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探究
時間:2022-03-19 04:26:56
導語: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加強對農村集體的“三資”管理,充分發揮農村集體“三資”的作用。分析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存問題,提出了優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三資”管理;集體經濟;鄉村振興
農村集體“三資”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屬于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共同所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集資產、資金和資源為一體,將農村現金、銀行、固定資產、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等統一化管理,并強調公開透明、成員受益原則,通過“三資”管理與再分配,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目標。自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村集體“三資”成為關注的熱點和焦點[1]。
1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存問題
在長期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過程中,受到經濟、物質、人才等因素限制,導致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效果與期望存在較大差距,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現階段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1管理職責與監管內容不明確。“三資”管理主體為村委會,在實踐管理過程中受到村級管理人員水平限制,導致各崗位劃分模糊,且存在職責重疊與遺漏問題,嚴重阻礙了“三資”管理科學化發展。同時,由于職責不清問題,導致部分監管不到位,阻礙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1.2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范圍界定模糊。從理論意義來看,關于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的有關內容均屬于“三資”管理范疇,但由于房屋、土地等使用權問題,導致無法統一化監管,甚至造成一定的不公正問題,繼而使“三資”管理受限。1.3村民參與感不強。為更好地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需引導村民參與其中,但由于有些村民思想認知能力差與宣傳力度不足,導致部分村民并未切實加入“三資”管理中,無法集合所有力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2]。1.4“三資”隊伍建設滯后。在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過程中,農村財務管理人員短缺,個別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偏低、專業知識不足,越來越不適應工作的需要,再加上人員更換頻繁,導致隊伍不穩定,直接制約了相關工作開展,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
2優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質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策略。2.1黨建引領,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制度建設。“三資”管理工作的職責與監管可直接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并在推動“三資”管理過程中具有顯著性作用。現階段村委會作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主體,受到上級政府與黨委的監督與管理。從“三資”管理職責角度來看,上級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合理統籌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與資源,并結合部門功能展開財務工作組織與統籌。管理部門應加大村級監管,主要圍繞村級“三資”管理崗位開展定期檢查與財務核對工作,在“三資”公平公正原則指導下,對違法違紀行為進行嚴格處理,在此基礎上結合農村集體“三資”結構優化職責體系,明確各崗位職責,保障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順利推進。2.2摸清家底,強化責任落實,全面推進清產核資。規避農村集體“三資”流失是“三資”管理的關鍵目標,需從產權明晰、經營高效等角度保障管理質量。2.2.1規范“三資”管理范圍。“三資”管理主要從農村集體資金、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村集體資源3個角度開展,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導致“三資”管理范圍出現模糊現象,在開展優化管理過程中,需從以下方面進行范圍界定。就農村集體資金而言,主要指農村集體性質的現金流等,隨著社會對農村的重視程度增加,政府補助款項與金額逐步增大,因此為更好地保障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應設置政府補貼專項資金板塊,實現專款專用。此外,應將農村集體經營與租賃費用納入農村集體資金管理中,加大監管力度,可將資金功能與來源作為依據設置獨立小組,定期對農村集體資金各類款項進行審核與統計,對公款私用、挪用資金、違規存儲等行為嚴格處置,同時定期更新資金管理數據,確保資金流轉臺賬清晰。就農村集體資產而言,可建立農村房屋資產記錄表,結合現有房屋分配進一步詳細記錄,標明使用人、使用年限等信息。此外,可由資產管理部門對空置房屋進行排查與摸底,以實際情況為準,將空置房屋建筑情況、占地面積等填至農村房屋資產記錄表中,為后續房屋分配夯實基礎。除此之外,應定期檢查村級公共建筑與設施,將其納入資產管理范圍,并結合責任劃分完成監管,明確農村集體資產。就農村集體資源而言,主要指耕地、水域、樹林等自然資源,在開展“三資”管理工作時,應全面排查農村范圍內所有資源并記錄在案,同時對各項資源展開價值評估,對其是否存在自然威脅進行分析,保障農村集體資源協調發展。在資源流轉與管理中,應始終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農村生態穩定發展。2.2.2細化財務報賬環節憑據。嚴格控制村集體非生產性支出。規范支出票據,所有支出票據做到基本要素全面、填寫內容規范、文字金額清晰、記賬憑證附件齊全,以及明細單、涉及用工量、采購物品數量等信息齊全,確保支出真實可追溯。規范誤工補貼發放。嚴格控制村級事務工作用工,如維穩、環保等應急活動確需用工的補貼發放要堅持從緊從嚴原則,據實核算人員數量、工時,如實填寫《用工發放花名冊》中的事由、天數、標準、個人聯系電話并由當事人簽字摁手印,付款直接打入當事人銀行賬戶,原則上不發放現金。嚴格控制農村集體非生產性開支。農村財務支出應按照“量入為出,厲行節約”的原則,對確需列支的費用實行限額管理。嚴格控制農村(社區)建設支出。工程項目類履行招投標程序后方可實施,結算時按合同約定付款,必須包含有效票據、合同、驗收報告及審計報告。事關群眾利益的重大開支必須報村委代表會議通過,以書面形式記錄在案。2.3及時公開信息,拓寬監督渠道。2.3.1提升監管水平,前移防范關口。強化財務公開,創新財務公開的內容和形式,將日常公開與重大事項專項公開結合,實行“陽光”財務。按季按月公開與群眾實時查詢結合,將傳統公開欄與互聯網、微信、短信等方式結合。構建監督機制,通過前移防范關口的方式,利用外部力量形成對財務工作的監管,避免人為因素影響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規范性。2.3.2制定監管模式,保障管理廉潔。結合農村實際條件與發展結構制定監管模式,需針對不同發展程度的農村集體構建民主監管體系。例如,自營監管可作為經濟良好農村地區的主要模式,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實現上級政府與村民的全方位監督管理,同時需保障監督管理渠道通暢,在信息化時代可借助“三資”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方式加大線上溝通力度,保障實際監督成效;對于經濟發展落后的農村集體,可主動尋求上級政府幫助,運用代管模式完成“三資”監管,同時為保障代管有效性,需簽訂代管合同,并進一步明確代管職責,以此達到維護農村集體利益的發展目標。切實有效的監督,是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制度執行到位的保障。2.3.3強化結果運用,嚴肅責任追究。一方面,對各級巡視巡察發現的“三資”問題、審計監督發現的問題實行分類處置,及時予以整改,情節嚴重的依法移交紀檢監察部門。另一方面,把已處理的“三資”案件編制成冊,發放到廣大群眾和各級干部手中,形成高度威懾力。建議建立健全省級農村集體“三資”監督機制,紀檢監察部門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作為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納入黨風廉政考核。對相關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履行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職責的情況進行考核和督查,依法依規對違反“三資”管理規定的人員進行責任追究和處理。2.4培育人才,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2.4.1建立人才培養體系。高素質管理人才是保障農村集體“三資”工作的關鍵性資源。應在保障“三資”管理培養體系基礎上完成債券、審計等財務會計知識普及,同時提高工作人員合同與資產的統籌能力。2.4.2穩定管理隊伍。穩定的管理隊伍是做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基礎。建議從人員穩定、經費保障等方面促進“三資”管理隊伍建設。2.4.3開展學習培訓。采取以會代訓、專題培訓、外出交流、集中上課、網絡在線培訓等方式,多層次、多元化提高村級財務人員的管理水平,強化基層治理的業務培訓,提升村級管理人員的執行力,加強村級財務管理人員管理水平。
3結束語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三資”管理對于農村發展是極為重要的,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戰略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隨著“三資”管理問題逐漸顯現,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受阻,需明確“三資”管理職責與監督,并進一步規范其管理范圍,同時運用創新手段引導村民參與其中,結合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梁成梅.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創新農村“三資”管理機制[J].農家參謀,2020(24):16,295.
[2]連艷景.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山西農經,2020(13):69-70.
作者:胡恩來 單位:鄒城市太平鎮人民政府
- 上一篇: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供應商選擇問題探討
- 下一篇:探析企業戰略管理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