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米發糕工藝流程
時間:2022-10-17 08:59:55
導語:淺析米發糕工藝流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氣候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所以中式點心根據民俗、選料、口味、加工技術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樣式和口味,以地域長江為界線劃分可以分為南味、北味,具體又分為京式、蘇式、廣式、川式、晉式、秦式面點[1]。長江中下游江浙地區是我國的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這一帶地區制作的面點以江蘇為代表,因而形成了以米、面為主,質感略軟,講究造型的蘇式面點。
1米發糕的由來
在我國民間,以水稻為原料來制作各種食物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中米糕作為一種形態美觀、口感多樣的美食,在我國傳統食品中尤為難得。但在米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米發糕的制作方法發現的相對較晚,其中南方民間還流傳有關于“朱元璋和龍游發糕”的傳說,這雖為傳說,但是可以看出民間對這樣一種發酵米制美食的喜愛程度[2]。米發糕是中國南方傳統的特色小吃之一,用有黏性的秈米或粳米為原料,經浸泡、磨漿、發酵、調味、蒸制而成。據上年紀的老前輩籠統敘述,以前勤儉的勞動人民把粳米打漿兌酒釀,經一定時間的發酵,加入調味料,再次于一定條件發酵十個小時左右,然后上蒸籠蒸制即成。這樣的米發糕酸甜可口,質地松軟、黏彈性強,是南方人普遍喜歡的大米食品。
2米發糕生產工藝的革新
傳統米發糕多采用老漿發酵,由于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菌種活性和比例難以控制,從而導致生產周期長、質量不穩定。糕體含水高易被微生物腐敗、淀粉易回生老化,從而出現難貯存的現象。筆者根據多年的生產經驗,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米發糕生產工藝革新。①原料大米的特性和品質:最理想選用粳米與秈米1∶1混合磨粉。②發酵劑的挑選:采用酵母菌與乳酸菌混合發酵。③控制發酵程度:把大米于30℃水中浸泡20小時,米漿兌入發酵劑于36℃發酵2小時。④生產工藝進行工業化革新:添加保鮮劑與獨立真空包裝。
3米發糕的工藝流程
首先,我們需準備如下原料:黏米、粳米、高活性干酵母、乳酸菌、泡打粉、白糖、糖腌板油丁。準備好原料后,根據上述四點我們來進行制作。將黏米、粳米以一比一的比例于30℃水中浸泡20小時,等米完全吸足水分后研磨成粉漿。為什么要兩種大米混合,因為不同大米中的營養組成一般都會存在差異,特別是直鏈淀粉含量上的區別,不僅影響糕體的口感,還會對米發糕的膨脹造成較大影響。接下來就是選擇酵母菌與乳酸菌了,在初期發酵,微生物并不能充分利用淀粉為養分而快速繁殖時,添加少量白糖能有利于菌種生長,應注意糖分。若前面就一次性加足會發生米漿的高滲環境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導致發酵效果不好。這些菌種不僅活性及比例穩定,還能有效阻礙一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使風味、質量及安全性都能得到較好的控制。前面我們已經把米漿按配比制成可發酵的糕體,發酵劑中的活性菌是一種厭氧菌,在無氧下能產生二氧化碳與酒精,在有氧下能產生二氧化碳。當我們將混合的原料放置在38℃的環境中時,其發酵過程產生二氧化碳、醇類、醛類等,同時二氧化碳能使米漿組織蓬松,pH值下降,更賦予食品柔和的酸味,同時還會使部分蛋白質、脂肪發生降解,轉化成游離態氨基酸,脂肪酸更易于人體吸收,此過程約1.5小時左右。其實這里我們還未提到另一種發酵劑——泡打粉,此物嚴格來說其實是一種化學膨松添加劑,由于發酵過后我們還需要經過攪拌,其中的二氧化碳在攪拌過程中逃逸一部分,為了增加蓬松度,讓人們吃起來更加松軟,適量添加泡打粉可以在蒸制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使米發糕迅速膨脹,如不添加泡打粉,米發糕的膨脹體積就很小,彈性較差,內部氣孔分布不均,容易產生空洞,局部硬心的情況,這樣的產品肯定是不合格的。
最后在熟制過程中,米漿變為米發糕這樣的凝膠體過程還是有些復雜的。簡單講就是在加熱時,發酵米漿中淀粉顆粒不斷吸水膨脹,直至破裂,淀粉顆粒中的直支鏈淀粉游離出來,在高溫下逐漸形成這種網絡狀的凝膠體,水分由糊化前的非結合態轉化成糊化后的結合態,使米發糕更加柔軟,并帶有韌性。在工業化生產中,一般情況下制成成品后適量添加保鮮劑,使其適當延長保質期。把前人的成果與現代匠人再結合,發揚中國飲食文化是我國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李煒熠,許喜林,蔣清君,等.段慧琴無鋁多效泡打粉在面制食品中的應用[J].華南理工大學于食品學院,2012(5).
[2]邵虎,邵斯.發酵型大米活性乳酸菌飲料的研制[J].揚州大學食品與工程學院,2008(1).
作者:馬旭東 單位:浙江金馬飯店有限公司
- 上一篇:大學生信用風險防控教育機制研究
- 下一篇:機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