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模式的思考

時間:2022-03-12 10:17:24

導語: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模式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模式的思考

【內容摘要】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是為我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機構,目前已普遍設立設計專業。由于農林類大學往往行業特色鮮明,但藝術氛圍薄弱,所招收的設計專業學生多數為非藝術類考生,藝術素質普遍較薄弱,因此藝術教育是專業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基于現實情況,農林類院校的藝術教育不應沿用藝術院校的傳統模式和方法,而要面向專業培養目標,基于學生的基礎和特點,對教學計劃與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采用一種面向創新設計的、圍繞專業特色的,并貫穿專業教育始終的藝術教育模式。

【關鍵詞】工業設計;藝術教育;中國農林類高等教育

近15年間,中國設計教育經歷了蓬勃發展,目前已有千所高校開設了設計專業。目前,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達239所,且絕大多數為綜合類院校或理工類院校。目前,全國41所農林類院校中2/3以上已設立設計專業。由于農林類大學往往行業特色鮮明,幾乎所有學科、專業最初都脫胎于農業或涉農專業,設計專業面臨規模小、易處于邊緣化等問題。農林類院校所招收的設計專業學生多數為非藝術類考生,藝術素質普遍較薄弱,視覺表達能力較差。如對學生開展的藝術教育方法不當,不僅效果不佳,還容易使學生失去專業興趣,影響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提升。

一、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的現狀

工業設計是藝術與技術交叉融合的應用型專業,機械工程和藝術學被作為專業的兩大主干學科,呈現了設計中功能與形式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中國高等院校的工業(產品)設計專業自20世紀80年代創建以來,一直呈現“工學”與“藝術學”的雙軌式發展。盡管業內已有普遍共識,認為設計中工程與藝術發揮同樣至關重要的作用,賦予普通的人造之物以“藝術化的情感外衣”是工業設計有別于工程設計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專業設置學科平臺、招生方式、師資來源以及所面向設計對象等諸多差異,各院校的實際培養方案中,工程素養與藝術素養的培養往往難以真正平衡,通常呈現藝術院校重藝術素養、理工類院校重工程素質的情況。而對于數量占絕大多數的非藝術類院校下的工業設計專業來說,如何調動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模式,在相對有限的學時內快速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美學修養及視覺表達能力,是專業教學中的一大挑戰。

(一)中國農林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置情況

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是為大農業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主要以農學和涉農類專業為優勢,設計專業往往依托學校某一個或多個優勢學科創建。2014年,我國農林類高等院校共41所,其中近2/3已開設設計類專業,且所開設計類專業分布學院差異較大,多數分布在機械、機電、林學、建筑、景觀和家具等傳統工科院系內,也有少數獨立的藝術、設計學院(系)。在開設的專業類型中,分布最廣的是與植物種植關聯緊密的園林、環境設計以及家具設計。此外,共有19所院校開設了工業(產品)設計專業,可見,農林類院校設置設計專業已較為普遍。從辦學情況上看,農林類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多數開辦在2000年后,普遍規模較小,師資、軟硬件條件還不夠成熟。基于辦學現實條件,多數農林類院校工業(產品)設計專業將面向大農業、特色化辦學作為其發展方向,常以家具設計、農產品包裝設計、農業裝備外觀設計為主攻方向。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方面,農林類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與其他理工類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設置大致趨同,只是普遍會根據其依托的優勢學科和專業特色設置特色課程,或在基礎專業課程中加入特色內容。引導學生將所學用于農業相關學科、領域中,通過交叉融合、協同創新,參與到現代農林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中。

(二)農林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的現狀

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設計專業的辦學現狀使工業(產品)設計專業的藝術素質教育情況,既面臨與其他理工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相似的問題和挑戰,并且又因其更加鮮明的行業特色,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第一,農林類院校整體環境藝術氛圍較差。由于行業特色鮮明,學校整體的藝術素質教育較為欠缺,不僅與藝術院校差距較大,與其他綜合類大學相比,整體人文環境也有不足。第二,農林類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普遍招收普通理工類考生,在入校前大多無美術基礎,甚至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缺乏藝術類通識教育,藝術素質普遍偏差。進入大學后面對素描、效果圖表達、造型基礎等藝術類基礎課,不少學生感覺困難,甚至產生自卑情緒,對專業學習喪失興趣。在筆者所任教的院校中,每年約有5%的學生申請轉出工業設計專業,主要原因就是無法適應部分藝術類課程的學習。即便許多對設計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也提出藝術類課程的學習和訓練方式與以往基于邏輯思維和理性認識的學習方式差異較大,學習效果不佳。第三,與藝術類院校或設有獨立設計學院的院校相比,農林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類課程比重偏低,主要開設藝術史論、美學等藝術理論課程,以及素描、色彩、效果圖表達(或設計草繪)、造型基礎(或三大構成)、裝飾設計等藝術實踐課程。同時,按照工科學生的培養要求,還開設數學、力學、機械設計、計算機語言等相當比重的科學、工程類課程。對學生而言,相對薄弱的藝術基礎和有限的藝術類教學時間,增大了提高藝術素養和掌握藝術表達技法的難度。同時,學習難度較大的理工類課程,更容易導致學生疲于應付,缺乏自主地開展專業實踐和設計創新活動的動力。因此,農林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教育是專業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面對以上問題和挑戰,如何基于學校特色和學生特點,利用相對不足的教學時間提高學生藝術素質,使其掌握必要的表達技能,需要教育者精心設計,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方法。

二、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模式的思考

(一)農林類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類課程應面向創新設計

工業設計專業的目標在于培養創新型設計人才,所有教學活動都應圍繞這一目標展開,藝術教學也不例外。在傳統的藝術觀念中,藝術或被視為“對自然的模仿”(亞里士多德),或“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或“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蘇珊•朗格)。因此藝術專業除了對學生的創作技能的訓練,更多強調藝術家的情感、思想和意識形態的表達。而對工業設計專業而言,培養目標決定教學內容,開設藝術類課程主要承擔兩大作用:第一,整體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趣味,為更好完成設計“形式賦予”的創造性活動奠定基礎;第二,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視覺表達能力,使學生掌握從事設計實踐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必須建立一種面向創新設計的藝術教學模式。首先,將整體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趣味作為藝術教育的首要任務。設計創新依賴于設計師開闊的視野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優秀的審美鑒賞力,只有設計師具有相應的藝術素養,才可能以藝術化的手段創造更加宜人、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第二,適應學生特點,改革傳統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模式。不強調藝術的情感宣泄或意味表達,而是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地認識和掌握對象的造型規律和結構特征,鍛煉其形象思維能力,為設計思維的視覺呈現奠定基礎。教師可在部分課程中加入創意設計主題,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想象,學習從形象——意象——形象的思維過程和將抽象概念轉換為可視形象的方法與技巧。第三,針對工科類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類課程學時相對偏少的問題,藝術教育應作為專業教學與訓練的重要環節,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組建設計工作室是一種促進學生拓展專業學習時間和內容的有效組織手段。農林類院校往往教學制度管理嚴格,難以像藝術院校那樣完全以工作室制度替代傳統的以班為單位、統籌安排的封閉式教學模式,但可作為一種補充。各年級學生按照興趣選擇由專業教師負責的工作室,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工作室自主學習,參加學科競賽或項目實踐,在無形中使其專業學習時間成倍增加,專業學習內容得到極大拓展。

(二)農林類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教育應體現專業特色

工業設計作為一門具有強烈綜合性、交叉性特征,與社會經濟發展熱點、產業結構和布局密切關聯的新興邊緣學科,其專業教育必須不斷根據外界社會的需求調整更新,走多樣化的發展道路。2015年10月,在第29屆國際工業設計年會上,國際工業設計協會正式更名為“國際設計組織(WDO)”,并重新定義“工業設計”,標志工業設計終將走向“大設計”,未來將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因此,設計教育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在賦予學生創新設計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更應根據院校各自的優勢和特點,促進學生將所學與其他學科融合交叉,綜合發展,為學生順利進入某一或多個領域發展奠定基礎。農林類院校的設計專業,作為非農類專業,一般難以成為學校主導(優勢)專業,但卻具有更多平臺優勢,易于與農業相關學科、領域形成交叉融合、協同創新。農林類院校要想辦好工業設計專業,必須在適應學校特點的基礎上,依托優勢的農業和涉農專業,圍繞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培養設計人才。因此,農林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教育也應體現專業特色。在教學內容和題材的選擇上,可以加入特色化的內容,如在素描、效果圖表達、造型基礎、模型制作等課程中,部分選擇農業裝備作為主題。通過對不同造型風格的產品臨摹與比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探索造型規律和形式美的塑造方式,同時也為今后的特色設計課程奠定基礎。在設計實踐課程中,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專業,選用部分與農業相關的實際課題,如農產品的包裝和視覺形象設計、農業裝備的造型設計或概念設計等。實際的項目能為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設計背景和約束條件,使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創新設計的整個過程,從整體上提升其專業素質,其中也包含學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視覺表現能力等藝術素質。

(三)農林類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藝術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中國農業大學是中國唯一一所農林類一流研究型大學,其工業設計專業創辦于2002年,是學校最年輕的專業之一。如前文所述,作為一所行業特色顯著的研究型理工類大學,辦好工業設計專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其中,對在藝術領域近乎零基礎的學生開展藝術教育便是一大難題。近5年來,基于學校特色及本專業自身特點和資源條件,在藝術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上,做出了一些嘗試。具體措施包括:

1.針對學生特點改進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在素描、效果圖、造型基礎等實踐課程中,從訓練題材到訓練方法都做出適當調整,降低繪畫難度。以幾何形態、機械形態和產品形態的結構素描、草圖訓練為主要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理性認識和邏輯思維理解對象,了解點、線、面、體的造型規律,從而與后續的計算機建模、產品形態設計以及產品設計等專業課程形成銜接。

2.組建設計工作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由學校提供場地和必要的軟硬件條件和資源,專業教師負責指導,成立由學生自主管理的設計工作室。不同年級的學生根據興趣,在課余選擇設計工作室,并組織開展講座、展覽、競賽、項目等多種多樣的專業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專業水平。3.專業特色建設滲透全部專業課程中國農業大學工業設計專業依托工學院優勢的農業工程學科和機械工程學科創建,將農業裝備的創新設計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特色。在此基礎上,各類專業課程和設計實踐中普遍設置相關環節和內容。通過這一舉措,近5年來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參與完成了50多項新型農業裝備的外觀設計項目,并憑借農業裝備的創新設計獲得中國設計紅星獎、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東方紅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創新大賽等設計獎項共30余項。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農林類高等院校的工業(產品)設計專業面對學校行業特色鮮明、藝術氛圍薄弱的大環境,要辦好工業設計專業,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和美學修養。基于現實情況,中國農林類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藝術教育應主動改革教學模式與課程內容,使藝術教育直接面向創新設計,體現專業特色,充分利用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各項資源條件提高學生藝術素養,掌握必要的藝術創作技能,以適應未來創新設計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裘曉紅.當代中國工業設計教育分析與批判[D].浙江大學,2006.[2]鐘莉.工業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湖南大學,2005.

[3]高喜銀,蘇珂.工業設計創新驅動河北農機企業發展的路徑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6).

[4]楊汝全,肖艷.對工業設計專業建設的思考——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為例[J].藝術探索,2010(3).

[5]陳然,李大勝.高等農林院校的專業設置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農業教育,2010(1).

[6]湯鑫.融合農業與工程技術辦好涉農工科專業[J].湖南農機,2011(7).

作者:柳沙 彭鑫玉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