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管理機制探討
時間:2022-07-17 09:03:49
導語:中職學生管理機制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中職學生管理為主要研究方向,以體驗式教育為主要方式,分析了當前中職學生管理面臨的“學校教育缺項、家庭教育缺位、社會教育缺失”問題,結合中職學生管理實踐,提出并驗證了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的“三位一體”管理機制構建方法,最后從學生、家庭、社會三個方面進行了運用效果評估,為構建“三位一體”機制、抓好中職學生管理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三位一體;中職學生管理
現代教育觀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提倡在學校、家庭、社會之間構建起“大教育”的格局、網絡。這些理論和觀點對于中職學生管理而言尤為重要。當然,這里講的是廣義而非狹義上的管理。中職學生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迫切需要我們在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管理機制上下工夫。
一、構建中職學生“三位一體”管理機制的背景
從近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看,隨著“工匠精神”的不斷倡導、職業教育的日益重視以及各種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的引入,當前中職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還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1.學校教育的“缺項”一方面,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存在,導致學校在教育工作的組織上,強調最多的往往還是文化知識的傳播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其他諸如為人處世、人品人格、心理健康、精神品質等方面,往往關注較少,重教育輕德育、重文化輕能力、重專業輕管理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慣性思維、傳統習慣等的影響,使得本身不夠全面的中職教育,還面臨內容老化、方法僵化、效果一般化等問題的困擾,特別是能夠有效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體驗式、趣味性教學模式亟待拓展。2.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然而,不少中職學生的家庭教育卻存在比較嚴重的“缺位”問題。有的是因為父母忙于工作、忙于生意,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教育、管理孩子,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有的是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和管理孩子,要么聽之任之,要么簡單粗暴,要么認為教育、管理孩子都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一推了之,處于“不懂不會”的狀態;有的是因為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等原因,導致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上處于“無人問、無人管”的狀態。總之,不管出于何種原因,中職學生家庭教育“缺位”問題相當突出。3.社會教育的“缺失”對于中職教育而言,只有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各種積極因素,才能達到更加理想、令人滿意的效果。目前,中職教育一定程度也還面臨社會教育缺失的問題。一是設施建設投入不夠、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導致中職教育面臨辦學條件、教學環境、硬件設施相對欠缺,以及師資力量不足、優秀人才難以吸引、留住和用好等問題的困擾;二是不同學校之間交流不夠、互通不夠、聯合不夠,導致教育資源和辦學經驗難以共享,一定程度存在各自摸索、各自為政的問題;三是各類涉及用人的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人民團體、社會力量關注不夠、參與教育和辦學不夠,導致不同程度存在重使用輕教育的問題。
二、構建中職學生“三位一體”管理機制之實踐方法
要想解決以上問題,就要從思路理念、方法手段,再到政策機制、環境改變、形成氛圍,逐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的“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圍繞這一基本方向,筆者學校以提高中職學生管理水平為主要目的,在實踐中進行了探索研究。1.“刀口向內”,在勇于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充分認清學校作為教育工作主陣地所承擔的主體責任,著力解決學校教育自身面臨的矛盾問題。一方面,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從傳統的重文化、重技能培養,輕素質、輕做人做事教育中解脫出來。通過加強“孝敬感恩教育”,開展“學傳統文化”“做孝敬達人”“評孝敬之星”等一系列活動,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內在修養,使之成為“心靈美”的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如建設心理咨詢室,鼓勵教師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開展心理健康宣講、心理健康普測、心理問題咨詢、心理問題診療等,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性格和積極的心態,使之成為陽光的人。同時,更加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教學模式的探索創新,以此增強感染力、吸引力,避免“面目可憎”。例如,探索引入了以“案例示范、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社會實踐”為主要內容的“四段漸進”式課堂體驗教學法,增加了課堂互動、學生參與和“走出去學”“請進來教”等的比重,學生反映良好、各方普遍認可,既更好培養了學生,又積累了有益經驗。2.“家校合一”,在加強溝通交流、監督反饋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家庭是生活的驛站、心靈的港灣,中職學生管理尤其不能忽視家庭的力量。筆者學校堅持把家庭作為學校教育的觸角延伸和學生的“第二課堂”,努力發揮好家庭教育“8小時外”和“校園以外”的教育管理作用。通過建立健全學生個人、家庭信息檔案的方式,詳細掌握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性格特征、身心狀況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確保有的放矢;通過每學期1~2次普遍性家庭訪問、1~2次家長會和特殊學生每月訪問的形式,同時教師借助電話、短信、微信和家長密切聯絡,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現,也把學生在學校期間的現實狀況真實反饋給家長,共同監督和管理學生;通過開展“我與父母談次心”和“感恩父母六個一”活動,讓家庭教育更加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效果更加顯而易見;通過開展“困難家庭結對幫帶”活動,及時溫暖學生的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3.“社會辦學”,在努力形成共識、凝聚力量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中職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為此,在實踐探索和研究過程中,筆者學校也積極嘗試調動社會力量的方法途徑。一方面,借助人大、政協呼吁、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引起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關注,加大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強網絡教學、信息化教學以及加快其他新興產業、新興技術教學的硬件建設、保障設施建設;同時推動出臺相關的政策,以此吸引更多師資力量、優秀人才投身到中職教育的一線工作中。此外,積極呼吁政府督促企業加強實習基地建設、要求企業早期介入人才培養過程等,構建政府、企業、學校“同向發力”“縱向到底”的人才培養鏈路。另一方面,采取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強強聯合”“跨區合作”,以及學校和企業之間、人民團體之間“聯合辦學”的方式,構建“橫向到邊”的人才培養網絡,最終形成社會各級共同關注、上下左右一起出力、培養使用良性循環、涇渭分明、縱橫交錯、井井有條的人才培養“龐大網絡”。
三、構建中職學生“三位一體”教育機制之現實意義
通過系列實踐,筆者學校在提高中職學生管理水平、建構“三位一體”機制中取得一定成效,特別是在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鍛煉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探索創新教育方法途徑、聚合三方教育力量資源等方面,既收獲了成果和喜悅,也收獲了經驗和體會。1.對學生而言,更加利于成長成才一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一系列的實踐教學和活動,既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想參與、愿學習,又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興趣和動力,提升了理論素養、鍛煉了實踐技能。二是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借助一些諸如模擬教學、實習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得以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感受、邊感受邊成長。三是健全了他們的心智。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健全了人格、成熟了心智,使他們更加懂得感恩、珍惜、奮斗、拼搏、敬業、堅持、團結、積極樂觀等的內涵并自覺躬身踐行。2.對教師和學校而言,更加利于科學施教所謂教學相長,就是說教育工作的創新突破,必定是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受益的。一是理清了教育思路。教師和學校首要和必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立身做人,其次才是授之以業、傳之以技能和本領,這是筆者學校早就明白但還需進一步踐行的道理。二是找準了教育主體。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創新,教師需要更多地從學生角度出發去思考自己的教育工作,要教師圍著學生轉,而不是學生圍著教師轉。三是拓寬了教育途徑。通過積極嘗試和多方協調、努力,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而且在調動家庭因素、爭取政府支持和擴大社會參與度方面積累了經驗。3.對家庭和社會而言,更加利于凝心聚力根據社會辦學的理念,筆者學校感到,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獲:一是傳播了教育理念。通過筆者學校的堅持和努力,使得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抓教育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逐步構建起了抓教育人人有責、共同盡責、各司其職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方面,得到促進和加強。二是聚合了優勢資源。通過進一步暢通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溝通協調、互動交流渠道,促使三方圍繞教書育人這個課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最終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對于中職教育而言,面向的是企業和社會,因此,學校、家庭、社會必然共同享有教育成果,有利于調動各方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作者:姚英才 單位:平湖高級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1]馮婉瑩.企業辦學背景下的中職學生管理范式探析——以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職部為例[J].亞太教育,2016(1).
[2]盧清周.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運用淺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6(14).
- 上一篇:大學生檔案在學生管理的作用
- 下一篇:電氣自動化設備管理機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