自孔子之后,中國的思想家幾乎都重視“和”的思想傳統。

事實上,“和諧”是事物存在的本質。在宇宙生命的流變中,任何現象即存在,都是一個生命的過程;每一生命的過程,都是由無秩序均衡結構的狀態,到秩序均衡結構狀態的完成與解散,而重新建設新均衡結構之過程。一切存在都有“求生的意志”,“總要求繼續存在,總不愿意死,既然存在即生命過程,這一生命過程無論如何長久,終歸是要死的、要結束的,因此所謂的“存在”,就是某一現象或某一事物相對保持一定的質、自產生到突變所持續占據的時間和空間,也即事物相對同一、和諧的發展狀態或過程。換言之,只有和諧,萬物才能生存;和諧的缺失,必然會導致事物的滅亡。因此,和諧是存在之道,維持和諧,也就是維持事物的存在。

三、中和思想與現代管理

1.中和思想與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是組織的決策層根據上級的要求和本組織的具體情況,在廣泛聽取組織成員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整個組織的總體目標,然后逐級展開并落實到崗,變成每一個成員的個人目標和實施措施,形成一個全組織、全過程、多層次的目標管理體系,以達到激發和動員組織全體成員參與目標并為目標實現而奮斗的目的。

顯而易見,目標管理深刻地體現出了中和思想的要義。有效的目標管理,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要“執兩”、“用中”。“執兩”就是要準確認識到目標之于組織外部與組織內部、組織整體與成員個體、上級與下級的價值的差異,“用中”就是要均衡“兩端”的矛盾、兼顧各方面的利益。

而有效的目標管理,其實施的過程則需要“行權”。目標規定了總的方向,以及具體實施的步驟與方法。然而,組織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要能夠有權變的意識與膽略。

而“和諧”則是衡量有效性的標準,更是目標制定的原則。所謂的“和諧”原則,就是要促使組織外部與組織內部、組織整體與成員個體、上級與下級均衡、有序地、可持續的發展。矛盾兩端的失衡,必然會導致組織的動蕩與混亂。因此,現代目標管理深刻地體現出了中和思想的內在要求。

2.中和思想與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是指一定時間、一定空間地域內的具有正常智力,能夠從事生產活動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者,它與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共同構成組織的三大資源。然而,人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生理心理素質與經驗上。正是這些差異,造成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勞動能力。而不同的崗位對人的勞動能力要求也是有差異的,因此讓有用的人到合適的崗位上,讓每一個崗位有一個合適的人,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原則。在人才招聘、任用與激勵的過程中,這一原則無不貫徹其中。而這一原則即人職匹配原則。人職匹配原則是中和思想的內在要求。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和諧”就是要使個體所具備的能力與崗位所需要的能力保持一種平衡。如果個體的能力不能滿足崗位需求的話,那么就是“不及”,可能就會影響到工作的完成;而如果個體的能力大大地超過崗位需求的話,那么這就是“過”。這樣的話,一會造成人才浪費,二會影響人才的積極性,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因此,人才的選拔與配置必須要做到崗位與人的匹配,做到無過無不及。“過”與“不及”是矛盾的兩端,我們必須要“執兩”而“用中”,以達到“無過無不及”。

人才的任用一方面要遵循人職匹配原則;另一方面,要做到“和”而不同。管理的實質就是使各種管理要素和諧有序。在組織管理中,和諧的員工關系意味著企業有一種在各個方面都能夠真誠合作的氣氛,而這種合作表現出來的信念和力量,共同作用于企業的最高目標,是使企業具備最大活力的源泉。除此之外,和諧的員工關系也有助于滿足員工對人際關系的需要、相互尊重的需要,并有助于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組織的承諾度,從而極大程度地提高組織的創造力和競爭力,從而使得組織獲得持續的、穩定的和健康的發展。因此,和諧的員工關系是組織致力于達成的目標之一。但是,“和”并非等于“同”。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與“同”異,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和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混合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人才的任用,是將不同的人和諧的搭配,以產生最大的效能。人員激勵是整個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心,其實就是如何用好人才的問題。人的差異性,決定了激勵差異性原則的重要性。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優勢需要。不同的人,其優勢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激勵的首要原則就是對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職務,要制定有不同的激勵政策;對不同的人,要實施不同的激勵手段。這一思想既體現出了中和思想“行權”的主張,也體現了中和思想“執兩”、“用中”的內涵。“行權”對于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激勵手段;“執兩”就是要根據個體的需要,把握住激勵“過”與“不及”的兩端;“用中”即是激勵手段符合個體的需要。“過度”的激勵是資源的浪費;“不及”的激勵達不到最大的效能。

3.中和思想與信息管理

信息貫穿于管理活動中的全過程。決策、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都離不開信息。準確性、及時性、經濟性是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準確性是信息的生命。只有準確的信息才能保證分析和判斷的正確性。經濟性就是要考慮信息處理與效益的問題。獲取信息需要成本,應該在確保管理者決策需要的前提之下,用最少的錢,獲取最大的信息價值。為了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經濟性,必須要遵循“執兩”、“用中”的原則。“執兩”是一種全局的、系統的視野,就是要尋求到矛盾的兩端:過與不及。過量的信息是“過”,其搜集的過程必然會損傷經濟性原則,既耗時又耗力。過少的信息是“不及”,無法達到準確性的要求。因此,“用中”是解決信息管理準確性與經濟性問題的根本手段。公務員之家

及時性就是要迅速把握環境的動態變化,迅速地校正或調整管理策略或手段。組織環境瞬息萬變,因此管理策略和手段必須要及時更新。如果環境變了,而管理策略和手段不能及時更新,就會滯后并阻礙組織的發展。因此,及時把握信息的動態變化,是確保管理持久有效運作的根本。事實上,尊重環境的變化,根據環境變化作出策略和手段上的調整,這是“行權”的基本要義。

四、結語

由上可見,“尚中貴和”的中和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其精義就在于通過“執兩”、“用中”、“行權”,以達“和諧”之目的。在某種意義上,“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終標準。儒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是符合事物發生、發展與存在的規律。現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哲理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和高度的暗合,尤其是在目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之中,中和思想更是貫穿始終。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儒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的深刻理解與領悟,有助于我們在文化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沖突過程中,尋求到矛盾的平衡點,獲得最有效力的管理策略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