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構建
時間:2022-03-03 08:28:31
導語: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師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競爭力,隨著高校各項工作的改革發展,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出現了很多的新事物和新問題,管理制度和規章相對滯后且不易貫徹執行。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需要把握教師這一主體在高校工作環境中的獨特性,從管理思維模式、結構、整合及調配和實質性激勵機制四方面考慮,建立符合學校自身戰略發展定位的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關鍵詞】高校教師;人力資源;構建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是保障高校競爭力的核心,其體系模塊薪酬、績效、素質測評、培訓及招聘等所產生的一系列決策和制度,直接影響到高校的使命、目標和辦學實現,影響到教學、科研、服務等多重管理,以及高校人力資源工作的積極性。近些年來,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在聘用機制、激勵機制、優化配置等方面逐漸實現與社會其他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對接,對高校由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體系構建改革上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但就現實情況來看,很多高校在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教師隊伍管理)的薪酬、績效、素質測評、培訓及招聘等環節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1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校各項工作的改革發展,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出現了很多的新事物和新問題,管理制度和規章相對滯后且不易貫徹執行。這種現狀受到國家教育政策、政府教育統籌權、所在地區經濟水平,學校自身戰略發展定位、規模、學科和科研建設、管理者素質等多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
1.1管理思維模式滯后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群體習慣固定思維和處理模式,完成既定工作的維持性管理人員較多。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還主要是貫徹落實上級政策和文件的指示,大多數時間在于完成事務性工作,以完成文件任務為最終目標,思考性決策缺失,并不能全面定位管理方向。因此,高校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很容易成為執行性質的管理機構。這種“以事為中心”、“將人力視為成本而非資源”的滯后管理思維模式,嚴重影響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具體表現在人力資源管理原則和目標不明確,不以人事相宜、以人為本為管理重點,缺乏管理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性規劃,忽視從管理執行到管理決策性的思維轉變等。這與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教師工作積極性、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相悖。
1.2結構不合理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結構是指教師隊伍整體構成狀態,包括職務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等。這些機構直接關系到高校的發展水平和質量,通過對高校教師結構的分析,可以了解教師隊伍發展的現狀、優勢、問題和需求等,提出構建教師隊伍建設實質性管理體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突出了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隊伍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配置,但仍不盡合理。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職務結構。職務結構指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構成狀態,我國高校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四個級別。教師職務結構雖然逐步在改善,但高級職稱尤其是正高比例還是偏低,高等院校之間差異過大,教師隊伍的職務結構不盡合理,。(2)學歷結構。學歷結構指教師具有的學歷、學位構成情況。隨著高校教師招聘條件的提高,雖然教師隊伍中具有高學歷和高學位的人數比例在增加,但已經招錄的教師學歷學位層次偏低還有待提高,現實中高校在職攻讀學歷學位方面的政策有待加強,教師隊伍整體學歷學位結構有待優化。(3)年齡結構。年齡結構指教師年齡構成狀況,包括整體隊伍和各個級別教師的年齡情況。高校教師隊伍的合理狀態應該是每個年齡段的比例適中,不存在斷層和結構偏失。但高校教師的現狀是:年輕化趨勢明顯,青年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各年齡段之間所占比例差距較大,作為中堅力量的中年教師不足。(4)學緣結構。學緣結構指教師隊伍本校畢業和外校畢業教師的分布狀況,以及不同學科專業教師的構成狀況。目前高校在補充教師隊伍工作中(主要為招聘和引進),雖然都考慮到學緣問題,但教師來源為單一院校或統一地區院校的情況還比較多,學緣結構問題較為突出。
1.3整合及調配效果不佳
專業設置與調整是國家和高校的經常性工作,這種宏觀調控源于市場機制與市場經濟對急需專業的需求。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其教授的專業知識需要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設置與調整機制,在遵循專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進行跨學科交叉學習。但在現實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會出現原有教師結構包括學科專業背景與專業調整需求不匹配的現象。而管理中很少有關于跨科際交叉學習制度與計劃的規定,這種管理機制的欠缺容易導致因整合及調配效果不佳而造成人力資源浪費的現象。
1.4實質性激勵機制缺失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是高校人才培養傳授的主體,其工作動態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與教學質量。因此,只有建立具有實質性激勵機制才能激發教師工作動力,提升教學質量,保障高校人才培養戰略的實現。目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出現了多種的激勵措施,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勵作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1)薪酬激勵不足。目前,高校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薪酬低于社會平均工資,這降低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2)激勵方式單一。大部分高校激勵機制統一,沒有考慮教師成長不同時期的需求,因年齡、專業技術職務和崗位等原因導致的個體差異激勵針對性不強。(3)績效考核機制不合理。教師的績效考核制度是對教師教研教改和工作成果的評價,對教師激勵機制構建的影響很大。我國高校績效考核機制往往定位于對教學和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標準過于傾向在論文、著作與獲獎的數量,難于把握考核的質量,考核機制導向性有偏失,激勵機制功能不明顯。
2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構建途徑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需要把握教師這一主體在高校工作環境中的獨特性。例如:特殊智力勞動的不可替代性、傳授知識和科學研究的主觀能動性、選擇發揮智力資本的工作流動性等。
2.1管理理念的構建
高校教師是特殊的人力資源,絕不能視這個群體為傳統的成本用傳統的人事管理體制進行約束,應該視人力為第一資源并通過科學的管理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價值。教師的發展,本質上是人的全面發展,從管理理念上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一切政策制度的出臺與體系的構建要以教師的利益和發展為核心,在聘用機制、培養機制、薪資機制和考核機制等方面信任教師、尊重教師、關心愛護教師、關注教師的自身發展。通過定期的調研,及時主動了解教師群體的需求,主動開展管理,用多樣的動態管理方式開發教師的工作潛能。只有這樣,在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才能調動其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高校和教師人力資源共贏發展的管理目標。
2.2隊伍結構的構建
高校教師隊伍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源于人力資源管理不合理,其優化應該從招錄聘用、崗位聘用、職務晉升、績效評估及培訓進修等制度建設進行改革,實現管理創新,進而優化教師隊伍結構。(1)在教師招聘工作中,打破年齡限制,根據現有專業的年齡段,招聘適合的新教師。(2)依照按需設崗、擇優聘用的原則,突破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聘用終身制,形成流動合理的崗位競爭機制。(3)完善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改變資歷優先晉升的不合理,對于優秀教師提供公平環境,對低層次教師進行分流,改革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標準,使優秀教師能夠脫穎而出。(4)加大學歷進修力度。提高進入教師群體的資格,增加經費用于教師學歷進修,擴大招聘高學歷教師的渠道,優化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5)促進學緣結構多元化,嚴格壓縮本校學生留校任教和近親繁殖,多渠道多地域的招錄和引進教師,提高校外與國外教師的比例,提升教師隊伍的學緣品質。
2.3整合及調配制度的構建
對因高校內部專業設置與調整而需要跨專業培訓的教師,實行跨科際交叉學習制度,整合調配專業知識。將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設計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項目,從人力資源管理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對高校現有專業教師和因專業調整教師的人力資源情況作出合理評估,結合學校發展戰略目標,保證質量、優化結構、提高能力,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率,使教師與不同學科教師能夠進行交流,開闊學術視野,最大限度地使用教師人力資源。
2.4激勵機制的構建
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的構建,要依托人力資源管理,具體要從薪資激勵、獎勵激勵、培養激勵、福利激勵、專業技術職務激勵、聘用激勵、考核激勵等方面考慮。主要包括:(1)合理規劃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健全招聘和聘任制度。通過對招聘和聘任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2)擴大教師培訓方式,滿足工作需求,提高教師工作的歸屬感和工作積極性。(3)改革薪酬制度,使崗位工資與績效工資相掛鉤,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對優秀的教師實行低職高聘,用薪酬調動其工作積極性。(4)對于教學水平高能力突出的教師,突出專業技術職務激勵,在考核評審中予以優先考慮。
參考文獻:
[1]趙曼,陳全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陳維政.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胡智丹,金延軍,王大林,王靜.高校教師薪酬激勵機制的研究[J].北方經貿,2012(03).
[4]田光,劉彥平.激勵與約束機制對高校教師的激勵作用[J].河北學刊,2011(03).
[5]楊鮮霞.關于科學建立教師激勵機制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12).
作者:姚穎君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事處
- 上一篇:鋼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探討
- 下一篇:職業院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