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西醫學結合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27 05:32:00
導語:中醫學西醫學結合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中醫學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世界的現代化程度已經使人類享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大量成果。但是,人類本身卻不斷地遭受著環境變化、社會關系和疾病侵擾等諸多問題。摒除客觀條件的不易控制性之外,人類在生理病理、應變機制、病癥治療、預防康復等多個方面的認識,實際上還是很膚淺的。舉例說無處不在的病毒性感冒早已對人類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可是至今醫藥學界在防治措施中并無良策,往往處于被動之中。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來醫學理論的遲緩發展,也不能責怪當今的醫學科技不發達。究其根本的原因,筆者認為還是世界兩大醫學體系——中華醫學和西方醫學目前未能真正地融會貫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對付病魔和提高人類自身的健康素質。
然而,通過中國對中醫藥偉大寶庫半個世紀的發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說中華醫學已經開始邁入脫離虛玄理論,初步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了——這就是即將崛起的現代中醫學。后者通過嶄新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能夠基本說明中醫的科學性、規律性、診治法則和臨床效驗。與此同時,對于生理應激理論十分陌生的西方醫學來說,也存在著一種繼續前進的機遇,從而在諸如現代人體平衡理論、人體機能狀態分類、亞健康問題、診治對策等方面,獲得嶄新的認識和有益的進步。如是說,以往難于融洽的中醫學和西醫學已有了一個共同的結合點,這就是當今世界醫學界都應關注的生理應激理論的意義所在!就此問題具體闡述如下。
1中國經絡科學研究成果的啟示
眾所周知,經絡學說是中醫學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在中醫典籍及現代研究中,對經絡有著各式各樣的描述和闡釋,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學說逐漸脫穎而出,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開的“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上,筆者正式宣讀的經絡本質的“血管及其神經學說”。此學說堅持了古代醫家的一貫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經絡的主要物質基礎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
上述見解,別以為對西醫學來說尚屬已知結構,但其中卻存在有許多的未知認識:例如交感性神經的節段性規律、交感性神經在體表-內臟雙向聯接中的作用、交感性傳入神經的生理屬性、交感性神經的感知及與大腦皮層的關系等等。然而根據筆者大量文獻資料的論證,我國醫家在公元前就發現了脈及支配脈管的交感性神經,并被稱為“經脈”或“經絡”。解析后來看,它的結構及功能在古代經絡學說中闡釋的明白清楚,應用的得心應手,并使中華醫學在上述領域已經獨領風騷兩千多年。
深入地說,經絡這種人體結構具有流動性和感知性的屬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為主要基礎的功能性表現;循經感傳及慢速性是交感性傳入神經基本的內臟性感知功能;“心胸內關謀”,“肚腹三里留”等經驗反映了交感性神經潛在的特異性節段聯系;針灸經絡穴位所導致的神經-體液性調節,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以及中樞下丘腦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種血管-神經復合結構,具有交感神經系統中樞和垂體門脈系統的雙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學地說明了經絡的許多低級屬性及在針灸治療中的重要調節作用。追溯這些原因,可以在環節動物如蚯蚓水平發現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的雛形,并且在人體內現存的交感神經干(鏈)就是這一進化的痕跡。有關這個問題的詳細論證和具體說明請參見筆者專著《現代針灸學概論》一書[1]。
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當今世界的醫學研究中,軀體性神經及大腦的意識支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經絡本質的研究而顯得事倍功半,并且還延緩了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入研究。這是揭示經絡本質的另一種意義或啟示。
2生理應激理論的發展
在人類探討自身生命規律的時候,不能不提及西方醫學近200年來研究人體平衡理論的經典過程。19世紀里法國伯爾納(Bernard)提出了以循環系統起核心作用的“內環境”學說,20世紀初美國坎農(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為中心的“穩態”學說。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學教授賽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皮質系統為中心的“應激”學說。這種應激被認為是機體對不良刺激或應激情境的反應,并具有保護性和適應性的功能防衛反應。所以,這種應激學說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個反應階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適應綜合征。至此,現代神經-體液理論已經比較深入了,但就學術系統來說,仍給人難以自圓其說的遺憾。
然而,當人們關注中華醫學傳統經典的時候,當中西醫結合學者審視古論的時候,許多靈感可能就會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經脈”、“絡脈”、“氣血流注”、“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樸素的神經-體液調節的雛形。特別是在1963年,中國著名的生理學泰斗蔡翹教授在賽里應激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理應激”的概念[2]。這種生理應激強調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刺激反應恢復到原來正常狀態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過程。由此可見這與賽里應激有著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視為“病理應激”。這種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高度關注,然而在中國卻很早很默契地被用來認識針灸針麻的調節原理了[3]。
深入地說,針灸針麻的實施非常符合生理應激的概念和過程;同時,又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生理應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筆者的系列研究還證實:針灸針麻術所導致的機體反應基本上是在如下七個系統中進行的:交感神經系統、血管系統、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中樞痛覺調制系統、內臟系統。這七個系統不僅是針灸針麻調節原理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整個機體維持體內生理反應和病理反應的基本單位,因此可以統稱為生理應激系統。站在人體生命科學的高度還可發現,這個大系統也是人體生命機制的基本調節系統,或經常被人們譽為“生命力(又稱為內驅力)”的系統。
解剖生理學指出,血管系統作為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等的傳輸基礎,應該是自環節動物以來最基本的生物結構。交感神經系統可以在中樞痛覺調制系統的調控下,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神經遞質調節著血管系統、內臟系統。特別是中樞中的下丘腦,不僅是典型的血管-神經結構,執行著調節垂體門脈和高級中樞植物性神經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認的表現出生命力及維持生理穩態的必需結構。例如在環節動物的血和血管開始構成為一個閉鎖性的循環系統,與此同時也才開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經節組成的鏈狀神經系,這樣兩者就可以在保持內外環境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聯系到實驗研究已證明了經絡具有的許多低級生物屬性,所以筆者有理由認為:作為中國傳統醫學核心理論的經絡學說,可以說在結構布局和調節功能兩方面,實際上早已勾劃出了一幅神經-體液調節理論的原始畫卷?,F代研究也已經揭示了經絡氣血的重要物質基礎,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竟在生理應激狀態中起著樞紐樣的作用[1]!由此不僅展現了中醫學現代化的良好條件,而且也促進了現代醫學的成熟發展。
3現代醫學理論的重大進展
例如至今尚屬天下難題的現代人體平衡理論,在中醫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人體平衡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到生理應激理論就可以這樣總結出來了:以血管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為樞紐的生理應激系統在維持和調節機體內、外平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體內平衡是系統性調節的結果。其中樞紐的作用已由中國古代經絡學說所全面闡述,其中的系統性調節即是組成生理應激系統的七個子系統之間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較西方醫學研究中只強調單一結構的弱點,中華醫學的整體觀更能全面地認識人體的生命機制了。
這一成果再結合到中醫體質學說關于“視人五態乃治之”的思想,現代中醫學還創新地提出了現代人體機能的五種狀態,即生理狀態、代償狀態、生理應激狀態、病理應激狀態、衰竭狀態。這一突破不僅真正體現了古為今用,也使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觀前進了一大步。特別是在診治過程中,如果不僅知道病因(這是西醫的長處),而且也知道患者所處的狀態(這是中醫的長處),那么就會使整體診斷更準確,個體治療更貼切。因此以中西醫結合為特征的現代中醫學還提出了嶄新的復合診治法[4]。
又例如時下人們喜歡談論的所謂“亞健康”(又被稱為“半健康”或“第三狀態”)。很多人都為處于如疲勞、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憂郁等等狀態而苦惱。目前“亞健康”僅僅定義為無病與有病之間的狀態是既空洞又不準確的。顯然西醫學和傳統中醫學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然而,現代中醫學采用的現代人體機能狀態分類法,就將“亞健康”歸為“生理應激”狀態。這即是在平常態、代償態、生理應激態、病理應激態和衰竭態等五種狀態中的第三狀態。其中既明確了“亞健康”在整體上所處的生理病理狀態,又在經絡辨證中也有利于病或證(態)的轉歸分析。這樣不僅使現代中醫學既有了傳統中醫的特點又有了現代醫學的特點,而且使中醫藥和針灸成為了調節和治療這種狀態的最佳療法。
4小結
中國進行醫學現代化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其中的重大步驟就是非常開放地把西方醫學也當作主流醫學之一,并與中華醫學并駕齊驅。與此同時,在中國古代醫學豐厚的理論闡述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傳統醫學的科學內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會升華傳統醫學達到質的突破—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企求和目標!
通過本文對生理應激理論及其應用的初步介紹,特別是已經在現代針灸學的理論和臨床中的成功應用[5,6],說明了應用這套科學的“大理論”來指導現代中醫學的總結和應用是非??尚械?。站在世界醫學的高度,中醫學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僅是中華醫學的巨大進步和榮光,而且也是現代醫學的催熟劑和完善機遇。而今,具有中國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講究科學發展觀的管理層和醫學界能抓住這一重大契機,那么在中西醫真正結合之際,就能展示現代神經-體液理論的應有進展,就能展示世界現代醫學體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類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類“醫學大同”的理想藍圖!
【參考文獻】
1袁其倫.現代針灸學概論.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
2蔡翹.Selye應激學說與生理應激.生理科學進展,1963,5(1):1.
3袁其倫.現代針灸學的理論與臨床.香港:華杰國際出版有限公司,1997.
4袁其倫.現代針灸學臨床實用手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5YuanQilun.OnInnovativeDevelop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Acupuncture,1999,10(4):361.
6YuanQiLun.TheNewMapofEarPoints:AMiniatureofCerebralCortex.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Acupuncture,2000,11(4):285.
- 上一篇:建設局作風建設的調研報告
- 下一篇:醫院管理人才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