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理論體系在物業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3-01 09:16:20

導語:物業管理理論體系在物業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業管理理論體系在物業管理的應用

中國物業管理的四十年是一段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不斷碰撞和發展的過程,物業管理理論經歷了實踐的演變大致分為三個理論體系類別。第一大類是建立在4大論點之上的核心理論體系,其理論包括業主自主管理權、業主主權公共管理領域、物業服務產品和社區微觀有效治理等。這一理論體系為物業服務的實踐提供了扎實的基礎。第二大類是物業管理領域教材編撰的理論體系,著作包括《物業管理實務》等,這一體系的理論特點是偏向于研究物業管理與社會學科的關系,對于打造企業組織管理系統具有較好的效果。第三類是由中國物業管理協會和行業各學者發布的物業管理實踐課題,包括《物業管理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等。這些課題的發布拓展了物業管理理論在實踐過程中的多樣潛能。然而,在物業管理理論應用的四十年間,我們逐漸發現,基礎傳統的理論只關注“以物為本”的實踐,輕視了“以人為本”的管理價值。管理理論不管是在企業內部對員工的管理或是物業管理項目現場都較多地重視管理本身,而輕視了對于員工的關注和對業主的關懷。物業管理理論應更加著眼于時代的發展和業主的需求。自2012年國家科技部發布了《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現代服務業是服務業向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支撐轉型,倡導和要求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足以證明國家對于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視,物業管理應通過“大物業”和產業升級等方式參與到這一國家發展進程。回看物業管理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從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到德魯克的現代科學管理,通過一系列標準和量化,物業管理形成了管理規范,強調了人對物的管理。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人為本”等新思想的滲透,管理中人的價值不斷凸顯,人們逐漸發現:只有當刻板的物的管理中加入人性的美、形式的美,管理才能實現質的轉變,實現物業管理的轉型發展,發揮管理的最大潛能。近年來關于管理美學概念的討論在學界愈發豐富,關于管理美學價值、中國傳統管理美學思想等內容頻繁出現在管理學的新研究中,然而縱觀管理美學的相關文章,真正運用于實際和管理的某一具體領域的研究還很少。在本文的以下內容中,筆者將從美學的基本思想切入,尋找美學與物業管理理論交匯融合的方法,管理美學運用于物業管理實踐的路徑,探尋物業管理通過美學影響轉型升級之道。朱光潛先生于1932年所著的《談美》是以書信形式為青年所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而通過探尋和研究其中基本的美學思想,不難發現許多哲學思想都可以運用在管理美學以至物業管理美學中。

一、創造與格律

在朱光潛《談美》的第十二章中談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創造與格律,這一章從詩詞的格律入手,闡述和探討了藝術創作中后人效仿前人的做法、如法炮制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在古今中外的藝術創作中,各派都有各派的格律。而不論詩詞或是其他藝術,情感的表達都是最為重要的,如果一味關注格律,自然會忽視了情感、個性這一最原始和特別的表達,就不能產生藝術。而所有的大藝術家之所以成為大家,就是因為他們掙脫了格律的束縛,在整齊中變化,在變化中隨心地表達了情感。在物業管理中,如果把管理理論視為一種格律,把管理者視為藝術創作者,每一個實踐者都效仿著前人的管理方法進行實踐,是什么讓我們的管理超越前人脫穎而出呢,就是人性的美、情圖1英國肯辛頓宮下沉花園圖2下沉花園樹籬感的美,能夠讓管理者表達個性,超越管理本身,實現管理的美。例如關于物業管理現場綠化的理論,在《物業管理實務》的“物業環境管理”一章中只要求了去除雜草、清理殘花黃葉和水分管理等綠化內容。然而如果我們有了美的視角、情感的表達,在這一部分中,實踐者應該有不同的管理表達,這也是由實踐者上升為管理專家的路徑。例如綠化人員可隨著不同的季節種植應季的鮮花,并且按照想要表達的風格和意向對枝葉修剪造型。比如在英國肯辛頓宮的花園(見圖1、圖2)會按照時節、特定事件的主題種植鮮花,樹籬也精心修剪成了拱門造型,風格獨特而和諧。孔夫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家的至高境界也是藝術家的至高境界。物業管理走過四十年,是否能更加跳脫格律,施展個性化的從心的表達,是理論和實踐領域都需要思考和邁進的關鍵一步。

二、創造與模仿

創造與格律和創造與模仿是兩個看似相仿的問題,然而在藝術創作中以及運用于管理實踐中卻是極為不同又有同等分量的。格律是一種藝術上的摹仿,而藝術的摹仿并不局限于格律,還在于技巧。如果說上一點是講跳脫格律,書中的這一章是講藝術的摹仿是創作的基礎,是尤為重要的。例如當藝術家想到了一個極為美麗的意境,胸中懷著一腔情感,怎樣用手把它畫下來是最為關鍵的。如果藝術家不能任意支配筋肉的活動,即使他心中的意向再美也無法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這種對手的筋肉的運用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是經過了長年累月的訓練而練就出來,而這一能力練就的方法就是摹仿。所有的大藝術家年輕時所做最多的工作也是摹仿,米開朗基羅花費大半生研究羅馬雕刻,就是為了能夠掌握表達藝術的基礎和能力。要做一名藝術家,首先是一名匠人。在管理領域,近年來多有學者提出“工匠精神”,在物業管理中什么是“工匠精神”,不就應該是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對于理論或管理經驗的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地大量摹仿嗎?以日本的清潔匠人新津春子為例,作為一名清潔工由于30多年只做清潔工作被評為日本的“國寶級匠人”,她負責打掃的羽田機場曾連續3年被評為“世界最潔凈的機場”。除了長年專注地做一件事以外,要成為一名管理領域的匠人,如何知道什么是運用筋肉的能力,如何練成這種能力的呢?還是以新津春子為例,通過潛心鉆研和實踐,她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打掃方法。她根據垃圾的種類,按照不同的季節變換自己的工作方法;根據清理的場景、物品不同也會采取特定的清潔方法;清潔水槽她會先從水槽內部開始,還會攜帶一個小鏡子隨時觀察那些不易看見的地方,這些便都是她作為一名匠人所需要的技能。在物業管理理論中,只闡述了管理規范,卻沒有美學標準和對管理者更高的、鍛煉為一名工匠的要求。“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摹仿。”理論界應站在更高的標準,豐富美學內容,填充成為一名物業管理匠人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

三、美感與聯想

美感與聯想也是美學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書中的第五章作者以一句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作出了深入的詮釋。由事物甲聯想到事物乙的起因來自于兩類,一類是由于兩者在性質上相似,另一類是由于兩者在經驗上曾相似。“記得綠羅裙”就是因為羅裙和他喜愛的女子相接近,而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似,以至于看到芳草作者產生了關于喜愛者的聯想和愛屋及烏的美好情感。在許多藝術形式里,尤其是音樂中,聽者會覺得曲調優美就是因為它使他們產生了對美好的事物和經驗的聯想。將這樣的思想帶入服務管理理論是尤為適用的。在物業管理師教材《物業管理綜合能力》中有一部分是人際交往能力的理論,作為對服務者處理公共關系的要求。其中闡述了“風度和表達力”的概念,“指與人交際的舉止、做派、談吐、風度,以及真摯、友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達,是較高人際交往能力的表現。”而這一理論如何具體對應在物業服務實踐中則缺少標準和依據。美國旅店之王希爾頓創造了“微笑服務”,是希爾頓酒店輝煌業績背后的一塊奠基石,也對服務業的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自從創造了微笑服務,“希爾頓酒店服務員臉上的微笑永遠是屬于旅客的陽光”。服務員的微笑之所以會成為旅客的陽光,就是由于它讓人產生了最為美好的聯想。由此服務中真誠的人情之美便得以凸顯。在物業服務實踐中,對業主的一個真誠的微笑,業主生日時獻上的一束鮮花都會讓人產生美麗的聯想,當這樣的美感累積起來,業主回家時就會產生溫馨、安心之感,服務中的人情美和服務品質自然體現出來。回到物業服務理論中,如果能更加從實踐出發,增加關于人性美、人情美的思想,相信能幫助物業服務人員與業主建立更好的服務關系,有利于促進物業管理服務企業與業主對社區的共治、共建、共享。物業管理經過四十年的發展與建設,應該重新思考和完善理論體系的構建。經過以上的研究和探討,美學思想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未來,在物業管理理論中如果能根據美學理論和行業發展現狀為基石,指導管理工作和企業發展方向,相信能在人才培養建設、人情關懷服務等多方面促進行業的發展。

作者:聞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