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在鐵路客運車站的應用

時間:2022-10-08 10:04:31

導語:智能化在鐵路客運車站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能化在鐵路客運車站的應用

摘要:隨著鐵路發展,新技術、新設備的廣泛使用,使得原有車站管理系統已經無法跟上形勢發展,無法滿足現場組織需求。因此智能化車站概念應運而生,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數據實時共享,為鐵路客運安全、生產組織等提供強力保障,具有戰略性意義。

關鍵詞:智能;鐵路;客運;車站;應用

1引言

自2007年4月18日動車組在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中全面上線投入運營起,至今已有11年時間,從“和諧號”到“復興號”,雖然也經歷了2011年“7.23”滑鐵盧,但是融合了速度與服務的中國高鐵已開始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人們美好的出行模式,使近些年來的鐵路客運一直都處在上升趨勢。在初步掌握世界先進技術裝備的基礎上,我國鐵路開始在服務智能化領域不斷挖掘潛力,積極探索,智能化車站開始走入歷史舞臺,使人們出行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更加溫馨成為可能。

2智能化在鐵路客運車站應用定義

智能化在鐵路客運車站應用主要是指鐵路現代管理、服務理念和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完美融合,共同實現“平安、有序、溫馨,讓旅客體驗更美好”的目標。智能化在鐵路客運車站應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安全、組織、服務。安全即“三防”中的“技防”,通過智能化的風險研判,滿足站內所有安全要素需求。組織即生產組織,包括工作人員作業安排、設備設施利用和旅客乘降組織三項內容。服務即服務旅客,涵蓋旅客出行全過程。

3智能化在客運車站應用現狀

近年來鐵路為更好地服務旅客,摒棄“鐵老大”的思想,在挖掘自身潛力的同時,逐步認識到信息化技術在日常生產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嘗試開發和應用一些信息化系統。特別是隨著京廣、京滬、徐蘭等高速鐵路的通車,新技術、新設備使用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由于種種原因,智能化在鐵路車站的應用仍是任重而道遠,存在許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3.1應用軟件缺陷。各個信息化系統的設計單位本身智能化水平和對鐵路專業性知識技能掌握良莠不齊,使部分系統不能夠貼合實際,操作性不強,為使用者帶來較大不便。3.2應用不成規模。各集團公司、各專業部門對智能化技術的認知局限性,沒有從一體化角度出發,而是各自為戰,導致投入使用的系統較為零碎,沒有形成規模。例如,調度系統、客票系統、旅服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18點統計系統等等,都沒有融為在一起,未能形成規模效應。3.3應用深度不足。一是客運車站日常生產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著憑經驗決策,靠主觀指揮生產的現象,導致智能化系統利用率低下。二是部分信息系統管理、使用人員智能化技術理解有偏差或本身業務水平不高,使智能化應用浮于表面,系統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信息利用率不高,導致實際功效偏低。三是紙質臺賬仍是鐵路車站主流,大部分數據均由口頭傳遞、手工填寫,容易造成數據處理不便捷的問題。3.4應用交互不暢。一方面,各專業、各系統均有自己的維護團隊,而且信息系統種類、接口較多,各類信息的收集、傳遞不暢,不利于信息交互和資源共享,而且會造成數據的失真、不準確。另一方面,因建設標準不高或施工單位偷工減料,導致部分客運管理數據的處理還是單機狀態,無法讓數據流動起來。

4智能化在客運車站應用對策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智能化在鐵路客運車站中應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迎合社會發展、滿足旅客出行需要、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圍繞這一目的,本人認為推動智能化在客運車站應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4.1推動智能車站建設。智能車站是一個以數據為基礎的具備類人智能的統一有機整體,這一建設開始于廣州局集團公司廣州南站,隨后在南昌站等車站推行試用。目前,國內版本較多,多家大型公司都有相應的概念或產品。鄭州局集團公司管內僅有鄭州東站有所涉及。另外,在鄭州南站設計過程中,中國鐵路總公司考慮了智能車站的建設,這對于全路來說都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走科技道路,建智能車站,大勢所趨。4.2推動既有系統整合。目前,車站客運專業內部有許多信息系統,常規的有客票、旅服、行包、客管等系統,非常規的有各部門、各站段自行使用的安全、設備、人員、辦公等多個軟件,冗余、繁雜,不利用管理。因此建議將這些軟件集成到一個平臺上或利用接口進行聯通,摒棄多余、重復、無用的功能,由集團公司、總公司集中管理,既節省了人員,又有利于信息交互共享。4.3推動高新設備使用。高新設備的投入使用可以更好地為旅客服務,便捷旅客出行。一是加大自動售(?。z票設備、實名制自助式核驗設備、站臺端部防侵入設備等智能化、自動化設備的投入力度,配合鐵路總公司2018年-2020年三年提質計劃的實施,逐步提高車站自動化水平。二是加強自動退票機、站臺電子車廂位置標等設備研發力度,利用新設備、新技術進一步減少人工成本和靜態標識等間接成本。三是加快智能語音、導航機器人、視頻人像采集分析等技術普及力度,增加車站智能化比重。四是開通新式服務,如列車微信支付、車站定制服務等,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趨勢。4.4推動維保模式轉變。按照鐵路總公司要求,目前,全路正在由單項維保模式向“大維?!蹦J睫D變。“大維?!蹦J筋櫭剂x,就是由某一家公司來負責全集團公司所有相關設備的維護保養。其優勢就是集中資源,用專業人員解決專業問題,將站段管理人員解放出來;同時還可以用統一的設備管理系統通過數據采集,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維護狀況等,科學、合理統籌人力分配和設備維修順序,更好的為智能化建設提供基礎性保障。4.5推動專精人員培養。智能化設備歸根結底還是要人來設定、操作的,因此在加大設備投入力度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強“高精尖”人才和“一專多能”人員的培養。專精人員可以和維保人員相輔相成,共同為智能化保駕護航。例如,一臺自助式實名制核驗設備進場使用,設備管理維護人員不會時刻在現場,所以服務人員除必須要掌握機器的工作原理、操作規程、應急處置等基本知識,還應該了解機器基本維修方法等進階知識,小問題小故障隨手解決,以便于設備能夠有更高的使用效率。4.6推動新興產業拓展。借助高鐵建設和智慧型車站建設,加強信息化、大數據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研究潛在市場,開發符合旅客需求和市場發展需要的客運服務新產品、新項目。如“高鐵+網上商城”、“高鐵+互聯網訂餐”、“高鐵+特色旅服”、“高鐵+共享汽車+旅游”等,可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將各類商旅服務融為一體,發揮資源優勢,實現“一鍵盡知站內情、一單通曉吃住行”。通過提升旅客出行滿意度,延伸客運服務產業鏈條。

5結束語

截至2017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在如此大規模下,實施大數據、推進建設新思路、促進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智能化措施,與鐵路深度融合實現創新發展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展望未來,在“互聯網+”和智能化蓬勃發展時代背景下,鐵路部門一定會不斷突破自我,在創新變革中推動智能化鐵路的應用和發展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新領域,真正做到“交通強國、鐵路先行”。

參考文獻:

[1]晏克非.論“智慧型”軌道交通車站建設[DB/OL].www.docin.com/p-745309968.html,2013,12,24.

[2]曾德良.車站信息智能化研究[J].鐵路技術創新,2014,(3):89-92.

[3]張健.南京客運總站智能化系統建議性方案[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8):139-141.

[4]曹宏,何鳳娟.城市軌道交通智能車站綜合管理平臺研究[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13,10(2):41-44.

作者:馮偉 單位: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