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

時間:2022-07-24 10:45:14

導語: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

[摘要]創新能力的建設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當前,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企業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以及技術創新人才相對匱乏等諸多問題。吉林省要通過充分利用科教資源、針對性培養科技人才、不斷完善政策環境、進一步明確企業科研主體地位等措施來提高吉林省技術創新能力。

[關鍵詞]區域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區域經濟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經濟的發展呈現了區域化特征[1]。區域經濟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產業集群的發展極具區域性,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競爭新格局的形成,區域創新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競爭的核心要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區域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建設是決定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區域創新體系的所有要素中,技術創新對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2]。

一、區域技術創新的內涵及作用

創新是科技領域最重要的發展環節,也是科技不斷發展的驅動力。區域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更是一個經濟范疇,其最大的價值是促進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是經濟從萌芽到起步再到發展的過程。區域技術創新主要指在一個區域范圍內進行生產技術的創新,主要包括開發新技術,或對現有技術進行應用創新。區域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區域技術創新促進了生產要素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是因為如果某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比較弱時,該區域就會依靠物資資源的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會進一步透支資源,惡化環境,經濟增長舉步維艱。如果一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較強時,技術創新的成果會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利用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改善生態環境。第二,區域技術創新能夠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實際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只能在產業鏈的低端徘徊,經濟效益很難實現本質上的增加,導致的后果是該地區工業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薄弱和服務業發展落后,進而導致產業結構的失衡。只有提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夠為農業現代化提供驅動力,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發展與融合,增強工業競爭實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使經濟增長單純依靠第一與第二產業向依靠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第三,區域技術創新能夠優化需求結構。由于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主要是依靠勞動力來賺取利潤,實現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的邁進,必須要加強我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技術創新來掌握世界核心科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打造世界名牌產品,不再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賺取利潤。同時,依靠技術創新可以擴大國外與國內市場的需求,優化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需求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吉林省GDP增長率的排名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排名比較接近,說明經濟水平的發展與技術進步是息息相關的,吉林省技術創新能力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落后。當前,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設面臨著諸多問題,認清問題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1.吉林省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當前,吉林省科技創新能力無法提升的根本是科技成果與產業脫節,科研成果無法實現產業化。雖然吉林省很多企業與科研機構不斷開展合作研發,但是以企業為主的科研市場的投資機制還不健全,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很低,嚴重制約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雖然吉林省高校與科研機構眾多,每年會研發出大量的具有價值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缺少企業的投資與開發,很多的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科技資源也缺乏應用價值,導致了科技成果閑置,科技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很多企業不得不繼續使用傳統的生產模式或者引進國外技術,在產業鏈的低端徘徊,阻礙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2.企業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

盡管吉林省的企業規模不斷擴張、數量不斷增長,但是多數企業的科研實力提升非常緩慢,缺少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的科技創新需要循序漸進,需要高投入與長周期,科技創新能力很難在短期內見效,很多企業寧可長期進行低水平的重復性生產活動,也不愿意花費大量的資金來加強科研開發,在科研資金方面的投入有限,生產的產品缺少差異化的營銷策略,沒有通過創新與服務來提升產品的效益,寧愿模仿與抄襲其他企業的成果也不愿意加強科技研發,走自主創新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的很多國有企業受到人事制度與考核機制等方面的制約,國有企業管理人更加迫切希望提高短期業績,利用大量的資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保障國有企業的短期效益,忽視了能夠帶來長期效益的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促使企業短期利潤最大化。因此,吉林省的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都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缺少創新的活力,不能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的現實需要。

3.吉林省技術創新人才相對匱乏

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不足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一流的科技人才是企業競爭制勝的法寶。近些年來,吉林省的經濟發展迅猛,對掌握核心技術、具備研發能力的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由于地域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限制,科技人才的數量往往不能滿足吉林省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從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分布情況來看,區域差異明顯,吉林省的中心城市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就業和創業,但是相對偏遠的地區卻無法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人才市場供給不足,制約了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再者,吉林省的科技人才匱乏也表現在高校專業設置與吉林省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方面不匹配,人才培養的模式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的科技人才往往“英雄無用武之地”,使吉林省陷入了“高校眾多、科技人才匱乏”的尷尬境地。

三、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

要增強和提升我國整體區域創新能力,必須分集團而不是整齊劃一地制定和實施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3]。吉林省要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實現吉林省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注重技術資源的投入,健全相關法律政策,為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從根本上解決阻礙吉林省技術創新的問題。

1.充分利用科教資源,針對性培養科技人才

吉林省高校與科研機構眾多,具有良好的科教資源,其中國務院部屬、中科院所屬以及省屬科研機構70余家、部屬及省屬高校40余所,有30余所國家野外觀測站以及60余所省級重點實驗室。吉林省在汽車、生物、光電子以及應用化學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科教資源優勢明顯。近些年來,沿海地區在創新能力排名方面名列前茅[4],但是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優勢卻不明顯,區域技術創新的環境遠遠落后于廣州、上海等發達城市。吉林省要充分發揮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力量,將高校與科研機構作為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肩負起為吉林省培育技術創新人才的重任。高校要擔負起服務地方經濟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專業設置上要滿足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將產、學、研一體化合作作為培養技術人才的新模式,為吉林省區域科技能力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撐。例如,吉林省相關部門要逐步引導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共同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制定和實施科技人才培養政策,實施科技人才培養專項基金,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提供資金支持等,夯實創新基礎。另外,吉林省各大高校可以與吉林省各級政府、金融機構等建立信息協調與溝通機制,加強政府、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高校與科研機構要針對吉林省的優勢產業開展創新技術、高新技術與應用基礎研究并實現科研技術成果化。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以及政府在加強信息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依托企業專業化的技術服務與市場實現對接,為吉林省的中小企業提供創新科技成果,為吉林省的國有企業以及大企業的技術集成提供充足的技術來源。

2.完善政策環境,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吉林省要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吉林省在技術創新能力方面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吉林省的科技人才發展政策與科研開發扶持力度不夠,沒有構建完善的人才激勵與評價機制,沒有真正地調動科技人才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城市。因此,吉林省各級政府要不斷營造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首先,吉林省各級政府要逐步轉變自身職能,加強制度創新,減少對創新活動的直接介入與管理,逐步建立政策引導、監督及激勵為主的區域技術創新機制。其次,吉林省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的金融與財政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等積極開展創新活動,發揮政策的技術創新的中介服務作用,對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行為給予財政資金扶持,建立科技領軍人才的獎勵政策,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再次,吉林省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科學的創新監督與目標考核體系,充分發揮自身的管理與協調的作用。例如逐步完善對科技人才的績效考核制度,對企業的科研成果的應用于推廣進行監督等。

3.明確企業科研主體地位,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

結合當前企業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而言,企業還無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企業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從吉林省產業結構來看,傳統工業占有很大比重,國有經濟成分占主導地位,但是吉林省的工業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難度較大。吉林省絕大多數企業對技術創新不敏感,缺少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據統計,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考核結果處于國內下游水平,主要體現在吉林省企業對技術改造的資金投入較低、技術合作程度較低、擁有技術中心與研發機構的企業比重較小等。因此,吉林省企業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平臺的構建與完善,依靠政府的公共財政扶持機制與監督考核機制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強大服務功能,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總之,吉林省企業急需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構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企業研發機構,加強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加強企業創新平臺的建設等,通過多渠道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作者:曹玲 單位:吉林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梅梅,王小迪.吉林省技術創新能力:分析與評價[J].當代經濟研究,2014,(9):46-51.

[2]王浩,王繼紅.吉林省區域創新能力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6,(4):32-35.

[3]周立,吳玉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因素分析與聚類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8):96-103.

[4]丁美霞,周民良.中國各省區創新能力的動態趨勢與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學家,2008,(1):63-68.