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油氣供需形勢看中國油氣安全

時間:2022-04-12 03:56:03

導語:從油氣供需形勢看中國油氣安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油氣供需形勢看中國油氣安全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總體態勢

當前,中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增長周期,石油需求量迅速攀升,盡管中國是一個油氣生產大國,但仍對國際市場有著越來越深的依賴。石油安全問題在中國經濟發展及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愈發重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2004》的報告中認為,中國石油面臨五個方面的安全問題:一是存在國際石油供應暫時短缺的可能;二是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三是國內石油生產存在不確定性;四是中國石油公司的實力和國際經驗不足;五是缺乏石油安全應對體系[3]。下文將主要從第三個角度擴展,探討中國油氣安全問題。(一)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狀況1.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儲量狀況石油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一個國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2003-2007年,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評價結果認為: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1086億噸,地質資源量765億噸,可采資源量212億噸;天然氣遠景資源量56萬億立方米,地質資源量35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22萬億立方米[4]。“十一五”期間,我國油氣資源的勘探工作取得新的進展。2011年11月,國土資源部《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2010》,評價結果顯示:我國石油地質資源量881億噸、可采資源量233億噸,探明程度36%;天然氣地質資源量52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32萬億立方米,探明程度18%。報告預測,2030年前,石油年探明地質儲量將繼續保持較高的水平,可探明儲量202億噸,年均10億噸;天然氣年探明地質儲量未來20年可累計探明10萬億立方米以上,年均6000多億立方米[5]。這兩次評價結果說明,我國油氣資源的儲量總量是比較豐富的,只要加大勘探投入和勘探力度,利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未來將發現更多的油氣儲藏。雖然油氣資源的儲藏量較為可觀,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一個事實,我國待勘探和開發的油氣資源品質變差,低滲、稠油、深水、深層資源的比重進一步加大;天然氣資源中低滲、深水、深層、含硫化氫的資源占有較大比重,導致油氣資源的開采條件比較復雜,開發技術要求和經濟成本比較高[5]。2.中國油氣資源的供需安全狀況盡管石油、天然氣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擁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當前,我國處于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高速時期,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節節攀升,石油生產與消費的缺口越來越大,對外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油氣資源的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供需安全問題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1)中國油氣資源的供給現狀和潛力目前,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勘探開發技術體系,在復雜區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術上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當前,中國原油生產的特點是:海上原油產量增加較快,西部油田原油產量逐步上升。2010年,中國天然原油產量為2.03億噸,天然氣產量達到944.8億立方米,均創下歷史最高水平。繼2009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煉油國后,2010年煉油能力繼續增長。這充分說明,當前中國的原油生產和加工能力較強。據《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2010》預測,2030年之前,石油年產量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2011~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2.044億噸、2.14億噸、2.19億噸、2.149億噸,峰值產量約2.2億噸,2億噸水平可延續到2030年以后。2011-2030年,全國累計產油42億噸,年均2.1億噸。按石油可采資源量233億噸考慮,2030年石油開采程度為41.5%,屬于開發中期。天然氣年產量將持續快速增長,2011-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1264億立方米、1796億立方米、2292億立方米、2796億立方米。按天然氣可采資源量32萬億方考慮,2030年天然氣開采程度為16%。總體看,未來20年石油產量穩中有升,天然氣產量快速攀升。油氣產量將從2010年的2.8億噸油當量增長到2015年的3.6億噸、2020年的4.1噸、2030年的4.5億噸[5]。這份預測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油氣生產能力和生產形勢都比較樂觀。(2)中國油氣資源的需求狀況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消費量與日俱增。石油消費量由2000年的每日4766桶,共2.24億噸,增加到2010年的每日9057桶,共4.286億噸,10年間消費量增加近一倍。天然氣消費由2000年的245億立方米,激增到2010年的1090億立方米[1]。未來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人民生活和消費方式也將逐步轉變,這意味著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超過5億噸[6];中國石油公司則預測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將達3000億立方米[7]。盡管針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的各種預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將遠遠大于現在的消費量。這對我國石油天然氣的生產造成了很大壓力。(3)供需矛盾加劇中國是一個油氣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又是油氣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從油氣的地質儲量總量而言,油氣資源較為豐富,從油氣的探明儲量、儲采比和供需狀況而言,則表現為資源短缺。2010年,我國石油探明儲量20億噸,占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2.2%降至1.1%,儲采比9.9年;天然氣探明儲量2.8萬億立方英尺,占世界總量的1.5%,儲采比29.0年[1]。近年石油勘探和開發結果表明,在境內發現大型整裝油田的可能性不大,新發現的油田總體呈變小趨勢,且新增探明儲量中低滲透與稠油儲量所占比例加大,儲量品質變差,可動用性較差;在已開發的油田中,大部分油田都進入中后期開發階段,產量逐漸縮小,采油成本上升。因此,石油儲量和產能接替的難度尚難緩解[4]。從供需角度而言,中國對石油的增長需求超過了自有石油的提供能力。石油和天然氣缺口越來越大,單靠國內供應肯定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因而進口量將不斷增加。石油供應格局正由以國內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國外為主。預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將達到2.3~3.0億噸,天然氣進口量將達到500~10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55%~60%和28%~40%[8]。而BP公司在2010年公布的《BP2030年世界能源展望》中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高達80%,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將高達42%[2]。中國石油天然氣的供需矛盾加劇,將導致中國更加依賴于國際油氣資源的供給,對外依存度的提高增加了中國能源安全的風險。

世界油氣供需結構與中國油氣供需矛盾對中國油氣安全造成的影響

我國雖有較為豐富的油氣儲量,油氣生產能力也較強,但是,由于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高速時期,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節節攀升,造成石油生產與消費的缺口越來越大,對外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世界油氣的供需形勢的風吹草動都將直接影響中國能源安全形勢。當前世界油氣的供需結構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諸多挑戰,同時也給中國國防安全形勢造成壓力。(一)全球油氣供需結構不平衡促使亞太地區能源形勢緊張化全球油氣供需結構的不平衡,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導致亞太地區能源形勢緊張,而這種緊張形勢對中國的能源安全與國防安全造成連鎖反應,帶來嚴峻挑戰。表現有二:其一,亞太國家中大部分是正高速發展著的工業化轉型或工業化剛起步的國家,普遍有著高度的油氣資源需求,強烈的對外油氣需求加劇了這些國家與中國在中東等海外地區的油氣競爭。無論這種競爭是有序的良性競爭還是無序的惡意競爭,都給中國海外找油氣的“走出去”戰略帶來了巨大障礙,對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壓力。其二,由于亞太地區油氣資源的探明可采儲量偏少,而本身需求量又大,這容易刺激亞太國家圍繞有限的且存在歸屬爭議的油氣資源展開更激烈的爭奪,中國領海內的油氣資源更成為周邊國家極度覬覦的對象。目前中國東海和南海海域的爭端已經表明了這一嚴重后果。這種形勢給中國的能源安全與國防安全造成了惡性的連鎖反應。因為,周邊國家對中國領海資源的搶奪一方面造成了中國油氣資源的流失,加劇了中國自身的能源供求矛盾;另一方面,這種侵略性的資源搶奪勢必激化其與中國的矛盾,引起地區局勢緊張,甚至可能引發地區沖突或局部戰爭,給中國國防安全造成壓力。一旦形勢緊張或爆發沖突與戰爭,則這種地區局勢反過來不僅影響中國海外能源通道的安全,也影響整個亞太地區的能源運輸安全。此外,鑒于周邊國家掠奪中國領海資源、制造地區緊張的行為,為保護資源和保衛國防安全,中國必然將投入大量精力及國防資源進行有效應對。而將有限的國防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過多投入于中國東海及南海等海域,又勢必影響中國海軍在其他海域,如印度洋及索馬里海域的護航等行動,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中國遠洋力量的發展,弱化了中國軍力在遠洋海區的有效存在,從而弱化了中國軍力對海外能源安全的保護能力,危害了中國能源安全。因此,亞太地區的能源形勢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和國防安全造成了惡性的連鎖反應。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二)全球主要油氣供應國中,大部分具有極大不穩定性從世界安全形勢上來說,中東、前蘇聯和非洲,甚至包括中南美洲地區,都是世界主要的不穩定地區,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政治矛盾和領土糾紛等問題糾結交錯,十分復雜,地區形勢大多處于緊張狀態中。中東地區,就美伊矛盾而言,在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伊朗都將面臨美國的強大壓力。在非洲,除去非洲本身的動蕩外,2007年,美國正式批準建立非洲司令部,強化對非洲的干預力和控制力,這凸顯了美國在戰略上對非洲的重視,說明它將比以往更加積極地干預非洲事務,而其主要戰略目的之一就是控制日益重要的非洲原油資源。在前蘇聯地區和中南美洲,除去地區不穩定因素外,各強權國家的強力介入均影響了中國在這些地區的能源供應安全。在這些地區,中國沒有足夠的政治、外交能力確保獲得長久穩定的能源供應,也沒有足夠的軍力介入其中,從源頭上保護中國的油氣供應。中國的油氣進口主要依賴于這些地區,可見中國的能源安全建立在一個火藥桶之上。(三)全球油氣供求結構決定了中國進口能源的運輸模式中國的主要油氣進口地集中在中東、非洲和前蘇聯地區,中東和非洲所占比重極高。這決定了中國能源運輸主要依賴海運,運輸方式單一給中國能源安全帶來巨大的風險。除前蘇聯地區距離較近,可以陸運外,中東、非洲和中南美洲均與中國遠隔重洋,能源運輸完全依賴于海運,且線路漫長。目前,中國油氣的海運航線主要有中東航線、非洲航線、東南亞航線和太平洋航線。在這些航線上,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對中國的能源運輸安全尤為關鍵。而這些主要海區、關鍵的海峽、重要航路,基本都控制在沿岸國家和美國手中,在波斯灣地區,美國長期部署大量軍力,其第五艦隊的總部設在巴林首都,在巴林建設基地,部署了大量海軍艦只。在印度洋地區,美國以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島為主要依托。將該島打造成“??毡尽?,不僅可起降B-2隱形戰略轟炸機,還可??亢侥概c核潛艇。在軍事基地和航母編隊的支持下,美國海軍可在印度洋的任何海域展開軍事行動,牢固把握印度洋的主導權。而印度則利用印度半島直插印度洋心臟的地理優勢主宰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則由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而美國利用其新加坡樟宜海軍實際掌握了對馬六甲海峽及周邊海區的有效控制。日本和印度等國也發揮其各自優勢,介入到馬六甲等海峽的控制當中。太平海區更是美國施展其強大海上力量的天然舞臺。中國由于自身海軍力量弱小,對這些海區和海峽的影響力較為微弱,控制力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從軍事角度而言,中國尚無能力完全保證中國運輸船隊在這些航線上的安全。

從世界油氣資源的總體格局,即油氣的探明可采儲量及分布,世界油氣的生產與需求角度,從中國自身的油氣供需角度分析,我國目前和未來都將依賴于中東、前蘇聯、非洲和中南美洲等地的油氣資源。而世界油氣的供需結構給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了極大的風險。無論在油氣供應的源頭還是運輸的通道上,都警示中國有極高安全隱患的存在,因此,中國必須盡早采取應對之策,確保未來油氣資源供應的安全,以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胡志榮何政泉工作單位:西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