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工業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14 11:05:45

導語:實用主義工業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用主義工業設計論文

1當前我國的消費文化以及設計道德狀況探討

實用主義為了達到效用與利益的目標可以摒棄原則與假定必需的東西,無疑這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為了衛生與方便,我們每天都在制造一次性餐具垃圾,每個嬰兒都會用尿不濕,每次購物都會有一個甚至一堆塑料袋,每次喝飲料都會制造一個塑料瓶廢品等等,這直接導致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以及城市周邊堆積如上的垃圾堆,我們不禁反思實用和主義、工業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工業設計價值觀作為社會價值觀的一部分,也具有社會整體價值觀的一般的特征。工業設計的目標是服務工業生產,輔助實現工業產品效益并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由于人們無休止的私欲激發了工業的生產,從而使設計不由自主的卷入其中,成了工業化的傀儡而不能自拔。

2我國設計應具有的道德及文化

在設計方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鮮明并且積極的設計文化與道德,同樣,我國有著深厚的民族底蘊與傳統美德,有著豐富的關于造物的文化與道德觀。關于器物道德的記載,最早見于《道德經》,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2]意思是說,器成,需要有事物的規律與生產方法,其次是器物的文化與德行,再加上物質條件賦予其外形。可見,先秦時期的造物道德放之今日依然有其現實意義,我們現在的工業生產何嘗不是如此呢?每個行業需要具備生產工藝、行業規范、行業文化等,再加上具體產品,才能達到“器成”的要求。宋明時期,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主張抑制私人欲望,將倫理道德推向極致,這種思想也直接影響了當時的器物文化。雖然沒有直接說明當時的器物思想,但是通過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可以窺見當時的器物文化,畢竟器物文化來源于社會文化。例如,宋代的瓷器,釉色樸素,形態不事雕琢;明代家具,無論造型、材料還是其中的人文思想,都是古今設計的典范。通過這種禁欲與推崇倫理道德的思想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正統思想重視事物的自然規律,重視人的修養及德行的提高,以禁欲來維護世間道德,可以說,體現出了我國傳統文化主張樸素、維護自然及社會道德的特征。在今日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顯然這種思想是行不通的,因為實用主義生活哲學占據了社會主流地位,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都在實現自我的最大發展,也因此使社會出現很多重效益不計后果、重指標不計投入的社會現象,但是,這不是我們當今社會的本質要求。針對以往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生活方式,我國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新方針,強調“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再以指標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經濟增長由粗放型改為集約型,這些都體現出當前我國充分考量了資源、環境與人的關系,更加注重系統的和諧發展。試問,這些現象不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嗎?可見,我們并不是沒有工業設計的文化與道德,只是人們忙于實現自身的利益、貪圖方便與效率,從而導致了上述問題的發生。

3設計道德回歸的可能性分析

工業設計道德的回歸首先需要社會生活道德、生活哲學的回歸,畢竟有什么樣的生活道德與哲學,就有什么樣的消費哲學與設計哲學。我國傳統哲學是以儒家哲學為主導,儒、道、釋三教相融合而發展,形成我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征,而當代我們面臨的是西方哲學思想的沖擊,能否形成中西哲學的融合與發展是當代我國當代哲學發展的新挑戰。牟宗三先生的說過,“中國未來的哲學特質,在于中國傳統主流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的融合,從而形成新時代特征的中國哲學。”[3]我國正處在傳統文化與西方價值觀激烈碰撞的時代,受西方哲學、價值觀、生活方式影響很大。但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傳統文化與傳統哲學,逐漸對當代不良的、實用主義特征的重指標、重眼前效益的價值觀進行了糾正,開始回歸“可持續發展”觀,“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等,既重視效益又協調整體協調的全面發展觀,頗有“存天理”“致良知”“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味。同時,主流媒體加大了工藝公告的投放力度,對社會節約、環保、和諧等思想進行了大力弘揚,這些都是我國傳統哲學思想與優秀傳統發揚的典型例子。通過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我們在中西方道德文化激烈碰撞中并沒有迷失自己,而是把握住了自己文化的前進方向,從而對弘揚具有我國傳統哲學特征的價值觀、器物觀有著積極的建設意義,社會哲學、價值觀問題的解決,工業道德、設計道德問題也會水到渠成。實用主義的社會哲學,是以個人、民主、進化的觀念為基礎。

4結語

工業設計道德的回歸需要工業文化的回歸,更需要社會大眾生活態度的轉變與價值觀的轉變,而這些又是與社會時代哲學密不可分的。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既從實用主義哲學中收到巨大的建設成果,也在享受成果的同時忍受了種種社會苦果,現在我們終于慢慢意識到一味追求傳統哲學不可取,一味崇拜實用目標也不可取,只有將二者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均衡社會哲學文化的體系,從而產生具有符合我國當代哲學觀的設計。

作者:丁勝年胡峰皮珊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