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PICC護理風險管理分析
時間:2022-11-27 09:01:53
導語:新生兒PICC護理風險管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院于2017年11月正式實施FMEA模式,應用于新生兒picc風險管理。本研究在實施前與實施后各隨機抽取45例新生兒作為觀察對象,實施前(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的新生兒列入A組,實施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的新生兒列入B組。其中,A組男24例,女21例;出生體質量0.91~3.45kg,平均(2.31±0.12)kg;自然分娩22例,剖宮產23例。B組男24例,女21例;出生體質量0.91~3.45kg,平均(2.29±0.19)kg;自然分娩23例,剖宮產22例。兩組患兒性別、出生體質量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1.2風險管理方法。A組患兒采用常規的風險管理,即科室制定風險防范制度,護理人員進行穿刺并定期更換接頭、定期巡視等。B組患兒采用FMEA介入風險管理,其具體內容:①建立FMEA制度。由6~12名護理人員組成FMEA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將PICC全流程的各環節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因素(即失效模式)進行羅列,繪制成圖表,隨后將每個失效模式的風險數值(RPN)計算出來,提取分值>125分的失效模式,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調整;②合理評估患者。如果對新生兒的病情、呼吸時間、凝血時間以及肘部置管長度測量評估失當,則有可能提升PICC置入難度或引發出血、呼吸暫停等情況。因此,應對護士的獨立評估能力與穿刺技術進行統一培訓,護理人員必須明白PICC置管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掌握穿刺靜脈選擇原則,了解肘部置管長度的測量方法(始自預穿刺點沿靜脈走向到右側胸鎖關節)等,并通過測試后才可正式進入工作;③嚴格無菌操作。由于新生兒免疫力低下,加之處于疾病狀態,因此對外界的致病原極為易感,如果PICC的操作缺乏規范,則可能引發感染。因此PICC的全操作流程應嚴格貫徹無菌化,如取下的接頭內含有血跡等污染物時應予以更換接頭;對導管、連接器、穿刺點應進行至少3遍消毒;敷料不服帖、滲血時應第一時間進行更換,撕開后再次予以消毒液涂抹等;④改善人力資源。應加強護理人員巡視密度,避免新生兒在進行PICC時的體動、脫管現象,同時排班上將年資較短的護士與資深護士進行合理搭配,提升每個時間段對突發情況的應急能力,對于患兒的病情異變第一時間予以有效干預。在交接班時,護士應詳細填寫交接班表,同時當面口頭告知接班同事今日患者的情況以及額外注意事項。正式交接班前,護士應查看一遍患兒的敷料是否完整,若有不服帖的情況應先予以更換。1.3觀察指標。通過計算每項失效模式的風險數值(RPN)與護理中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來評估風險管理的價值。其中,RPN=事件發生的頻率(Occ)×嚴重程度(Sev)×檢測等級(Det)[3],RPN數值范圍為1~1000,1表示絕對最好,1000表示絕對最差,>125分則表示需要立刻予以改進,其數值的大小與失效模式的嚴重程度成正比[4]。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使用c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RPN值比較B組的主要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PICC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兩組患兒PICC進行過程中,B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通過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的一種給藥方式,該法可令導管直達大靜脈,進而避免手臂靜脈直接接觸藥物。PICC需要進行長期輸液,但新生兒具有無自主意識、好動、血管細小、血液黏稠度高的特點,因此護理難度較大,更需要風險管理的介入以加強PICC置管及維護的效果。本研究中A組采用的常規風險管理可以維持PICC治療的有效進行,但由于其對風險缺乏全面的整理與評估,因此不能提取出主要風險并進行調整,同時不利于護理人員提高防風險意識[5],進而導致護理執行不到位,提高各環節的風險數值。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的主要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A組比較,B組采用的FMEA可以通過科學的公式計算出風險的客觀指數[6],繼而科學有效的提煉出風險項目并對其進行風險排序,有效指導護理人員展開相關問題的調整工作,同時也幫助護理人員對風險內容進行梳理,大幅度增強其風險防范意識,令風險變得更易發掘、預防、影響程度更低。具體管理措施中,合理評估患兒可以提升穿刺質量,防止管路脫落[7]或穿刺部位不佳導致血管組織受損、藥液滲漏等情況,為長期的置管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避免患兒反復穿刺;對護理人員的定期技能培訓使護理人員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對已發生的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學習臨床上最新的方法與理論,既提高了護理水平也更進一步保障了患兒的生命健康安全,讓患兒可以得到更優質的護理;嚴格無菌操作則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外界致病原引發的感染,避免患兒病情加重,保證其恢復情況朝持續良好方向發展;改善人力資源是搭配不同年資護士的排班,既能提升年資較低護士的綜合能力又能提升每個班次的總體抗風險水平[8],讓患兒在任何時間段都能獲得充足的關注與嚴密的監測。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的PICC不良事件發生率(2.22%)顯著低于A組(13.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上述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FMEA在新生兒PICC護理中可以有效對風險項目進行預判、評估,進而對工作的調整做出指導,提升了新生兒生活品質的同時也降低了不良事件風險,是一種保障患兒生命健康安全與促進醫患關系的良好辦法。
參考文獻
[1]王淑花.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控制PICC相關性導管感染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16,33(5):977-979.
[2]李力,曾從容,楊春雪,等.失效模式與效果分析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風險管理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5,30(3):7-9.
[3]周健慈,朱成楚.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18):2117-2119.
[4]吳麗芬,劉戀,胡德英.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法在兒童PICC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6,30(28):3524-3526.
[5]周芳,張春華,王梅新,等.失效模式—效果分析法在PICC置管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34-37.
[6]吳艷華,錢多.醫療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在PICC導管維護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全科護理,2017,15(34):4252.
[7]呂瀾,姚穎,李麗,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預防PICC置管化療所致深靜脈血栓[J].護理學雜志,2017,32(13):35-38.
[8]范本芳,翁衛群,王煦,等.運用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降低PICC堵管發生率[J].護理學雜志,2017,32(18):68-70.
作者:陳炎英 程奇 卓瑞燕 陳凌琳 林春 單位:福建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五科
- 上一篇:鐵路施工項目機械設備管理分析
- 下一篇:智能化管理技術在檔案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