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

時間:2022-11-14 10:08:11

導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

摘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揚州貫切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本文揚州市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為依據,研究分析了揚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并對進一步大力發展揚州高新技術產業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狀;問題;對策

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調整揚州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研究分析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一步思考揚州創新發展,培育產業新優勢,從而推動經濟走上創新驅動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涉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從而奠定了門類齊全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在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總體規模。從整體上看,揚州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由2008年的870.36億元增至2013年的3650.8億元,增長了近4倍多;增加值由2008年的291.79億元增至2013年的544.08億元,增長了近2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7.73%升至2010年的36.25%最高后出現回落,2013年為16.7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72.17億元,利潤為237.13億元,出貨值為562.02億元。如表1,可見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越來越大。

(二)所涉領域。從產業領域來看,2013年在航空航天、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電子及通訊設備、醫藥、儀器儀表、智能裝備、新材料和新能源制造業等八大行業實現總產值3071.17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6.14%。其中智能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1615.24億元,增加值為285.89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9.00%和增加值的56.43%;新材料新能源領域實現產值765.23億元,增加值為98.78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業的9.00%和增加值的19.50%,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見圖1。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內部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三)區域分布。2013年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數達到455家,比2012年增加8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過100億元的有3家,過50—100億元的有8家,過1—50億元的有54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3650.8億元,比2012年增長17.51%。從地理分布來看,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聚在沿江和中心城市,市區(包括開發區、江都區、邗江區、廣陵區等)總產值占全市總產值的81.94%。2013年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數和產值分布.

(四)創新能力。揚州創新能力明顯提升,2013年全市申請專利222825件,授權專利11416件,新產品專利申請4345件,分別增長20.17%41.10%和3.97%,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同時專利申請結構日趨合理。近年來,在智能裝備、新材料和新能源制造業生產技術方面出現重大突破,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技術和優勢產產品,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

(五)載體建設。揚州市擁有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基地8家,并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擁有省部屬院所2家,市屬科研院所1家,擁有1個國家級、16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4個國家級、11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了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體框架,汽車及零部件、數控金屬板材加工、半導體照明、綠色新能源、智能電網等先后被認定的一批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為補充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平臺體系。(六)服務體系。到2013年底,生產力促進中心9家,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9個,科技企業孵化器11個,孵化場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畢業企業200多家。在中介服務的水平和能力上,全市的中介機構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出現了一批以產權交易、成果轉化、現代物流等為主要服務內容的新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網絡化、多元化、特色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二、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相對偏小。一方面,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仍然偏小,產業規模和產業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2013年,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3650.8億元,產業增加值為544.08億元,僅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51899.1億元、產業增加值6857.7億元的7.03%.和7.93%,在全省排名分別為第8名和第10名,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和產業增加值約為排名第一的蘇州市(14178.77億元和2289.97億元)的25.75%和23.76%。2013年揚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為455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為7703家,所占比重為5.91%。另一方而,7揚州市高新技術企業中具備領軍能力的企業偏少,規模上百億、具有帶動性的龍頭企業不多。由此可見,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在絕對值上與省內大多城市相比,差距還很大,產業規模有待擴大。

2、區域發展仍不均衡。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地區間分布不平衡,這種不平衡還有繼續擴大趨勢,區域間差距在不斷加大。從區域分布來看,2013年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的主要有開發區、江都區、邗江區和廣陵區,其中江都區和邗江區產值達到700億元以上,分別為984.0億元和718.6億元,市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878.9億元,占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81.94%。2013年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主要集中在開發區、江都區和邗江區,占全市的68.30%,其他地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3、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當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工藝裝備的研究開發和配套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相對較少,高新技術企業中零部件生產和原材料加工等企業居多,其中也有不少以高新技術冠名的企業,主要是靠購買先進設備來生產國內市場的空白產品,其自身并沒掌握關鍵產品或設備的制造技術。2013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低于3%,而國際上一般認為,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為2%時只僅能維持生存,而達到5%以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揚州市高新技術企業過多依賴于技術引進,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不夠,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較弱,創新能力和技術集約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4、產業集群發展不足。高新區內尚未形成產業協同網絡,區內企業集聚效應低。許多企業入駐高新區,仍然主要是為了享受和各地給予高新區的優惠政策,而不是產業集群效應的吸引,雖然可以形成空間上的聚集,但區內企業之間不能形成較強的前向、后向的關聯性,產業網絡很難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導致科技創新系統整合效率低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未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還存在著彼此自我封閉的生產方式,關聯度低的現象,使得高新區內企業沒能很好地利用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創新知識所產生的溢出效應,只有一小部分科研成果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直接影響了聚集體的形成。缺少能夠引導產業鏈發展的龍頭企業,缺乏上下游企業核心技術和產品,使得產業總體競爭力較弱,產業之間關聯度低,未能體現出由于專業分工所產生的集群效應,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高新技術產業鏈不夠完整,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5、孵化器專業化發展不夠。在投資組建方面,揚州市現有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也大多由是政府主導建設,在投資上也是過于地依靠公共財政,而公共財政的投入水平卻制約了孵化器的發展速度。同時又因政府投入不足,使得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實際應用需求與公共技術平臺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現服務鏈條脫節,迫切要求孵化器專業化軟服務進一步提高。

三、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針對揚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面對未來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國內外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必須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完善保障服務機制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真正走出一條依靠創新驅動的科學發展道路

1、繼續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扶持力度。全面落實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等已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高端產業優惠扶持政策,加大推進普惠制創新政策,給予新業態特殊政策。拓寬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渠道,加強公共測試平臺和創業園區孵化器建設,積極支持創業園建設,特別是為產業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開展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大力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相對具有高效益和高利潤,以及較強的“外部性”,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具有一定規模的骨干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2、加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依據揚州經濟發展實際狀況,合理調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促進各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進一步加強在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市場開拓、產業協作、區域創新等領域的對接與合作,來全面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積極開展區域協作,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在不斷推進跨江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優勢產業的同時,利用揚州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快速發展和輻射作用,重視其他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引領和帶動揚州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加快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高新技術產業本身就是技術發展的一個產物,企業的創新能力無疑在產業競爭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企業內生研發能力,建立完善企業“一站兩院三中心”的研發體系,有效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大力倡導自主創新同時,積極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有效搭建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制定能夠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和認證,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積極鼓勵高新區內企業之間的技術擴散和技術交流,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從研發源頭上考慮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避免出現因技術外溢效應而導致研發積極性不足問題。產學研聯合創新也是實現技術跨越的重要途徑。政府應支持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官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個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協作的產業化機制。同時,堅持開放配置科技資源,一方面拓展企業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吸引創新成果向江蘇的集聚和轉化,另一方面引導企業研發機構向科技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延伸,加快核心技術的吸收和掌握。通過推動產學研合作,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現企業的持續創新和產業的高速發展。加強人才隊伍的引進和培養,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申請專利技術,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

4、加快產業高端技術突破。全面部署產業創新的高端突破,找準環節,突出重點,研究和制定重點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圖。圍繞發展新興產業,開展自主研發和設計制造,突破核心技術,努力擺脫關鍵材料“受制于人”、核心設備“落后一代”的被動局面,推動產業從規模制造優勢向研發創新優勢轉變。積極探索產業創新組織新機制,圍繞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抱團創新”和聯合攻關,通過制定技術標準和市場規則,抑制無序競爭,規范市場秩序,增強凝聚力和吸引力,共同開拓市場,努力使產業聯盟成為產業共性技術集成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重點布局建設集技術研發、企業孵化和產業培育為一體的新型重大研發機構的產業研究院,圍繞高新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突破,在智能電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推進產業整體技術升級的研發平臺和重要載體,重點建設國際先進、居國內領先的產業研究院,加快推動產業創新集群共同發展。

5、完善保障服務機制建設。進一步優化和調整政府科技投入的結構,加強高新技術產業配套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化發展和研究開發提供良好條件。制定相應產業技術的促進政策,實行政策、技術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加強產業鏈建設,構建一批上中下游相互承接、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水平高的優勢產業體系。搭建公用技術平臺,構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科技創新行為規范和服務標準,明確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的發展方向,在稅收優惠、長期貸款、財政補貼、人才吸引等方面相應的扶持政策。鼓勵科技服務模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創新服務體系中的調節作用,提高創新服務質量。鼓勵社會閑散資金參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拓寬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融資渠道和方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共建孵化器,建立孵化專項資金,對在孵企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強高新區管理創新,推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支持產業鏈發展的軟硬件環境,產生集聚效應。

作者:王寅 單位:揚州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熊季霞.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策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9(7)

[2]陳思萌.新形勢下江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研究[J].特區經濟,2010(9)

[3]洪建新,沈志強.以產業高端化推進經濟轉型升級[J].政策瞭望,2009(8)

[4]李邃,江可申.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傳導能力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