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新技術論文
時間:2022-12-06 03:11:03
導語:農業高新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涵義
農業高新技術主要是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工程技術、海洋技術和生態技術等在農業上的應用[1]。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是指運用高度密集的技術、資金和知識,按照科研、開發、生產、經營一體化,開展農業產業生產。一般認為當高技術組合按國際科技產業園區的規范超過70%以上時,傳統技術才被創新為高新技術。靠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產值的“技術生產率”在60%~80%以上,則實現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2]。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不僅需要資金、技術、人才,還需要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和手段,多元化的產業體系,先進的管理體系和健全的市場體系配合。
(二)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現狀
截至2012年,安徽建成各級農業示范園區101個,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95家,其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92家,企業年產值248億元,建成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平臺345個,企業技術中心56個①。從總體上看,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全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數僅占農業龍頭企業的10%,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5.2%;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僅占農產品加工產值的4.1%,占高新技術企業產值的2.4%;全年完成農業科研290人年,應用研究為10人年,試驗284人年,全年獲批農業科研專利申請29項,但無一項完成應用轉化。
(三)影響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原因
1、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起步較晚。我國的農業高新技術是借鑒美國的經驗而興起的,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到如今也就20年左右的時間,各地區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認識還不到位。目前還處于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試驗階段。2、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國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主要依賴政府投入,為政府主導型產業。安徽作為中部農業大省,經濟欠發達,對農業投入較少。2012年,安徽對農業固定資產的投入為302億元,人均不到1000元,全省用于科技研發的經費為19.5億元,僅占GDP的1.1%②,用于農業科研的經費僅有3億元,用于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發則更少。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企業研發的積極性,全年農業科技專利申請數只占到全省的0.09%。3、農業高新技術人才不足。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較高,特別需要開拓型的高層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據統計,我省每3萬人中才有1名農業科技人員,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僅高于西藏,居第30位。2012年全省已建或在建的農業科研機構不足百所,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研發的人員只有1000余人。4、勞動力產業素養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發展支撐力不夠。安徽作為國家糧食生產基地,擔負著國家糧食生產重任,區域內糧食播種面積大,常年遭受自然災害,農業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民文化程度、產業素養低,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產業化水平低。2012年,向市場提供的農產品中,60%為初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僅占20%多。現實的生產條件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起不到支撐作用。微觀層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科研技術平臺分布不均,科研成果應用能力差。全省具有科研能力的農業科技平臺中,一半以上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企業技術中心只占到16%,平均每兩個高新技術企業才有一個技術中心。在農業科研成果中,80%為基礎研究和試驗發展,應用研究不到10%,2012年無一項農業專利成功轉化。二是市場體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市場上還沒有一家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介實體,承擔把科學技術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職能。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主要依靠技術交易所舉辦的高新技術產品交易會,但其服務功能過于單一,缺乏連續性服務,加之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致使農業高新技術魚目混珠、真假難辨[3]。三是企業產業化動力不足。農業產業的特點是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導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風險大,農業企業和農民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勵情況下,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內生動力不足,以至于消極應對[4]。諸多原因影響著安徽農業的發展,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依托資源優勢,發揮要素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安徽省農業生產要素稟賦及其差異
(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及其稟賦反映指標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屬于知識、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結合傳統生產要素理論,技術、勞動、資本、資源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基本生產要素,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要素稟賦是農業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質條件和投入要素[5],是決定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因素,直接影響著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地區差異。各要素稟賦反映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條件。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稟賦情況分別用不同的可衡量相關指標進行反映。1、技術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核心。技術進步可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確立產業優勢,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源動力,直接決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現。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農業科技貢獻率。2、勞動力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中最具最主觀能動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素質,包括文化程度、市場意識、經營理念等,決定了勞動者能否接受和掌握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新技術、新工藝,甚至新生產方式和管理方法,而這些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效果。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農業勞動生產率指數=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平均農業勞動生產率3、資本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重要構成。資本的投入可以促進科技進步,改擴建生產基礎設施,購買先進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而這些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條件。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人均勞動資本=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農業投資(地區農業投資/農業從業人口)4、自然資源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對象,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提供原材料,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資源條件。農業生產要素稟賦既是決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基礎因素,也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條件的反映,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影響較大。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人均耕地面積=地區耕地面積/農業從業人口。
(二)基于要素稟賦差異的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比較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對資本、勞動、資源的投入數量和比例要求并不明確,因此,我們選取國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較高的北京、同處于中部的湖北、生產條件相似的河南以及相對落后的重慶,截取各地2012年農業發展的數據和“十一五”末期公布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采用橫向比較的方法,綜合比較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要素稟賦(表1)。從表1可以看出,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稟賦不足,4個要素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具體概述為農業產業整體水平較低,勞動力產業素養低,經濟欠發達,對農業投入少,農業收入低,農業科技水平較低,這些都制約了安徽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北京則是在耕地不足的情況下,依托資本投入和農業科技創造了領先全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近于安徽的2倍。借鑒北京的發展經驗[6],構建差異化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模式,是推動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要素稟賦地區差異
無論從經濟、地理、文化、制度等哪一方面比較,安徽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要對安徽各地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稟賦進行分析。可以假定區域內技術共享,只選擇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3種要素,沿用農業勞動生產率指數、農業人均勞動資本和農業人均耕地面積3個指標,截取安徽各地區2012年農業生產數據,進行要素稟賦差異比較(表2)。依據表2數據,通過聚類分析,可以將安徽分為4大農業生產區域:城市及郊區現代農業區,這一區域以合肥為代表,大體還包括蕪湖和馬鞍山2市。該區域特點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較高,人均勞動資本全省領先,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人才聚集。兩淮糧食主產區,這一區域大體包括淮北(淮北、亳州、宿州、阜陽)和淮南(蚌埠、淮南和滁州)2個糧食主產區,7個地市。該區域的特點是糧食產量大,耕地資源相對較多,但常年遭受自然災害,生產方式落后,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普遍較低。沿江優勢農業區,這一區域大體包括銅陵、池州、安慶和宣城4市。該區域特點是地域特點突出,水域面積大,交通發達,農業生產基礎較好,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勞動資本較多,土地資源相對較少。山區特色農業區,這一區域大體包括六安和黃山2市。該區域的特點是山多地少,區域內土特產品物產豐富,土地資源稀少,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低。
(四)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不同區域模式選擇與重點確定
在經濟欠發達、農業投入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要素稟賦不足的情況下,依據要素稟賦差異進行區域劃分[7],針對不同區域,選擇適用的產業化模式[8]和確定發展重點,可以為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快速、準確地找到發力點。1、城市及郊區現代農業區該區域農業投入比重較大,科研機構和人才集中,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勞動者產業素養高。該區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適宜采用政府主導型和企業主導型發展模式,一方面集中科研力量,開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研究;另一方面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集中一批農業生產龍頭企業,通過政策、資金引導企業進行農業高新技術應用開發與生產。重點進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材料技術研究,著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設施農業,力爭在生物制藥、有機農藥、農產品的精加工、綠色蔬菜、乳制品、觀光農業等方面實現產業化。2、兩淮糧食主產區該區域為典型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土地資源豐富,糧食生產面積大,農業投入少,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該區域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適宜采用政府主導型,集中科研力量進行農產品品種優化研發,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生產園區,培養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畜牧養殖業,力爭在強筋和弱筋小麥、專用棉花、花生、大豆、玉米的種植與深加工,豬牛羊養殖與加工等方面,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3、沿江優勢農業區該區域為傳統糧食生產區,區域內水系發達,物產豐富,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勞動力產業素養整體較高。該區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適宜采用混合模式和“紡錘形”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農產品品種優化與種養殖適用技術研發,培養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著力發展農產品、水產品加工業,力爭在水稻的種植與深加工,油菜適用栽培技術與精加工,水產品良種與無公害生產技術等方面,實現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4、山區特色農業區該區域山多地少,農業生產現實資源相對稀缺,但區域內土特產品品種豐富,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該區域適宜采用科研機構主導型和“紡錘形”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對山區特色品種優化、栽培技術與產業化生產進行研發,著力發展土特產品生產與加工,力爭在土特產良種和無公害、有機生產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除以上區域外,以亳州為重心的中藥材生產也是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點之一,其適宜采用科研機構主導型和“紡錘形”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對中藥材品種優化、栽培技術、藥用性質進行研發,著力發展制藥工程,力爭在中藥生產與提煉方面形成產業化經營。
三、加快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根據波特的“鉆石”模型理論,借鑒國內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經驗,提出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9]:(一)制訂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長期戰略。一是摸清各地區適宜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產品,按照差異化發展的原則,確立不同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模式。二是分級、分區域制訂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長期規劃[10]。(二)建立政府為主,企業為輔,市場參與的投資體系。一是政府繼續增加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投入。資金投入側重于技術研發、園區建設、市場建設、人才引進等基礎性的要素條件儲備。二是增強企業投資信心,鼓勵在技術成果轉化、產品研發、生產設施條件改善、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投入。三是引入風險投資機制,吸收風險資本、社會團體參與農業高新產業化的投入。(三)完善市場機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構建完整的符合國際標準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企業與產品認證體系,加大這方面的認證,讓真正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得到實惠。二是加強對高新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健全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體系,重點孵化一批科研機構認同、企業歡迎,對農業高新技術領域熟悉的中介組織,通過市場開展研究成果的轉化。三是按區域建立農業高新技術產品專業市場,形成有效有序的市場需求與銷售體系。(四)完善的人才引入與培養機制。一是完善現有人才引進措施,通過住房、社保、教育等條件,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度。二是組織開展科研機構與企業人才互動,分期選派科研院所的技術骨干到企業開展技術“掛職”,組織企業技術人員到科研院所定向培養。(五)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園區建設,形成產業化發展集群。一是按區域整合現有園區,差別化發展。二是通過政策吸引關聯企業進入園區,形成產業集群。三是鼓勵不同資本的加入,對企業進行現代化改造,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戰略發展意識。(六)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一是與區域內、國內的科研機構廣泛地開展技術研發,提高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速度與應用水平。二是依托資源要素的優勢,吸引國內外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到安徽投資,提高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出水平與產出能力[11]。注釋:①數據來源:2012年安徽省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統計公報.②數據來源:安徽省統計年鑒2013.
作者:賀旭輝單位:皖西學院
- 上一篇:PDCA循環法煤礦安全論文
- 下一篇:農村飲水工業發展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