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改革

時間:2022-07-02 10:31:27

導語: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改革

一、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弊端的主要表現形式

目前,民辦高校建校的時間較短,學生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在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弊端。

1.制度代管理。制度等同于管理,管理人員把制度看成管理學生的絕對標準和唯一可以依靠的手段。其實,僅憑制度不能很好的進行管理,可能還會激發了青年大學生的逆反心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2.家長代管理。為了學校風平浪靜,減輕責任,某些院校實行全方位家長式管理,輔導員每天不停進行查詢、跟蹤、監督,一出問題馬上通知家長,家長再責備學生。這樣下來導致大多學生出現低落、緊張、疑惑、少動、易激怒、易退縮等負性情緒,對現實失去信心,對未來態度消極,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出現問題。

3.權威式管理。管理人員日常行為規范按制度對學生的行為的給予是否扣分,并與其評優評先直接掛鉤或做出相應的處分,讓學生感覺管理人員專挑自己的錯誤和不足。而對于一些不合情理的扣分,學生們無從申訴。這樣,給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的心理壓力和負擔,無形中為他們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禍根。

4.評價失衡式管理。普遍認為,學生的管理制度越多,執行越嚴格,學生越聽話。對學生實行一刀切式的管理。因此,出現了僅僅憑成績評獎學金、助學金等。其實,這是不公平的,后進的學生完全沒有任何希望獲得獎勵,這可能會造成身心甚至人格的嚴重傷害,同時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形成惡性循環。

二、關于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1.構建系統全面的學生管理制度

民辦高校的管理制度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不能以傳統的管理模式管理90后的大學生。傳統的學生管理制度,學生擔負強大的壓力,甚至失去了自主意識。教育過程中,若只是對制度的強制灌輸,學生對制度沒有認同,制度不能與學生的自我積極性有機的結合,這樣就容易引起個體的人格混亂,使個體對制度產生某種心靈或身體潛意識地排斥。因此,我們的管理制度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實現教育的最高價值。當然,自主性決不等同于隨意性,在體現個體自我意識的同時,還要遵守一種為人們所能接納的紀律和公德。作為教育工作者,制定規章制度要把握住學生的生理特點,注重對民辦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的研究,使學生愿意遵從各項制度,明白執行規章制度利己又利他。多用正面教育進行激勵和疏導,積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改進紀律管理模式,使紀律由“控制性壓力”轉向“發展性壓力”,把制度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在紀律的約束下,“無拘無束”,保持最佳心態,體現自主,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2.學生管理制度應體現民主性

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應奉行民主的原則,絕不能因為他是干部或后進生而使天平失衡,更不能因固守“師道尊嚴”,忽視或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應時刻將學生作為管理工作的主體,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作為管理者,重點解決學生所關心關注的問題。民主程度越高,規章制度也越能具體可行,學生才能心甘情愿的按規章制度辦事。同時,管理制度應尊重理解學生,民辦院校的學生由于在高中階段學習成績普遍不高,許多學生自信心不高。當發現外界對自身的評價不高時往往存在失落感,缺乏足夠的積極性,所以在管理上要理解并尊重學生,給學生足夠的信任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管理制度民主往往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學生制度的抵觸,慢慢接受制度的內容,變“他律”為“自律”,達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3.豐富學生課外活動,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管理制度彈性化,管理方式寬松和諧,給學生留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使得自己在各方面得到提高。民辦高校的學生活動能力和社交能力普遍較強,課外活動往往能增強他們的信心。另外,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可以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培養自己的責任心。

4.注意保證管理制度的延續性

有些制度制定了,隨著時間推移,需要進行相應的修訂。但由于民辦院校管理人員流動性大,制度后續跟進無法落實。而新的管理人員往往對工作不熟悉,一時無法發現制度存在的漏洞,無法及時對制度進行修訂,從而在執行制度過程中產生不良后果。所以要形成一種修訂制度的習慣性,考慮到人員流動的可能性,防止因人員流動而影響到制度的穩定性。

5.必須保證管理制度的統一性

學生的管理制度包括學籍、學位、評獎評優、貧困生、寢室管理、獎勵懲處制度等,這些制度涉及教務處、學工部、團委等各個職能部門。這就需要全校機構部門理順關系,圍繞共同目標,自上而下,制定相關制度。政令統一,思想一致,主旨明確,才會提高制度的權威性,不會因政令多出,朝令夕改,降低管理效率,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6.切實保證管理制度的科學性

一項好的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前需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論證,并要求程序規范,建立反饋機制,做好隨時修正的準備。最為重要的是制度要合法合理,不餓能夠忽視、漠視、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制度制定不能一時興起,隨后又突然更改,它的制定需要科學的程序。最好引入聽證制度,多方聽取意見與建議,將學生的合理訴求體現在制度中。

7.體現學風考紀

—嚴謹性企業的質量是生命,學校的質量則是名望。只重量,而不重質,必定會走下坡路;若兩者并重,質又如何體現?學生以學為本,以考試作檢測。但考前復習、答疑、點題,考后走人情加分等現象在某些民辦高校屢見不鮮,甚至有個別老師為提高分數,體現所謂的教學水平,而不惜泄題、漏題。這直接造就了學生的懶惰、舞弊和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阻礙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直接導致管理混亂。只有改變教學觀念和管理體制,嚴肅考試紀律,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達到學習的目的,才能讓學校的聲望在發展中提高。民辦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學生的組織管理者,應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方針,本著開發學生創造力的宗旨優化制度管理,運用好制度管理,真正意義上樹立現代管理思想,建立現代管理組織,掌握現代化管理方法,懂得現代化管理手段,才能轉變思想觀念,真正進入現代化管理創新思維的新境界,才能培養出讓父母放心,讓社會稱心的“綜合素質高”的民辦高校畢業生。因此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應時刻將學生作為管理工作的主體,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作為管理者,也應當以此作為突破口,重點解決學生所關心關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逐步樹立主體意識與責任意識,培養其獨立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譚瑞梅 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